更新时间:2023-08-24 10:59
李仁达初仕闽国,侍奉惠宗王延钧,担任元从都指挥使,但十五年间始终未能升迁,乃于景宗王延羲时叛投建州(治今福建建瓯)。建州刺史王延政当时与王延羲兄弟失和,数年间相互攻伐,于天德元年(943年)在建州称帝,另建殷国政权。
天德二年(944年),拱宸军使朱文进弑杀王延羲,篡取闽国政权。王延政乃出兵讨伐朱文进,攻打福州。李仁达此时却又背叛了王延政,逃回福州。朱文进对李仁达反复无常的行为非常厌恶,将他送往福清黜居。
王延政的讨伐行动得到泉州、漳州、汀州(治今福建长汀)等地的支持,其所遣军队很快便逼近福州。福州城内的闽国旧臣趁机兵变,杀死朱文进,将其首级送往建州王延政处。王延政随即被迎回福州,并不再使用大殷国号,复称闽国。当时,南唐趁闽国内乱出兵攻打建州。王延政遂留侄子王继昌、镇遏使黄仁讽镇守福州,自率大军回建州抵御唐军。但南唐随后又向建州增兵,并在建州北面的赤岭击败闽军。王延政被迫闭城自守。
李仁达因此前曾背叛王延政,一直心怀不安,于是趁机联络同样背叛过王延政的著作郎陈继珣,秘密潜入福州。他们策反了黄仁讽,发动兵变杀死王继昌,控制了福州。李仁达担心不得拥戴,未敢自立。他声称神光寺僧人卓岩明有天子相,与陈继珣、黄仁讽一同拥立卓岩明为帝,自任“判六军诸卫事”一职。时为天德三年(945年)三月。卓岩明遣使向后晋称藩,并沿用后晋年号,称天福十年。
王延政闻听福州之变,乃于建州族诛黄仁讽一家,并命部将张汉真领军讨伐卓岩明。卓岩明只会在殿上“喷水洒豆”作法事,全靠黄仁讽力战,方才击退建州军,擒杀张汉真。后来,黄仁讽对陈继珣感慨自己背叛王延政的行为有失“忠信仁义”。李仁达乃声称黄仁讽、陈继珣谋反,将二人诛杀。自此,福州兵权尽归李仁达。
李仁达随后又于当年五月检阅兵马,请卓岩明亲临主持,趁机让军士刺杀了卓岩明,取其位而代之。他不敢称帝,只自称威武军留后,向南唐奉表称藩,并使用南唐的保大年号,同时又遣使向后晋入贡。唐元宗李璟乃以李仁达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承认了他对福州的割据。不久,唐军攻破建州,俘虏王延政,灭亡了闽国。汀州、泉州、漳州等地皆投降南唐。
主词条:南唐与吴越福州之战
保大四年(946年),泉州刺史王继勋致书李仁达,以同为唐臣,欲与其修好。李仁达却认为泉州一向隶属威武军,不满王继勋抗礼,遣其弟李弘通领兵攻打泉州。泉州都指挥使留从效趁机取代王继勋,并领兵击退李弘通。李璟遂以留从效为泉州刺史,将王继勋召往金陵(南唐国都,在今江苏南京),同时将漳州刺史王继成、汀州刺史许文稹调往淮南。
李璟随后又欲将李仁达也调离福州。枢密使陈觉主动请缨,表示能说服李仁达入朝。李璟乃以陈觉为宣谕使,出使福州。但李仁达态度傲慢,使得陈觉始终不敢提及让其入朝之事。陈觉在回国途中,不甘此行无功而返,于是在剑州(在今福建南平)假传朝廷诏令,自称权知福州事,并命建州监军使冯延鲁统领汀州、建州、抚州、信州等地军队,进攻福州。
少府监魏岑此时正在安抚漳州、泉州,不欲让陈觉独享功劳,于是也擅自带兵与陈觉会师。李璟遂于当年八月,以永安节度使王崇文为大将,会合冯延鲁、陈觉、魏岑等四面进攻福州。李仁达期间曾向后晋称藩乞援。但后晋仅加拜其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知闽国事,并未出兵。不久,福州排阵使马捷引唐军攻至善化门桥,占据福州外城。李仁达只得遣使赴杭州,向吴越国称臣,请求吴越国出兵援助。吴越王钱弘佐遣统军使张筠、赵承泰领兵三万,由水陆两路驰救福州。
吴越军很快便进抵福州,自罾浦(在今福建福州东南)南潜入州城,与李仁达共御唐军。不久,唐军进据东武门。李仁达抵御失利,使得福州“内外断绝,城中益危”。但陈觉、冯延鲁、魏岑等各自争功,唐军得不到统一的指挥,故此久攻福州不下。当时,钱弘佐为了解福州之围,又命将军余安领水军由海路向福州进发。
余安率援军抵达福州不远的白虾浦,因海滩泥泞,又遭到冯延鲁部唐军的弓弩压制,始终无法登岸。冯延鲁欲将吴越军诱至平地再行剿杀,于是让所部军队后撤,任由吴越军登岸,结果却抵挡不住大呼奋击的吴越军,只得弃军而逃。余众溃散。吴越军乘胜直进,与城中李仁达等军合势,对唐军两面夹击。唐军诸军尽皆溃败,福州之围至此解除。时为南唐保大五年(吴越天福十二年,947年)三月。
福州解围后,李仁达彻底归附吴越。钱弘佐乃命张筠、余安班师,并以东南面安抚使鲍修让领兵驻守福州。不久,钱弘佐病逝。其弟钱弘倧继任吴越王。李仁达以李弘通为福州留后,亲自到杭州觐见钱弘倧,被加拜为兼侍中。他担心被扣留在杭州,又以金笋杂宝等贿赂权臣胡进思,在胡进思的进言下,被钱弘倧放回福州,仍为威武军节度使。
天福十二年十二月(948年1月),李仁达因与鲍修让不和,计划袭杀鲍修让,再以福州投降南唐,结果被鲍修让察觉。鲍修让引兵攻入李仁达的府邸,杀死李仁达和李弘通,族灭其家,随后将李仁达的首级送至杭州。
李仁达自天福十年(945年)至天福十二年(947年)割据福州,对闽国、南唐、吴越三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任臣:李仁达阴阳反复,所至称臣,屡变名字,卒殃其身。汉吕布、晋刘牢之,视仁达为近之矣。
蔡东藩:凶狡如达,应该至此(指满门被杀)。
柏杨:刘袭曾警告刘牢之,说:“有一件事绝对不可以做的,就是叛变,你几年前叛王恭,近些日子叛司马元显,现在又要叛桓玄。一个人一连三次谋反,怎么还能立足天地之间?”而李仁达却更破纪录,自九四五年起,两年之间,叛王继昌、叛卓严明、叛南唐、叛吴越,把叛变当做儿戏,无他,只是太相信自己的智慧谋略。(《柏杨曰·李仁达最后一叛》)
李仁达在福州自立后,向南唐称臣,因与南唐皇族同为李姓,被编入宗室属籍,赐名李弘义,与李璟的儿子李弘冀、李弘茂等同辈。他背叛南唐,向后晋称藩,遂抛弃南唐所赐李弘义之名,改名为李弘达。后来又向吴越称藩,因名字中的“弘”字触犯吴越王钱弘佐的偏讳,乃改名为李达。钱弘倧即位后,召李仁达到杭州觐见,又赐其名为李孺赟。
清末小说家蔡东藩在编著《五代史演义》时,对此批注称:“再四改名,有何益处?”
闽国初建时,福州一带曾有歌谣流传:“风吹杨叶鼓山下,不得钱来兵不罢。”(一云“风吹杨叶鼓山下,不得钱郎戈不罢。”)后来,李仁达被南唐军队围困在福州。钱弘佐遣吴越军来援,擒获唐军将领杨匡业,解了福州之围。歌谣遂应验。
弟弟:李弘通,又名李通、李孺宾,官至福州留后,与李仁达一同被杀。
《十国春秋·卷九十八·闽九》
《五国故事·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