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谅碑

更新时间:2022-06-10 14:41

李元谅碑存于陕西省华县人民政府院内。碑头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侧雕饰蔓草花纹。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额,张哲撰文,韩秀弼书。篆额书日:“大唐镇国军陕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

简介

该碑在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知州石元麟自废署草莽中移置现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李元谅原姓安,因幼时为宦官骆奉先所养,遂改姓骆,名元光,祖籍安息(古代波斯,今伊朗)。早年从军,智勇双全,长大美髯,后任镇国军副使。李元谅先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畏服。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节度使朱泚发动兵变,占领长安,自称为帝,并派大将何望之轻骑攻占华州。李元谅闻讯,立即率部从潼关西进,赶走何望之,收复华州,又迅速整修城池,准备守城器械,并在几日之内,招募士卒万余人,军威大振。朱泚数次遣兵来犯,皆被击退,朝廷因而提升李元谅为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元谅与兵马副元帅李晟打败朱泚,收复长安。唐德宗还京,李元谅让功于李晟,被授于检校尚书右仆射。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元谅参加了讨平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战斗。贞元三年又率本部军马随副元帅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今甘肃),会盟之日,吐蕃伏兵捕杀唐会盟官员,浑瑊单骑逃遁,幸李元谅有备,救浑瑊脱险。唐德宗念其功勋,赐姓李,改名元谅。贞元四年,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离华州移镇良原(今甘肃崇阳县东南)。走后,华州百姓在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为李元谅树碑颂功。李元谅公元795年11月卒,终年62岁。德宗悼惜,废朝三日,赠司空。

保护

2007年6月,华县政府出资10万余元,给省级重点文物———李元谅碑修建保护亭,以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物。  李元谅碑位于华县政府大门东侧,是当年华州百姓纪念唐朝名将李元谅而立,距今已有1221年历史,碑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碑头为六螭首,碑侧雕刻蔓草花纹,碑文共计2000余字。1957年,李元谅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也是我省东部唐代碑石。

李元谅(732~793),唐朝时期安息国(今伊朗)人。李元谅本姓安,因父辈来中国经商,居住长安,少年时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取名元光,身材魁伟,美须髯,有勇有谋。上元元年,升任镇国军节度副使,驻屯潼关十多年。建中四年(783),北洮发动叛乱,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往奉天。骆元光与李晟等人联合收复京城长安,迎德宗还宫。

贞元三年(787),吐蕃与唐请求和盟,将和盟地点定在平凉。骆元光随和盟代表浑减驻军潘原,他认为盟所距离潘原六七十里,吐蕃人多诈,希望在更接近盟所处驻军,以防不测,浑减不同意。浑减走后,元光到盟所20多里处驻军。平凉劫盟事件发生后,吐蕃军杀死宋奉朝等人,浑减一人夺马急走,吐蕃骑兵紧追不舍,幸得元光兵接应,始得生还。后唐德宗为骆元光赐姓李,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春,李元谅任陇右节度使,发动军民开垦大量田地,每岁收粟菽数十万斛,保障了军需。修筑连弩台,派侦探了解敌情,加强军事防御,强有力地保卫了唐朝江山。贞元九年(793)十一月,李元谅病逝于良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