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31 14:55
《李公案》又名《李公案奇闻》,是清代惜红居士创作的中篇小说,共三十四回。主要讲述了李公断案故事,情节新颖,加深了对案件侦察过程的叙述,打破了以往公案小说或严刑逼讯、或托梦示兆等熟套,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色彩。
李公到杭州公干的途中,夜宿嘉善,次日游玩一番,遇见一名道士卜卦,说出李公一生的命运。接着上船启程,先是丢失了行李,行至江心同船的方面书生被人杀害,首级不见。李公发现事有可疑,书生的行李、银钱并未缺少。李公替管船的写了状子,到杭州办完公事,又急匆匆回到石门县,帮县令程方壶办理这桩无头案。通过一番审讯,李公断定当晚同船的黄道梅、裴道运、赵甲等五个人并不是凶手,让五人各尽所长,帮助捉拿真凶。李公带着五人与四名捕快,乔装改扮,裴道运装作神医,治好了赵甲的“烂腿”,很快的传遍了整个县城。李公到茶馆寻访,无意当中听到这桩命案原来是太湖大盗小白鲦所为。小白鲦找到裴道运割瘤子,被裴道运用药迷昏,终于结案。
一年后,李公任天津府静海县知县,张王氏状告学生许国桢拐了女儿,又殴打自己抢走首饰,李公命差人捉拿许国桢。回房后又翻阅前任知县未断完的案子,发现“游方僧人被杀案”与“谋杀亲夫案”很是可疑,派张荣到村子察访,得知是死者陆进财的堂弟陆大荣,为谋家产,毒死堂兄,又诬陷身怀六甲的大嫂与李瞎子通奸杀人,好斩草除根。李公回城,差人带着嫌犯许国桢等候,许国桢言师妹被强盗抢走,张王氏当堂对质,许国桢心虚害怕却只承认殴打师母一事。李公命令暂且把许国桢暂且收监,这时和尚普恩在门口喊冤,状告吕家车店的店主,李公从度牒看出这是个假和尚,细审之下,普恩招供,他原名曹福成,游方僧人正是被他所杀,从而冒名顶替。
李公夜晚做梦,见到一个冤鬼告状。次日李公私访,促成黄祖永与徐家小姐的婚事。回城后张荣查出许国桢素日爱与一群无赖交往,许国桢招供自己被沙金、沙方的银子收买,联合他们抢了师妹。李公亲自捉住了沙家弟兄,打退了一群贼寇。
(参考资料)
1900年“庚子事变”,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天津杨村败绩,退至通州服毒自杀。谥忠节,但迫于八国联军压力,朝廷又禠职、撤销恤典。作者惜红居士为其不平,遂于1902年写下了《李公案》这部小说,书中言该书为初集,还有二、三、四集,但后三部未见。
李公,双讳持钧,表字镜轩,辽东人氏。生得方面大耳,虎背熊腰。能文能武,惯使两柄熟铜流星锤,所向无敌,人称“铜锤李”。实指清光绪年间有“北直廉吏第一”之称的李秉衡。在书中他并不像以往包公、狄公、施公等人那样作为一个审判官的形象出现,而是以一个西方推理小说中侦探的身份登场。他自幼胸怀大志,不愿做官,而且有一样“古怪”的性格:生平不喜银钱,不贪衣食;穿的是破衣旧帽,吃的是淡饭粗茶;见人破烂龌龊的他便喜欢,有人送金玉锦绣的他便生气。因为拗不过父母,只好赴任,而途中他却不带一个家丁仆人,为的是阅历程途,操练筋骨,可见其深谋远虑,不同一般。
贯串于中国公案小说中的一个总主题是劝善惩恶。《李公案》的主题思想也流露出这种倾向。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可能由于作者处于清王朝彻底崩溃前夜的缘故,此书抛弃了《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作品对皇帝的正面歌颂;对于腐败黑暗的封建官府也有一定程度的揭露,但还不如宋、明时期的公案小说,以及同时代的《九命奇冤》等那样深刻。作者抨击的对象——书中的反面人物,其社会地位或官职的档次也较低,主要是一些刁难百姓的基层胥吏与鱼肉乡里的绅董豪霸、地痞流氓等。像第一个案子中勒索船户的地保;第二个案子中杀人越货的假和尚;第三个案子中讹诈村民的奸商陆永春;第四个案子中以恶毒手段诬陷弟妻(孀居)不贞,并图谋对方财产的陆监生以及助纣为虐的李瞎子;第六个案子中劫掠弱女的流氓团伙等。
作者虽然并未选择县级以上的封建官吏作为自己揭露的对象,但在叙事过程中,对官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不时流露出愤懑的情绪。如第七回,船上发生了杀人案,船主上岸向地保报案,地保勾结写状子的人趁机向船主勒索;第十五回说到太湖一带盗匪猖獗,无入敢于检举揭发的原因时,当地乡民说:“倒是吏役借此勒索,捕快藉此取费,那强盗逍遥法外……”第十八回,李公之父为他捐了个“待补知县”,但他在保定城蹉跎数月,难以补缺,就“因为他既没有京中大老的八行,又没有呈送上司的礼物,更没有孝敬爷们的门包,所以差不多就没有题着,眼见出了几个缺,不是说人地不甚相宜,就是说于例稍有未合,都没有补他……”第三十回“瀹茗挑灯穷婆诉苦”中,当李公听毕穷婆子诉徐二混赖婚诈财之苦后,问:“他既赖婚,你是有媒有证,告到官,怕他不输吗?”那妇人道:“现在衙门中那里讲得理?”诸如此类。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腐败的社会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比较肤浅。令人遗憾的一点是,尽管此书的思想倾向有上述应该肯定的地方,艺术上也有某些创新之处,但它仍未能摆脱以往公案小说创作的一个常见模式,即自觉与不自觉地传播着反科学的迷信思想。如书中一开头就通过老道士为李公看相,预卜了他一生的吉凶祸福;第二十九至三十二回中,李公之所以能为上述穷婆母子伸张正义,乃是得之于其亡夫黄三林的鬼魂告状;按照鬼魂的启示,李公向县城西北方向微服私访时,又有神秘的乌鸦为其引路等。
此书的价值主要不在其思想内容,而在于它在艺术上有所创新——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公案小说的叙事模式,吸取了近代西方小说的某些手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审判官到侦探——主要人物形象的移位同以往的公案小说相比,此书最有成就的部分(一至十八回)是,书名虽然仍然沿袭“×公案”的模式,但李公在上半部小说中,是以一个侦察员(侦探)的身份,而不是以一个传统的清官(审判官)的姿态出现的。这主要表现在一至十八回,李公在尚未捐官赴任前,以子侄辈的身分协助他父亲的好友嘉善县程县令侦破巨盗小白鲦的行动上。以往公案小说的主人公也搞侦察,微服私访之类,但侦破活动在他们的全部行为冲不占主导地位,而且都是在职官员,且本人与案情一般无涉;而此书前十八回之李公,却是在他捐官赴任之前,是以“业余侦探”的身份助人破案,最后又发现罪犯小白鲦原来要杀的正是李公本人,方头大耳书生系被小白鲦疑为李公而误杀。这就同西方某些推理侦探小说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对传统的公案小说形式来说,无疑则又是一种反叛或变异。
二、较好地处理了杰出人物与周围群众的关系由于此书(主要指前十八回)的重点在于对侦破过程的叙述与描绘,在于显示李公及其侦破班子的集体智慧与勇敢精神,在于突出李公的组织能力,而不象某些传统公案小说那样,主要是突出主人公秉公办案、洗冤昭雪;同时,李公在侦破小白鲦杀人案时,既不依靠神鬼托梦显灵(十八回后重蹈此辙),也不象武艺超群的侠客那样,单枪匹马,独来独往,而是组织了一个侦破班子。其中不仅有程县令手下的衙役捕快,还吸收了几名各有所长、帮助破案、又热心此道的渡船旅客为助手,这就体现了一种尊重生活实际的创作精神。既突出了李公的组织领导作用,又避免了传统侠义公案小说中,英雄人物与周围群众那种犹如鹤立鸡群的弊病,同时也比较符合刑事侦破的一般规律,读后使人产生一种切近实际生活的可信感。
三、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此书在情节的安排上,打被了一般传统公案小说那种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程序去叙述的、比较呆板的模式(线性结构),而吸收了西方小说那种将事物进程拦腰截断,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悬念。小说前十八回的主要情节是从巨盗小白鲦跟踪李公而终于误杀他人开始的,这是事物的“果”。但“因”是什么?即小自鲦为什么与李公誓不两立呢?李公根本不认识他。作者有意将此事悬置,直到第十五回,才把这个谜底揭开。原来,若干年前,小白鲦一伙江洋大盗,经常出没在太湖一带,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是“官不捕盗”,任其猖獗。后来,李公之父缉捕并处决了小白鲦的同伙,小白鲦逃走。为了报仇,他决计刺杀李公,以断李家之后。按照一般传统公案小说的写法,似乎这段“前因”应该在书的开端就作必要的交代才是,但《李公案》的开头,如上所说,却是从李公为了“阅历程途,操练筋骨”,而独自一人离家赴浙江为父办事而开笔的。这样的写法,已摆脱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的束缚,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显然是一种艺术进步的表现。
苗怀明:《李公案奇闻》一书,文字通畅,描写生动,当属个人独立创作,并非说书底本的整理。作者对传统小说写作的套路相当熟悉,比如在小说开头,他在引了一首词后解释道:“这首词是惜红居士的杜撰,也算小说家的通例。凡作小说,无论高底好歹,必有一首词开首。这词的排调,十书有九是西江月。因此惜红居士编纂此书,也不能不照例办理。”这说明无论是创新还是守旧,他的创作都是比较自觉的,有一定的原则和路数。他在该书前十八回引入侦探小说的手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黄岩柏:张家失女案,陆家诬嫂杀夫谋夺兄产案,徐家骗产赖婚案,此三大案及数小案交错穿插讲述。诸案都由他公正明察,或私访得情,或听供精捷,或勘验细密,一一正确断处,洗冤惩恶。故事头绪纷繁,线索清晰明白,语言顺畅流利,人物尚称生动。有些神判迷信成分,比重不大;细节繁杂拖沓,乃模拟话本之病。
陈松柏:自《三侠五义》之后,中国古代公案侠义小说走向衰落,至晚清才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之而起的是深受西方侦探推理小说影响的“中西混合的旧式小说”,其代表作有《李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