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6 17:25
李再华,1918年出生于四川南部,自幼家境贫寒,丧母失父,幸得贵人相助,饱读诗书,聪颖过人。1937年四川艺专毕业,深得冯建吴、施孝长、刘即明之教导,成绩优异。抗战期间任成都市民众教育馆艺术主任,常和徐悲鸿等一代大师们研习中国画技法和理论,大有提高。曾在德阳、巴中、资中师范和中学教学国画,成绩斐然。后到重庆创办前进中学,任校长。一九四六年任西南美专副教授,桃李满天下。其后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和教学,作品曾参加国内外许多展览。八十年代初落实政策后回重庆,任国香诗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前进书画会副会长,渝洲画苑顾问,重庆老年大学山水画教授。
人物生平
老先生的一生,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人生三大悲剧近似全遇,历次政治运动无一幸免于难。老年疾病缠身,政治上、经济上都十分困难,但老先生胸怀宽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独善其生,寄情山水,坚持创作山水画,乐观地生活,平心地生存,默默创作。老先生的画似生命的悲歌,有酣畅,有苦涩,也有壮烈,同时充满了对山川的深情和激情。
老先生师从黄公望、董源、巨然、王维到“四王”,深得传统技法之精髓。82年以后,对石涛、黄宾虹推崇备至,用心良苦,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老先生非常注意构图的完整,平稳,清简淡远,加上小渔舟,抱琴高士,房屋小桥和几根枯树,自然生动,华滋秀美,可观,可居,可游。山峰淡淡几笔,无意中体现有意,无颜色而追求颜色,无变化而追求变化,无墨求染,层次分明,疏密有致,朴实无华,意境非凡,实为上品。老先生常说:“中国山水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传统技法的构成,画面上远和近,高和低,虚和实,用笔的轻和重,提和按,逆锋和顺锋,缓和急等的处理就是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产生和谐的美”。
老先生提款非常严谨,多“王字”书写,略有行草之风,并配有自己作的诗句,诗书画印无一不精。使画面提高了档次,增添了许多情趣。所以,其作品细看,近看,各种层次的人看都耐看。
老先生用笔用墨也是非常讲究的。82年以前的作品由国家外贸出口,远销到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多为小幅纸质和绢本,四尺作品仅十几幅。
这期间,画面全是狼毫中锋用笔,线条含蓄秀美,柔中带钢,披麻皴为多用技法,折带皴也略有使用。打墨点空中运势,多为中锋点缀,空心点和渴笔点为多,同样有轻重缓急和疏密变化。用笔追求笔笔不同,笔笔相连,笔断意不断,变幻无穷。整幅画从起笔到收笔,一目了然。
多用秃笔沾浓墨,反复沾水使用,将笔上之墨画干、画淡、画尽,上一笔墨和下一笔墨相呼应,每一笔墨都能完整地表现一个主体,自然而有变化,无论是树木、山势、土坡、石块、泉水、舟桥、房屋等全无相同。甚至提出:“一平方厘米的画面,不能出现相同笔触和相同墨点,都要体现远近虚实”,可见艺术造脂之深,修养之高。这段时期用笔活跃,秀美雄健,音乐节奏感强烈,勾皴擦染点一气呵成。
画面高雅秀丽,清淡潇洒。其创作手法和构成主要来源“四王”余韵。82年以后,生活相对稳定,同时有了创作自由,先生追求变法,主要研究王石谷、笔法师从石涛、墨法师从黄宾虹,大胆使用焦墨、浓墨和干笔。
色破墨,墨撞色,纵横自然,厚重苍茫,幽邃雄强,仙风道骨,少有人间烟火。追求画面精神和力度,且气韵生动,这样的作品,其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极高的。
李先生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从未使用过一只新的毛笔,他使用的毛笔,大部分是别人使用后甩掉的旧笔,破笔,秃笔。有些大笔触的毛笔是用废旧的油画排笔剪制而成。
用的颜色全是以前捡来的剩余广告色,放上三五年,经霉变、干燥,用水多次浸泡脱胶而成。秋叶用桔红加墨打点;画面是普兰淡黄赫石桔红,混合加墨使用。色彩淡雅沉静,不火不燥,变化万千,高雅无比。老先生用的纸也是很随便。
80年以前全是夹江纸,几分钱一张,一张分成三四份,边角剩余也要派上用途,从无浪费和丢弃。后来我送了他一些四尺安徽宣纸,被视为珍宝,直到现在还没有用完。
我相信,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强,加快和毛笔工具的断代,今后很难产生李老先生这样的画家、作品了。李老先生用自己的痛苦经历,不幸的遭遇,勤奋一生,从中国山水画的远古源头研习到今天,加上完整系统的古代文化知识浸泡而产生和形成的传统艺术风格举世稀有,这样的作品在人类艺术史上必将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