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2 15:37
李农,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建筑技术专业硕士毕业,1991年赴日深造,获日本九州大学建筑环境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日本九州大学光环境博士,中国照明界第一位海外光环境博士,被北京市评为青年科学家,圆满完成了国内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十几个城市的城市照明规划,完成国内三十几个城市的夜景照明设计项目近四十余项。
李农属于在日中国留学生中招人眼红的那一种: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博士毕业,7年的日本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关系,进入大公司就职也并非难事;妻子也已在日本顺利地找到了工作。然而经过再三考虑,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创业。 面对“为什么会选择回国”的提问,李农显得很坦然:“我回国创业不是为了挣钱,我追求的是一种成就感。” 在和一些同样在日本留学、就职的华人接触中,李农发现,在日华人一辈子都是打工仔,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日本是一个民族归属感很强的国度,在那里,中国人只能做一些低级职员,连升到课长这个很基层的级别都很困难。”这就成了促使李农回国创业的重要原因,“促使我回国的,并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东西,不象小说上写的那样,有一个巧合或是契机什么的。在日本,有我这样的学历,你想混也很好混,工资、社会福利都不错,但总觉得心不甘。因为在事业上,日本的社会确实没有华人发展的空间。我总觉得人走的层次越高,追求自我的这部分要求就会越强烈。追求一种成就感,实现我在国外不可能实现的那些理想,这就是我回国最终的目的。” 对于“911”之后中国留学生中兴起的归国创业潮,李农有自己的看法:“我把回国创业的留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的回国,他们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比如说“911”以后经济滑坡,各大公司裁员,工作不好找了,于是就想回国创业了;另一类是主动回国,也就是不为社会大环境所动的人。他们想追求的是自己的事业,如果不能做自己的事业,即使国外开的条件再好,也会回来。我是属于那种主动回国的,因为中国有我的事业,不管大环境如何,我都会回来。”
磨刀不误砍柴功,李农深知这种中国古语的重要性。为了确定回国创业的方向,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做市场调研。 李农选择创业方向有他自己的原则:“第一要和IT沾边,第二要国内没有,第三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不做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谁都能搞,只要有钱。那还要你干嘛,要你出国干嘛?国家期望的是,你们得拿回国际上最新的东西,来做事儿。从我的角度,也是这样想——得做点儿前沿的东西。我的专业是建筑,在这个领域,想和IT、高科技沾上边儿,还真不容易。我最终把对虚拟现实——这一属于建筑信息产业,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代表的新技术的开发确定为发展方向。” 谈到公司的主业——虚拟现实技术时,李农很费了些心思。“这个技术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我们现在做的主业是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所谓虚拟现实,就是用计算机技术来生成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并赋予其可操作性,让用户可以与这一虚拟客体进行交流。目前,我们主要致力于推广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房地产行业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上的应用。”通过李农这个“虚拟现实”程式所特有的人机交互性,购房者就可以实现电脑样板间的漫游,与开发商共同构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在房间中展现自我个性;而网上订货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商品的互动演示加深对产品的了解,免除了后顾之忧。前段时间各大影视公司爆炒的“虚拟主持人”和“虚拟演员”实际上运用的也是同样的技术。
赛高公司刚刚注册成立时,还没有拿到风险投资。当时整个公司只有核心的6个人,注册资本则是大家一起凑的50万元。为了使公司能维持正常运转,公司成立之初,除了定为发展方向的“虚拟现实技术”的软件设计部门外,还专门设立了“赛高工作室”,主要接手一些建筑设计、环保设计,来提供公司必需的运作资金,补贴软件开发的主业,实现滚动发展。 “那时候是真正的艰苦啊。因为钱是大家私人凑的,这就等于每天从大家口袋里拿钱贴补公司呀;工作室也是一成立就高速运转的,因为公司要发展,一天没资金一天就会死呀。最紧张的时候,今天过去了,明天的钱从哪儿出都不知道。” 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面对手握大把美元的风险投资商,李农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创业信念。“之前不是没有风险投资商来找过我们,而是来过了好几拔。只是他们提的要求和我们的理念不合,我们无法接受。一种是他们要我们改变发展方向,这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另一种是要求控股的,这种要求看起来合理一些,但其实也和前一种一样。他一旦控股,你就得听他的,他要你改变主营业务发展方向,你也毫无办法可想。这种我们也不能接受,事实上,到现在风险投资在公司中所占股份也是很小的一部分。”
2000年底,网络泡沫开始破灭,这是风险投资最黑暗的时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农的公司拿到了几十万美金的风险投资。“那时候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蒙了,都知道要转移投资方向,可谁也不知道该往哪儿投,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争取到这笔宝贵的风险投资,我感到很幸运。” 和国内养尊处优的老板相比,李农的危机意识要强得多:“风险投资对于国内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加快发展,赢得先机的关键。”他强调说,“只要国际大公司一进来,国内的公司,即使思路再好,当时发展的状况再好,也得玩儿完,因为实力实在悬殊太大。因此作为国内的公司,不能满足于‘每天都有进步’的这种自我安慰式的发展速度,必须要抓紧时间,要快速发展,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拿到风险投资。” “下一步是在明年的6、7月份,我们要展开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谈到未来的发展战略,李农踌躇满志,“目前的市场推广还比较困难,但毕竟已经有了开始,已经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和我们谈合作了。关键是我们对北京,对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充满了信心。”
以前在照片上看见的李农博士,西装笔挺、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副标准日本“海归”的气派。没想到见面后,李农博士跟我印象中完全不同———留着短短寸头,颌下一部漂亮的山羊胡,十足是艺术家形象。 直率,是我对这位博士的第二印象。当我忍不住夸奖起他的造型时,他眼睛一眯,笑容里透着那么股子幽默顽皮:“这是包装,现在凡事都讲究个包装,城市照明是门艺术,人家会觉得你有艺术家的感觉。”他略显神秘地压低了嗓门:“其实,是我比较懒,你一天不刮胡子,别人会笑话你,但是留了胡子,别人会说你有气质。”逗得我笑了起来。那抑扬顿挫、中气十足的调门,豪爽大方的言谈举止,处处流露出陕西人特有的直率。
同一代人中数一数二
李农博士的确心直口快,一上来就说:“我这人就是看不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做法。只知道埋头书斋,走不出去,或者只知道做一些纵向研究,拿到课题经费,写写论文,然后束之高阁,产生不了实际效益。我这人做什么事情,决不做无用功,一定要产生作用,直接为社会做贡献。我更喜欢走出象牙塔,搞各种横向研究,亲自身临第一线,亲自操刀解剖‘麻雀’。”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扔掉了书斋中知识分子温文儒雅的形象,以一种实干家兼艺术家的姿态东奔西跑,主持完成国内省级城市在内的7个城市的城市照明总体规划,其他各类照明规划设计项目几乎遍布半壁河山。 “点子多,胆子大,眼光准,水平高……”业界对李农的评价惊人地一致,而他也豪气万丈地说:“我是这同一代人中数一数二的。” 可是很奇怪,他在北京目前做的项目却不多,我提出了这个疑问。李农博士摆了摆手:“这又是我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北京,我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因为我是建设部城市照明专家组成员,政府、民间都会来找我做评标会委员,我跟其他的专家和部门又都认识,不能让别人指责有偏心,有猫腻,不能让政府为难。” 毫不讳言,李博士很有市场经济头脑,也丝毫不隐瞒对追求市场的兴趣,但是,他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原则———“做事不能让人为难”。人和人的合作,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的利益,才能合作愉快,绝对不能破坏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这是他做事情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原则。 “我是圈子里有名的救火队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出现培训班老师来不了,学术会议要发言等情况都会来找我,更不用提设计失败后的补救了。比如济南最大的广场———泉城广场,建好后市民反映极为强烈,说是绿油油的草坪灯像坟场鬼火,他们也是请我去救火。因为他们知道,我这人特别讲诚信,重承诺,什么事情只要答应,肯定会特别认真地完成,再小的事情也要做好。” 即使走进市场,他身上仍然显示着科学家的理性精神。在城市规划和照明设计中,有很多人为因素干扰,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很喜欢指手画脚,对于其中不合适的地方,他每次都会直言不讳地提出,即使对方不采纳也要提出,“因为,这是个原则!这是作为专家的职责,事实会证明我是正确的。” 诚信和认真原则,并没有吓走别人,反而使他在业界的声望日隆,今后的“照明注册设计师”准入考核机构就设在这里,这是坚持信念的结果。
自评瞎猫碰上死耗子
他是中国照明界第一个也是惟一的海外博士。“人家都说我真是太有眼光了,现在城市照明多火啊,我说不是,那是历史的机遇,或者说是瞎猫碰上个死耗子。我毕业分配后就从事这个专业,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城市照明,到了这些年才突然火暴。我可以预测,这个产业在10年到20年间仍将呈现增长态势。” 现在各地的城市照明一哄而起,存在着很多问题,千城一面,完全没有特色和新意,丝毫不考虑城市的和谐美观与文化传统。 在李农博士心目中,“光”不是到处亮堂堂,满眼红灯笼。他第一个在国内提出了“光文化”理念:“每个人的基因都有99%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不同的个性?那1%的差别决定了每个人的特色。地域文化也是一样,现在大城市越来越趋同,文化越来越融合,但是,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依然存在,那就是根本差别所在的‘地域文化基因’。光应该重塑城市的人文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就是说,要突出地域文化的味道,用光来表现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天津外滩照明工程是这一理论提出后的第一个作品。“外滩公园以‘海洋气息’为主题,非常大,但是有点杂乱。我一方面要符合这个主题,一方面研究了天津的地域文化。这里一直是水陆口岸,作为北方的门户,深受西方影响,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同时,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自古源源不断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因此,天津的地域文化的精髓就是‘海纳百川,源远流长。’以此为基调,我把夜晚公园的照明设计成三个主题:‘中西文明的相遇、融合、发展’,很好地解决了景物纷乱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文化气息。” 精彩的作品,验证了“光文化”理论的先进性,它在业界开始生根发芽。我问他,这是不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他嘿嘿一乐:“还有几个作品在建设中,相信未来会更精彩。”
最擅长“修理”学生
要想把“光”做出文化,做出艺术,自然需要灵感。当我问到他过去是否显示出艺术天赋时,他又眯着眼睛乐了:“我是78级的大学生,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的父母都是高校老师,像我这样的孩子,虽然那个时候流行读书无用论,但坏也坏不起来。中学时候,我把精力主要放在运动上,我们学校的排球队非常有名,我是校队成员,从中学到大学从来没有间断。现在我虽然到处跑,但身体非常健康,这都要归功于对运动的功底,至于美术、素描等等,那都是上了建筑专业后自学成材。” 李农当年绝对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孩子:“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因为个子最高,我坐在最后一排,我们几个老是上课说话。一次,校长进来宣布给最不守纪律的10个人办学习班,念了10个名字都没有我,我高兴地大叫一声‘哇,没我’!结果校长马上说,加上李农。”谈起这些事情,他的眼睛里仍然闪动着孩子般顽皮的光芒。 当年的淘气学生,今天也站在了教书育人的讲台上。他很清楚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研究生招收人数多了,质量比以前有所下降。他们以前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上了研究生后,还沿袭了以前的习惯,比如从网上扒论文抄袭创意,单纯搜集资料没有创新等等。我有时候急得对学生说,拜托,请你们有点感觉好不好!这时候,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巧妙地‘修理’艺术,教会他们正确的方法。再好的千里马也是调教出来的。”这时,他的脸上多了那么点“坏笑”。 “我知道,他们背后说有点怕我。因为我这个人对事情要求太严格。学术研究上,决不能造假,要实事求是。比如他们的论文,如果引用了别人的文章或者图片,一定要标出来。”导师就好像一个质检员,严把质量关,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能放行。 但是,最艰难也是最有效的考验,就是把学生放到实践中去。“你做的设计不是真的,自然不会认真,而真的项目,要经受市场竞争的检验,这样才能培养人。你抄一次可能蒙混过关,做一次可能马马虎虎,但是马上就会暴露,以后再也不会有机会了。而且,现在单位都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我现在就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经过他的几年“修理”后,这些学生会怎么样呢?“毫不客气地说,我的学生都普遍受到好评,人人都说,李农带的学生最好了。”说起这些学生,他笑容灿烂,如同窗外明亮而温暖的阳光一般。
日本九州大学光环境博士
中国照明界第一位海外光环境博士
被北京市评为青年科学家
圆满完成了国内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十几个城市的城市照明规划
完成国内三十几个城市的夜景照明设计项目近四十余项
银川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 济宁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 北京市玉泉营环岛照明规划设计 天津市塘沽外滩照明规划设计 重庆市渝北开发区B区世纪广场、世纪大道照明规划设计 南宁市邕江滨河休闲广场、世纪大道照明规划设计 广元市利州广场、嘉陵之光广场、凤凰楼照明规划设计 烟台市东山宾馆园区照明规划设计 保山市迎宾大道、中心街等照明规划设计 乌鲁木齐市市政府大楼照明设计 郴州市五岭广场、居仙桥等照明规划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建设部、北京市城市照明专家组成员
国内若干城市市长建设顾问
北京照明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
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高级会员
中国照明学会教育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注册照明设计师执行委员会负责人
中国建筑物理委员会理事
日本照明学会会员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委员
《照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照明技术与管理》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欢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专业的考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