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瑞

更新时间:2024-01-13 16:36

李圣瑞(1888--1948)名斌,字圣端,回族,河北邢台南关人,人称“太极李”,师承郝为真,武式太极拳传人推广普及者。李圣瑞先生为首的教师们则品端艺精,毫无门户宗派之见,各尽所能,教授有方,因此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著名传人有陈固安、吴文翰等,为日后开拓武术,弘扬武派太极拳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平简介

李圣瑞于1928年同拳友王彭年、郝中天、郑月南、陈兰亭等人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其前身为少林会),授拳场地先在羊市水坑北龙王庙前的广场上,后来迁至龙王庙东侧仁义巷李家大院邢台会宁李家商号的库房。学员发展到七十余人(因老师多系回族,故学员也以回族较多)。研究社虽是业余性质的民间组织,但在武德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考核上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邢台国术研究社到1937年10月日寇侵占邢台后才被迫停办。从其前身少林会计算,历时十三载。

李圣瑞 - 武式太极拳主要传承简况 (郝式)

第一代:武禹襄

第二代:李亦畲

第三代:郝为真

第四代:郝月如、李宝玉、孙禄堂、李圣瑞、郝中天、张振宗、郭林祥、范述甫、闫志高、刘锦绶、李焕章、韩钦贤等

第五代:郝少如、刘玉祥、米梦久、马荣、麻守金、董英杰、李桂花、石凤春、陈固安、吴文翰、李火合、冯卓、张士一、乔舜臣、徐震、姚继祖、郝淑正、程叔度、许冠群、杨杰、胡金山、郝向荣、李向志、段金桂、赵清玉等

第六代:刘天勇、蒲公达、沈惠廉、刘积顺、胡凤鸣、郝吟如、杨德高、屠彭年、卞锦祺、黄辛西、葛楚臣、李伟民、邵康年、吴声远、成惠芳、施雪芬、叶慧兰、王吟志、胡庆祥、吴上千、叶兆雄、韩竞奋、罗基宏、张金华、徐栋国、马佑祺等

第七代:孙天一(镇江扬中)

发展历程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咸丰年间,创始人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卒子光绪六年(188O),直隶广平府永年人。凛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宽大夫,兵部即中加二级。虽系儒生,雅好武技,习练不辍。道光二十年(1820)永年南关人杨福魁(字禄禅)三下陈沟,返里授拳于太和堂,武氏兄弟乃太和堂房主闲退孙潜心太极拳之好。他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细心领会,潜力研磨,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故之巧,经多年研习,并与力大精武者相搏切磋研磨,多难巧技,终有心得一套,以小击大,以巧取力,以柔克刚的精妙之术,杨露禅为其功夫而赞叹不已,随令其子班侯拜在其门下,班侯好胜心甚强,多有不服,屡次试手,终被抛跌无数而折服,潜心研究或派太极(杨式太极的班侯架及武派太极)。禹襄根据。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使原有的民间拳术-一十三式长拳升华到了练体、养气、蓄神、形神并重、内外兼修的高极拳术,成为中华武术的精品,先生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太极理论。

禹襄公在清平身传身教中坚持了中华武学的重要脉络,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的启迪下,以自己纯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思维方式,酷爱的执著精神,渊博的知识结构,完善了太极的形式;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内涵,使太极拳从有拳无谱、有谱无拳的分离状态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禹襄公为太极拳发展所做出的不朽业绩,是坚持发展王宗岳、陈清平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楷模。其传人李亦畲、李启轩、宗禹襄之学出而太之,亦畲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启轩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禹襄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论》、《打手论》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总论》。这些拳论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精要,膏禁了众多太极拳家,并为日后众多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这是武派太极坚持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发展阶段为第三代弟子郝为真时期。

第三发展阶段为吴文翰时期。

吴文翰先生,字润章(1928--)系历史悠久的河北古城邢台人,明清。为顺德府,交通方便,商业兴旺,教育发达,民风淳朴。先生家与武派太极名家李圣瑞先生为近邻(李先生是郝为真先生摘传入室弟子,曾任邢台国术馆长),其父当时为邢台的著名祖传中医世家名手,为培养其能成为有用之才,便为其选了两个师傅,一个就是武师李圣瑞先生,一位是文师前朝举人颐养书屋之人-一金宝廉老师,先生早晚随李老师习武,白天到书屋读书。这一文一武的学习,便为其光大武派太极,发展太极文化,添充中华文明的实践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