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26 17:18
李复几(1881~1947)原名李福基 字泽民,祖籍江苏吴县,1881年12月9日生于上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7月)毕业于南洋公学,获奖学金赴英留学,毕业后在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进行机械实习。光绪三十二年赴德国继续深造,从事光谱学研究,获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出国学习物理学并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其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勒纳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的研究”。
从南洋公学到波恩大学
1901年10月12日,上海外滩码头的远洋轮船上,汽笛长鸣,年仅20岁的李复几和他的同班同学曾宗鉴、胡振平、赵兴昌踌躇满志,迎着海风,踏上了留学英国的旅程。李复几4人都是南洋公学中院首届毕业生。李复几的叔叔李维格前往送行,在其日记中,他饱含深情地记下了这一特殊的日子。随李复几漂洋过海的有一件大行李——自行车。这在当时还是时髦稀罕的东西,也是李维格赠送给侄子的特殊礼物。这辆自行车在李复几留学期间立下大功,不仅协助李复几遍游英伦和欧洲大陆许多地方,而且通过转租他人为主人补贴了零用。
南洋公学位于上海的徐家汇,由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在1896年创办,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新式高等学堂。然而开办之初,旧学仍一统天下,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很少,直接设立大学部生源无法保证,于是公学先从中小学(中院和外院)办起,并设立师范院培养教师,设想等中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可以办起大学部(上院)。1898年春,南洋公学中院头班开始招生,当时符合招生资格的学生少得可怜,而且中间常有流失,到次年春就剩下6个学生,从长沙转学而来的李复几就在此时补充到头班学习。
在2013年交大的档案中,还留有李复几100多年前在学校读书时的若干记录。档案显示,李复几在校期间学习用功,成绩较优。第一学期结束,盛宣怀和公学校长何嗣焜亲自考察各班学生成绩,李复几得到“自然长厚、不能瑕疵”的佳评,并获得洋银5角的奖励。1900年12月,公学提调伍光建(1867—1945年)主持中院头班的英文考试,分默写(满分50分)、作文(满分100分)两试。李复几分别以49分、73分的成绩名列第三,获奖金2元。课外,李复几参加了国文教习吴稚晖组织的群智会,以公开演讲的方式温习所学功课。1901年7月,李复几、曾宗鉴、胡振平、赵兴昌等6名中院生毕业,是为南洋公学中院首届毕业生。
依照《南洋公学章程》,中院毕业生应“递升上院”,4年学成后,学校再择优资送出洋留学。然而当年7月,公学校长劳乃宣给盛宣怀呈文,认为经费浩繁、生源不足,请求缓办上院。对于6位中院毕业生的出路,劳乃宣称他们是“公学一时之杰”,“志气远大,不安小成,每以不得出洋游学为憾”,建议选派其中品学兼优者前往英国留学,以解决上院缓办后中院生的求学问题。
当时资派学生出洋,耗资不菲,通常每人每年耗银2000余两,如以4年为期,培养一人得需万两白银。南洋公学岁入经费也不过银10万两。然而,盛宣怀认为,学生必须出洋游历,专门学习,才能窥得西学的精要,用其所长,补我所短。于是他很快采纳派遣中院学生留学的建议,选派中院毕业生李复几、胡振平、曾宗鉴、赵兴昌4人留学英国,并指定4人所习专业:李复几专习机械,胡振平、曾宗鉴专习政治,赵兴昌专习商务。留学的具体事务由公学提调伍光建办理。伍早年曾经留学英国习海军,门路较熟,聘请英国人蓝博德为留学监督,负责联系学校、管理留学经费、督察学生的学业品行等事务。蓝氏为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物理教授,严复、伍光建等都曾受业于其门下。
秋冬之际的伦敦已经很冷,李复几等人在泰晤士码头登陆,持伍光建的亲笔信,找到了前来迎接的蓝博德夫妇。蓝博德夫妇热情好客,先带领他们参观伦敦市容,午后抵达格林威治,租屋两间暂作安顿。一个月后,蓝氏安排他们先进入伦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学习语言。不久李复几入芬斯伯里学院(FinsburyCollege),专习机械工程,后入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1年,之后再入伦敦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04年毕业后前往德国迪塞尔多夫的汉尼尔理机器厂(theHanielCompanyinDsseldorf)实习。改赴德国学习的想法是受到了其叔李维格的影响。这年李维格奉盛宣怀派遣,赴欧美考察炼铁新法,在英国叔侄俩相会。李维格建议李复几在英国习工程毕业后,应去德国学习自然科学。因为他认为工程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只有精通自然科学,才能在应用工程上有所作为,而自然科学以德国最为精深。
1904年底,留学4年期限将至,李复几呈请盛宣怀延期两年,继续在德国留学。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以李复几“ 才品甚优,有志向学”,同意延期至1907年6月,年供经费180英镑。机器厂实习期满后,李复几于1906年5月1 8日注册进入波恩大学(theUniversityofBonn)艺术系自然科学专业(NaturalScience attheArtsFaculty)继续深造,注册名字为“LiFoKi”,系罗马字母。入学后,李复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凯瑟尔(H.Kayser;1853-1940年)从事光谱学研究。1907年顺利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李复几留欧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有一则故事记载了他刚到英国参加舞会的情形。某个周末,几位同学把李复几带至学校舞会,想让他见见“世面”。哪知道来自“礼仪之邦”的他,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看到男男女女们搂抱在一起,一下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当一位女同学上来请他共舞时,他两腿一软,钻入一张桌子底下躲了起来,弄得大家哈哈大笑。然而,这位青年很快就适应了异邦的生活,开始广泛交游,热心公共活动,曾为伦敦中国协会会员、伦敦中国联谊会会长;在欧洲大陆期间,又曾任巴黎佛教俱乐部名誉主席、欧洲中国DucTschTsih布道团的志愿者。
与诺奖获得者较真的博士论文
李复几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07年1月,题目是“关于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Spektro skopischeUntersuchungenueberP.LenardsTheoriederSpertren derAlkairMetalle,李本人汉译为《推验光浪新理》),主要内容是通过拍摄钠的火焰光谱图来验证P.勒纳(Lenard)提出的火焰中心发射说。
勒纳于1905年因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时德国物理学大权威,后来成为20世纪科学领域的主将的爱因斯坦也曾于1903年提出申请要做他的助手,这样一位物理大师所建立起来的理论,却被一个年仅25岁的中国青年人所推翻,足见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出手不凡,直抵当时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据波恩大学向上海交大提供的材料显示,李复几的学位论文被评为“idoneum”等级,答辩获得了“rite ”等级,顺利予以通过。1907年3月5日,李复几被波恩大学授予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可惜,李复几的毕业证书不幸毁于二战战火,学位论文及考试试卷2013年尚存于该校档案馆。著名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本)认为这篇论文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物理学论文”。
负重的家庭生活
李复几是一位对家庭很有责任心的人。自己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是长兄,其下还有4个弟弟和5个妹妹。他早在留欧期间就将十妹李盈带到英国学习。回国后,李复几挑起了赡养父母和弟妹家庭生活以及教育费用的重担,直到第十个妹妹结婚后才考虑自己的婚事,这时,他已经是将近40岁的超大龄青年。
李复几一度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1920年,经留英同学、原中国银行总裁徐恩元的介绍,李复几与27岁的邢珊文结婚。邢女士是浙江湖州南浔富商之女,相貌俊美,善于理财。李复几和新婚夫人在日本度了蜜月,第二年生下一女,但不久夭折。李复几在萍乡任职期间,待遇丰厚,月薪500块大洋,时人羡慕地称其“500块”。1922年,李夫人生下长女李微(后过继南浔张家,更名张微,现居上海)。初为人父,李复几兴奋不已,在写给交大《友声》的通讯中称得“弄瓦之喜”。其后又生三女三男,依次取名为贤、及、普、贝、岱、还。
因任职处所更动频繁,李复几在老家苏州置办有房产,地址在苏州平门外火车站北面,是一座二层的楼房,旁有花园、竹林,墙外三面环水,环境很幽美。李复几有一个大书房,藏有很多中外图书资料和照片。可惜在抗战中,李复几在苏州的全部产业毁于日机轰炸中。
在其子李正修(即李普)的童年记忆中,父亲不常在家,偶然在家时,就带孩子到苏州城内玩,在妙玄观吃梨膏糖和粽子糖,去爬虎丘山,到留园看罗汉堂,乘船去木渎,还教孩子在河里游泳。
然而,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被日本的侵略战争完全打乱了。李复几携带其子李及滞留在四川大后方,家人音讯阻隔,生死未卜,生活孤单苦闷,后与当地一女子同居,并育有一子,名李贡。李复几的多数子女被阻隔在孤岛上海。妻子一人留守苏州家中,日军进逼苏州时,逃亡四川,找到丈夫,双方爆发激烈争吵,家庭生活开始不和。
李复几晚年经济拮据,一人的工资要担负多个子女的教育生活费用,为延迟退休只好隐瞒5岁的年龄以继续工作,逝世前夕,还兼任私立旭川中学的英文教员。据其子女回忆,他晚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之余就沉默寡言,与以前判若两人。1 947年9月16日,66岁的李复几在四川自贡病逝,死后竟然无钱安葬,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才购得棺木,并按照当地的习俗,被抬上高山。在国弱民贫的时代,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的临终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李夫人邢珊文后从四川返回上海, 1952年去世。
这位被科尔总理称之为“中国第一位留欧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李复几和他的论文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在报道科尔访问北大发表讲演的新闻中并无李复几论文的消息。这本珍贵的“留洋归国”论文只好静静地躺在北大档案馆里,以至于同在京城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史研究专家戴念祖也不知情。
不久,德国波洪大学魏波渡教授找到戴念祖先生,委托他查询李复几回国后的情况,并寄赠了李复几的毕业论文等材料。早已将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脉络熟谙于胸的戴先生马上意识到这些材料的不平凡意义: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篇物理学博士论文,李复几是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博士。而在此之前,中国物理学界公认的首位博士是李耀邦(1914年获博士学位)。 1993年,由戴念祖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出版,其中刊出了李复几论文的中译本,并称李复几是第一个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然而,令戴念祖等人遗憾的是,除了其博士论文扉页上关于求学经历等少量信息外,其余关于李复几的生平鲜有所知,特别是他毕业后完全失去了行踪。1996年,戴念祖先生曾在《物理》杂志第11期上遗憾地写道:“也许他获博士学位回国了,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情与贫困落后,他未曾进入教育界,而真的起法号,入山为僧了;抑或没有回国,也未可知。”
2007年10月10日,在年度诺贝尔奖颁布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一百周年纪念会,波恩大学校长维尼格教授(Prof.MatthiasWiniger)率团与会,李复几的后人也出席会议,共同缅怀和追思这位一度为人们遗忘的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纪念活动与李复几生平事迹受到新华社、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纷纷予以报道,李复几博士论文显示出敢于挑战学术权威的治学精神尤其受到关注。11月26日,李复几子女将中国第一份物理学博士论文原件以及李复几随身私印两枚,捐赠给了培育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供今人瞻仰缅怀。以后,中国人再也不会遗忘这位物理学的先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