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11:52
李季伦(曾用名李贵林),1925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北乐亭,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5年3月15日,李季伦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43年,李季伦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1948年,李季伦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0年,李季伦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8年,李季伦在中国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
1973年,李季伦开始了动物增重激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1980年6月,李季伦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进修(至1982年6月)。
1985年,李季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李季伦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李季伦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李季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季伦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米赤霉菌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在中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
截至2013年9月,李季伦编写、翻译了300万字的专著,编著有《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30余篇。
截至2013年9月,李季伦先后主持了项目有“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五”攻关等科研项目。
李季伦始终把实验室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来抓,言传身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本领。他还建立了一套对研究生严格管理办法:1.课题的选择,尽可能根据研究生的个人基础特长与爱好,由研究生自由选择,共同讨论决定;2.对研究生采用定期集体讨论和日常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规定每两周一次研究生汇报会,全体研究生参加,由各人汇报自己两周来的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3.组成研究生梯队,以老带新;4.因材施教,保障质量,对表现差的研究生,几经教育进展不大,便提出衷告,如不改正,课题不能完成,不授予学位。对基础好的,让他们自己队里思考和开展工作;5.严格要求,培养好的学风,工作前必须制定周密计划,工作中必须集中精力,实验室必须安静快节奏,对待实验结果分析要慎重,决不允许虚假和浮夸;6.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李季伦科研工作自己动手,在他的带动下,研究生和教研组的年青老师的动手能力都很强。
截至2015年10月,李季伦先后讲授《普通微生物学》、《真菌学》、《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固氮》、《微生物研究技术》等课程。
截至2015年10月,李季伦先后培养研究生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人,带博士后2人。
他的研究很小,小到只能用显微镜去观察;他的研究又很大,关系着国计民生,祖国荣誉。他是李季伦,一个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用燃烧生命的奉献,执着于研究的科学家。(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