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1 15:16
1997年,生活在商丘市睢阳区公庙乡中华楼村的李学生为了给妻子看病、照顾病卧在床的父亲,欠下乡亲们很多外债。为了把欠乡亲的钱还上,李学生开始外出打工。他背井离乡到了温州,初到温州却遇见小偷,他见义勇为,却被冤枉,随身带的钱被小偷团伙洗劫一空。李学生走在温州的街头,举目无亲。不识字的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饭店的工作,老板出车祸,眼看工资打水漂,他只好再次重新找工作。找工作途中,李学生意外地捡到一个手提包,包内有两万元现金。为了把钱包还给失主张兰,李学生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天的楼梯下苦苦等了一整天。此后李学生来到一个服装厂打工,为赶订单拼命工作,然而,祸不单行,又遇服装厂失火。李学生带着工友们搬物资,为了防止煤气罐爆炸带来更大的伤害,李学生立刻决定去搬煤气罐。第一次把煤气罐搬回来之后,对他产生好感的张兰死命拦下他,说什么也不让他再进去。可是,李学生再次奋不顾身地冲进了火海,无助的张兰失声痛哭。最后,李学生九死一生,终于把另外两个煤气罐也从火海中搬了出来。安稳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到了2005年春节,为了挣钱,李学生和其他伙伴都留在工厂加班过年。元宵节前夕,几十名没有回家过年的工友打算在食堂内一起包饺子,李学生出去买点肉馅,然而,他再也没能回去吃上亲手包的饺子。
演职员表信息来源
角色介绍信息来源
备注:该片仅围绕主角1人介绍
创作背景
电影《李学生》取材于“商丘好人”李学生生前英勇救人的真实事迹和感人故事,导演将李学生平凡而闪光的生活经历和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浓缩为大银幕上的100分钟,呈现了一个全面而又丰富立体的李学生形象。王虎查遍了手头能找到的材料,反复跟编剧商量、一起做田野调查,铁轨上的几秒钟,电影的100多分钟,14天的拍摄周期,13年后的沉淀。
拍摄过程
电影的拍摄周期是17天,除去开机、关机等宣传环节,实拍只有14天。
2018年1月26日,电影《李学生》在商丘好人主题公园举办开机活动。8月28日,该片在河南郑州首映。11月,片方参加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电影新片推介展映。
《李学生》反映了一个平凡之人的英雄壮举,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不愧是一部令人潸然泪下的鸿篇巨制。北京、浙江、湖南以及河南郑州、商丘、安阳、新乡、焦作等地的观众观影之后,感动不已、好评如潮。正如《让致敬好人成为时代风尚——评电影<李学生>播出的“好人效应”》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好人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恪尽职守、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家庭中的敬老孝亲、商海中的诚实守信。”(河南省人民政府评)
综观整个剧情,看不到什么重大事件,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戏剧冲突,更没有人为地制造什么戏剧悬念,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只是一幅幅朴实无华、真切可信的生活画面和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物。而影片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真实的力量。电影《李学生》的魅力,还在于大笔写情,以情感人。在这方面,影片通过“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极大地产生了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厂里完成订单任务后包饺子,馅不够了,李学生去买,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却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李学生和他们的最后一面,当李学生路过铁路时,看到远处驶来的火车,二话没说,就奋不顾身上前抢救正在铁轨上玩耍的两名儿童,儿童得救了,他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几分钟前欢乐的场景戛然而止,震撼人心的举动,把那种近乎极致的悲壮之美推向了高潮。极大的感情波澜,会使观众和影片中的人们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可见,情是连接作品与观众的纽带,是强烈的情感与鲜明的人物形象织成的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使观众在影院得到了享受,受到了感染,从而达到了余味无穷、难以忘怀的艺术效果。(《河南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