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

更新时间:2022-03-10 21:00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诚,号澹轩。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连陷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携粮响,乘舟楫,北上抗敌,隶名将韩世忠部,致金兵败退。宣抚使李纲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以上书言收复失地为秦桧所扼,降承信郎,遂归乡。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建石桥34座、凉亭座,筑海堤,垦埭田280多公亩,修军学,创梅峰书院并亲自讲学。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传世。

人物介绍

李富(1085—1162)字子成,一作子诚,号澹轩。兴化军莆田县孝义里洋尾(今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人。抗金英雄、慈善家、理学家。其父李泮、母黄氏在梅峰(梅子冈)观音亭求观音喜得贵子李富,于宋元丰八年(1085)舍梅峰一百多亩地建为佛寺,俗称梅峰寺。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临安相继失陷,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蕲王韩世忠劝富举兵勤王,李富毅然捐献家财,招募义兵三千人北上抗金,隶韩世忠部,授承信郎。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才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富上书朝廷,陈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桧所抑,贬官。托言母亲年老,辞官归养。绍兴三十二年(1162)卒于家,淳熙九年(1182)移葬于今城厢区常太镇岭下村坪田自然村。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其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捐家财在县内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建筑延寿桥等大小桥梁34座;在城南五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两座,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其又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李富还是一位理学家,时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黄庚等都出其门下。其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二十多卷。

人物贡献

文武双全的抗金英雄

李富是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生长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动乱年代,为抗击辽、金的入侵,救民于水火,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李富毅然捐献家资,招募义兵三千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他的兵隶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即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他的材略,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简称“制干”)。李富十分重视教育,捐巨资修缮兴化军学,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培养了一大批贫困学子。他修筑海堤,围垦造田万亩,在莆田境内建造了大小石桥34座,这些桥把兴化平原连成一片,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李富祠坐落于莆田 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为宋代建筑,有书法壁画、楹联匾额、碑刻等实物。

李富辞官归养后,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又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创筑海堤,围垦农田,造大、小石桥三十四座,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并在城南五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二所,让路人歇脚。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撕毁宋金和约,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时李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有人从北方返莆,他询知边境危急情况,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终年77岁。李富好施与,热心公益。莆人称“乐善之士”时,都要提到李制干。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传世。

人物评价

李富是值得莆田人世世追怀的。李富是个爱国将领。北宋末年,国势危如累卵。李富应召勤王。他在莆田召义兵三千,沿海路北上抗金,效力于韩世忠麾下,被授为殿前统制司干办,人称“李制干”。后因秦桧弄权,李富的抗金主张不为采纳,遂辞官回莆。

慈善公益

李富是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他回家乡后,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他有教无类,对穷学生不但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史称“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他还捐资修建兴化军学,筑海堤围垦造田,捐建凉亭,重修寺院。李富最为人称道的善举,是主持修造了34座桥梁。桥梁的建成,不但方便了交通,而且繁荣了一方经济。如涵江新桥建成后,新桥头一带就成了万商云集的埠头,且长盛不衰。他建造的石桥既美观又耐用。如长300余尺的延寿桥,长虹般高悬在绶带似的溪流之上,近900年来无数次的狂风恶水都奈何它不得,至今还是风采依然。

明末清初,潮州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 潮安县 ),定居于潮州 潮安县城内北门面线巷,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10世。莆田李氏与潮州李氏合谱。合谱。莆田李姓大部是涵江区白塘洋尾村的衍派。莆田 涵江洋尾李氏至今珍藏一本清代 康熙六十年(1721)修的《陇西李氏宗谱》,莆田李氏还产生了莆田古代首屈一指的慈善家和富豪李富。 李富具备积极进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莆田李氏人文鼎盛,宋代以来有进士29人、职官122人。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其他莆田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明末清初,正是朝代更替、兵荒马乱之时,当时在福建沿海还因郑成功占据台湾抗清而截界。《涵江区志》(大事记)载:“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截界迁民。“截界”给当时莆田沿海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迫使大量莆田人外迁。李嘉诚先祖在莆田白塘洋尾居住,生活过的有24世(包括李明山),据《陇西李氏宗谱》所载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修桥铺路,历来被莆田人视为“做积德”。莆田自古就有“走桥念志”的俗语,意思是,当你走桥时,不仿停步桥头,读一读建桥的碑志。其间往往记载着捐建督造者的芳名,记载着建桥的艰辛历程。读其文,既是追怀和感戴,更是鞭策和激励。于前人,你付出的仅仅是廉价的怀念,于自己,你获取的则是你修身向善的宝贵教益。可悲的是,这个俗语后来竟退化成“吃茄摘蒂”,令人啼笑皆非。必也正名乎!

大概是李富为首的那一代人的努力,后来这一方土地才获得了“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这且不论。李富祠中的“白塘科第”引起了我的深思。据说,洋尾村宋代以降有进士29人、职官122人。这里人文鼎盛的原因,除了傍水村居的宜人环境外,还在于良好家风的世代传承。李富的子孙大概很明了这一点,故撰书其姓联为“制干家声大,陇西世泽长”。“制干”能与李氏的郡望“陇西”相提并论,可见李富在其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时移世易,李氏的子孙已经遍及海内外。据记载,商界巨子李嘉诚、李文正也是李富的后裔。虽然时代不同、事业有异,但李富所具备的积极进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也在他们身上得到生动的再现。

纪念场所

故居

洋尾村位于白塘湖畔的,是宋朝爱国将领、大慈善家李富的故居。洋尾古村落最早形成于唐代,是李氏族人聚居的一个古老村落。

明代建筑李氏大宗祠是李氏族人为纪念李富而修建,李富是南宋时期抗金爱国将领,后人将其与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称为莆田五贤。

李富墓

宋淳熙九年(1182)李富葬于常太镇长基山,墓前50米至公路,明成化三年(1467)重修。坐东南朝,左右、后侧各外延20米西北。宽11.3米,深33.5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砖石、三合土结构。墓丘设祭台,花岗岩须弥座。前有内埕及三层外埕。现李富墓位于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境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富祠

白塘东岸的洋尾村是李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洋尾村有两处李富祠,皆初建于南宋,分别为李富的长子、次子所建。李富祠代有废兴,现存的两处李富祠皆为明代重建。东墩自然村的李富祠内左壁嵌有明代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石碑《永思堂记》,李甲自然村的李富祠内存有明代刑部尚书彭韶撰写的《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二祠内还保存李纲张孝祥文天祥郑岳等历代名人的题词,其中少数系原物,多数为复制。

祖庙陪神

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莆田人。宋建炎元年(1127),募义兵三千,从海道北上抗金,奉妈祖香火以行。授殿前统制司办公事官。旋辞归,重建圣墩顺济庙,又创建白塘浮屿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