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03:04
李崇银,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县,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4月15日,李崇银出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80年6月—1987年7月,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大气科学系访问学者。
1984年—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与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主任。
1985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1993年,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
1987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11月—1992年4月,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组织(CSIRO)大气研究所访问科学家。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并被授予文职少将军衔。
李崇银主要从事热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ENSO循环动力学、物理海洋学等领域的研究。较早提出并完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热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ENSO循环动力学、物理海洋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成果。
20世纪70年代,李崇银被派参加中国气象卫星研制的理论工作;20世纪80年代,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规律,进行了动力学理论研究。他将环境场引入动力学理论,既对台风等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作出了很好的动力学解释,还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理论。在中国国内外较早指出了对流加热廓线在热带大气系统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侧面说明测量热带降水垂直分布的重要性。
据2022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李崇银已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主要论著有《气象卫星的红外遥测及反演(二)》《动力气象学概论》《动力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气候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气候动力学引论》等。
截至2022年6月,李崇银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等奖项。
截至2020年12月,李崇银已培养了4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有的已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成长为科研中坚骨干。
“李崇银对中国动力气象学和气候动力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中国军网评)
“李崇银为中国动力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和物理海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普湖南在线网评)
“李崇银为推动热带气象学及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李崇银在中国和国际动力气象和气候动力学的发展中作出了一定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