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波

更新时间:2024-01-26 10:47

李文波,男,1964年6月生,平度市崔家集镇河北丁家村人,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永暑专业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专业技术6级,专业技术大校军衔。

人物事迹

选择南沙

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专业人才奇缺,还未毕业的李文波已被国家海洋局和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看中。可李文波却选择了加入海军来到永暑礁,只因为“当兵是从小的梦想”。为了安装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李文波带领分队官兵扛水泥、搬器材,通宵达旦摸索施工。建站之初,气象报表全靠人工填写,既要精确无误又要字迹工整,“每天那么多组数据在眼前晃,稍不专注就会出错。”后来,李文波买回一台旧电脑,又四处求教,最终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大大简化了制表流程。通过一茬茬官兵的不懈努力,观测站硬件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但仍缺少一本教材。于是李文波每次上礁都带上一摞厚厚的专业书籍,除了值班睡觉,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写教材上。下礁回到基地,他又去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有关科研院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功夫不负苦心人,2000年3月,经过两年潜心编撰,李文波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执著坚守

2009年8月的一次巡察中,李文波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为了不影响南沙海区内潮汐表的准确性,李文波马上带领分队官兵对水准点进行复测和校准,在近3海里的距离上,每10米测一次。寻点、标示、记录,一天下来,李文波双脚上全是被礁石划出的伤痕。除了为国际国内提供观测数据外,永暑海洋观测站还要为周边舰船提供气象保证。20多年来(截止2012年5月),李文波把南沙所有水文气象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系统地总结了台风、强冷空气对南沙海区的影响,找到了多种气象的生成发展规律。

2005年12月底,强热带风暴肆虐南沙海域,海风已达9级,李文波马上向领导建议,“风力还会加大,赶快通知附近渔船立即进港。”在守礁官兵的帮助下,在附近作业的两艘渔船靠上礁盘码头,船上20多名渔民安全登礁。21年来(截止2012年5月),李文波带领气象分队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十多项第一,创造了7000天气象预报无差错、140万组数据精确无误的纪录。

(注:关于人物言论的内容可翻阅参考资料:)

个人荣誉

李文波曾荣获全军先进水文气象工作者,一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2次,被评为优秀党员6次。并荣获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获奖名片:能受天磨为铁汉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社会影响

众媒体刊文报道李文波先进事迹

201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第16版以《守卫“生命禁区”21载—记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李文波》为题,报道李文波的先进事迹,同时配发短评《守护使命的精神力量》。

2012年5月28日,《光明日报》第4版以《南沙一寸也不能丢”—记南沙守备部队大学生干部李文波》为题,报道李文波的先进事迹,同时配发短评《好男儿志在四方》。短评说:李文波大学毕业后,不留恋繁华大都市,选择了环境艰苦的南沙岛礁作为他的事业平台,理由很简单——“当兵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李文波把理想和忠诚刻在心里,扎根南沙,始终坚守在气象工作第一线,埋头苦干,虽然也有过痛苦无奈,也曾泪流满面,也曾心酸愧疚,但他始终执着前行,真正做到了“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多项第一和南沙守备部队的多项纪录,在观天测海的岗位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2012年5月28日,《经济日报》第8版以《铁打的礁盘铁打的兵—记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李文波》为题,报道李文波的先进事迹,同时配发短评《坚守的力量》。短评说:作为一名当代军人,李文波以自己的坚守生动演绎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李文波的经历还告诉我们,人生的高度在于过程的坚守。

2012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以《从普通大学生到南沙守礁王—记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李文波》为题,报道李文波的先进事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