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2 16:57
李春昱(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河南卫辉人,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04年5月8日,李春昱出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
1921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现卫辉市第一中学)。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
1924年,入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29年9月,参加了“西南地质大调查”。
1934年,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深造。
1937年,获得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
1938年,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
1942年—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1950年,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
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
1953年,任华北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6年,任地质部北方总局总工程师。
1958年,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室技术负责人。
1965年,任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技术负责人。
1972年,任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技术负责人。
1978年,调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科研综述
李春昱早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世纪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20世纪70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年,他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0000《亚洲地质图》和1∶8000000《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等。
学术论著
李春昱代表著作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四川石油地质概论》《中国古生代造山运动》等 ,其他论著参考如下:
[1]李春昱.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J].地质学报,1979(04):46-56.
[2]李春昱,王荃,刘雪亚.中国的内生成矿与板块构造[J].地质学报,1981(03):37-46.
[3]李春昱.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地质工作如何面向经济建设[J].地质通报,2004,023(009):827-828.
[4]李春昱.从地质构造探讨地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报,1978(01):69-77.
[5]李春昱.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地质工作如何面向经济建设[J].地质通报,2004,23(9):827-827.
[6]李春昱,王荃,刘雪亚,等.亚洲大地构造的演化[C]//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0).1984.
[7]李春昱.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C]//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980.
[8]李春昱.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J].地质论评,1950,15(Z2):135-156.
[9]黄汲清,李春昱.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M].地质出版社,1981.
[10]李春昱.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J]. 地质与勘探,1981(08):13-21+132.
[11]李春昱,王荃,刘雪亚,等.亚洲大地构造图说明书[M].地图出版社,1982.
[12]李春昱.板块构造基本问题[M].地震出版社,1986.
[13]李春昱,汤耀庆.亚洲古板块划分以及有关问题[J].地质学报,1983(1):3-12.
学术交流
承担项目
科研奖励
治学态度
李春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有三个方面:一是地质现象的观察,不论是野外还是室内,都要事实就是,力求准确、客观、全面;二是写作地质论文,要字句推敲;三是对待他人观点,切忌轻率否定或盲从,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讲授课程
1939年—1942年,李春昱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和重庆大学地质系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培养成果
1979年—1988年,李春昱先后招收、指导了4批8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都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如构造地质学家肖序常院士,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方国教授等。
李春昱出生在河南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李馥曾在北京任学部主事,李春昱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绩优异。
李春昱与第一任妻子育有一儿两女;李春昱第二任妻子周永庄是一名语文教师。
“李春昱为推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评)
“李春昱为推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而作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李春昱是中国地质学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地质调查科普网评)
“李春昱是中国地质学界泰斗,为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乡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