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5 16:36
李春涛(1897-1927),广东潮州人。幼名清荣。1917年赴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1922年初应彭湃之邀,到海丰县任教。同年夏到北京,先后在中国大学、平民大学、高等女师任教。1925年到广州,参加毛泽东主编的《政治周报》工作。1926年任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委员兼宣传部长、《岭东民国日报》社社长,积极宣传革命,反对国民党右派。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同年4月27日在汕头遇害。
李春涛,幼名清荣,曾用笔名景山、赤鳞,一八九七年出生于潮州城内的刘察巷,祖辈经商,父亲以教书为业。
一九O五年,春涛进入潮州城南讲堂(又称城内书院,今西平路小学)读私塾,他的父亲就在这里执教。李春涛勤奋好学,父亲对他严格要求,因而成绩优异,特别是有较好的语文基础。一九一二年,进入金山中学读书。
辛亥革命前夜,潮汕一带已有好些人参加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开展反对清王朝的斗争。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时,潮汕的革命党人起而响应,放火烧了潮州府衙,市民群众拍手称快。潮汕革命党人的斗争,在李春涛的幼小心灵里也产生了影响。后来,他用“景山”做笔名,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孙中山的景仰,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拥护。
中学毕业以后,他追求真理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九一七年九月,他和彭湃一起,东渡日本,考进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在大学,一些探索反对资本主义、建立新社会的进步学生,于一九一九年组织了“建设者同盟”。李春涛和彭湃是这个组织的早期成员。“建设者同盟”着重研究农民问题,李春涛和彭湃对此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十月革命堺利彦、韩人权无为等在东京发起组织“宇宙俱乐部”,彭湃与李春涛等因与堺,权相识,遂首先加入。之后,亚洲和欧美许多国家的左翼文化人纷纷参加,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交组织。参加这些活动,促进了李春涛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
一九二一年夏天,李春涛等在日本学成回国。适彭湃不久就任海丰县教育局长,李春涛应邀到海丰任教,他和彭湃一起进行了从教育入手以促进社会变革的实践。他们为改变海丰的教育面貌作出了许多成绩。
一九二二年五月,他们发动和组织学生在海丰举行劳动节纪念集会和游行,李春涛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学生为谋取人类的幸福生活而斗争。五月八日,海丰《陆安日刊》发表反动文章,攻击彭湃、李春涛等组织这次集会和游行,是所谓“藉教育宣传社会主义之谬妄”,因而彭湃被撤去了教育局长的职务,李春涛也被解聘。
李春涛回到故乡潮州,仍致力于教育工作,初任潮州金山中学教务长,旋代理校长。他积极推行新文化运动,继续进行教育革新,注重把学校生活与社会斗争结合起来。然而,当时的潮州毕竟还是旧势力的天下,李春涛的进步思想,又不为环境所容。
不久,他又去职,乃前往北京,在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讲授有关唯物主义的课题,深受进步学生的欢迎。在北京期间,李春涛在地安门内织染局胡同十三号和杜国庠、李沧萍合住,杜为户主。他们把住屋命名为“赭庐”(即红楼之意),这所普通的住屋是他们学习、研究与宣传马列主义施复亮,听取意见或汇报海丰农运情况。
一九二三年暑假,李春涛南归。当时,正值海丰农运受到陈炯明
地主豪绅阶级和香港的反动报刊,继续对海丰农民运动进行造谣诽谤,这时,李春涛又挺身而出,在赭庐,写下了长篇论文《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捍卫彭湃从事农运的革命事业。
这篇文章发表于一九二四年一月三十日,刊登在中国大学
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国民党宣传部创办《政治周报》,由毛泽东主编,李春涛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参加周报的工作,积极协助毛泽东处理编辑部的事务,并撰写了一些重要文章。在《政治周报》第二期发表《杀尽知识阶级的是谁》。李春涛在《政治周报》的表现,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隔三十年,毛泽东和柯柏年
第二次东征期间,李春涛在周恩来领导的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工作,写了《东征记略》等重要文章。东征胜利后,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主持二十五县政务。李春涛出任《岭东民国日报》社社长。
《岭东民国日报》名义上是潮梅地区国民党的党报,实际上直接由周恩来领导,是反映我党政治主张的舆论工具。《岭东民国日报》在李春涛主持下,宣传革命思想,对推进东江地区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该报积极宣传了我党的政治主张,坚持了反帝反封建的鲜明旗帜,勇敢地捍卫工农群众的利益,才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的刻骨仇恨,把李春涛视为眼中钉。
在国民党左、右派激烈斗争时,和共产党人一起参加了民主革命的李春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更深刻了。这时,他恳切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中共汕头地委认真讨论后,认为在当时国共合作的条件下,李春涛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开展工作,对革命事业更为有利。因此,彭湃便向李春涛解释:你是很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完全具备党员条件。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你作为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的前夕,李春涛就被撤去了《岭东民国日报》社长的职务。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的形势也很紧张。中共汕头地委接列党员梁工甫从香港发来的急电:“先为哥:父亲在沪坠马折足,母亲在省病危,请诸兄弟来港会商善后。”“先为”是汕头地委的代号,电文暗示事变已经发生,要汕头方面做好应变准备。但汕头地委未能充分估计敌人的阴谋,没有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当潮梅代绥靖主任何辑伍(何应钦之弟,国民党右派),借口解决澄海县农军教练彭丕被害问题,通知我党负责人前往警备司令部开会,诱捕我党负责人时,我党仍派出李春涛、廖伯鸿(中共党员),梁德明前往,他们到警备司令部即被逮捕。十四日晚,全市戒严,国民党汕头市党部、总工会,工人罢工委员会等机关被包围,国民党反动派抓走了一百多名革命同志。
李春涛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届,他赋济言志,抒发革命情怀。四月二十七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竞把李春涛等装进麻袋,用刺刀刺死后,抛进汕头石炮台的大海。李春涛烈士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牺牲了,时年仅三十岁。
《海丰全县农民泣告同胞书》文章列举了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而处于绝境的大量事实,叙述了海丰农民为了求生存而组织农会的经过,揭露了在一九二三年的“七五农潮”中反动势力对农民运动的摧残,最后,呼吁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泣告同胞书》陈词恳切,语言悲愤,寄发各地后,无不激起人们对海丰豪绅地主阶级的痛恨,对海丰农民的正义斗争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
《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文章在详细介绍了彭湃的思想发展和海丰的农运经过,客观地评价了彭湃在海丰农运中所起的作用之后,着重指出: “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在于推翻现代的资本主义组织以实现未来的社会主义组织。实现此目的之唯一手段,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之完成者,当属劳农阶级。而劳农阶级在未成其社会革命的事业时,莫要于鲜明其阶级意识,整饬其先锋的队伍,发挥其斗争的精神。”这篇文章最早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论证了彭湃与海丰农民运动的关系,具有高度的唯物主义思想水平,而且保存了海丰农民运动的许多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海丰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
《杀尽知识阶级的是谁》文章针对陈炯明之流诬蔑和诽谤共产党的政策是要“灭绝知识阶级”,说什么“共产党成功时;便要把知识的青年学生,一个一个杀尽”的谰言,他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反驳。首先指出,根本就没有一种共通的利害,能够促成知识分子联合成一个阶级,他们只能是附属于各个阶级的知识分子,然后又指出:“若他们竟忘却了自身在现存社会上的地位,而情愿开倒车去和军阀买办阶级土豪劣绅帮忙,那才算是有知识的青年被人杀尽。被谁杀尽呢?直接被军阀买办阶级土豪劣绅冤杀,间接被帝国主义毒杀。”一篇不过四百来字的短文,不仅阐明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革命前途,而且还深刻揭露了陈炯明之流才是真正杀害知识青年的刽子手。
198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李春涛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