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维

更新时间:2024-06-28 15:06

李晓维,1964年9月出生于安徽肥西,籍贯安徽寿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常务副主任。

人物经历

1964年9月,李晓维出生于安徽肥西。

1985年,获得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获得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工学硕士学位。

1991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

1991年9月—1993年7月,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师从杨芙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8月—2000年8月,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教授。

1997年1月—1999年1月,在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系做访问研究员。

1999年7月—2000年2月,在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做访问研究员。

200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11月,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常务副主任。

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4年,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2015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晓维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测试、容错计算、硬件安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

李晓维以测试压缩为代表的可测试性设计技术和以时延测试为代表的实速测试技术,应用于龙芯2号的可测试性设计和实速测试。成功使用400MHz测试设备完成1GHz龙芯2F的实速测试。解决了国产高性能处理器的实速测试和测试压缩等技术难题,使中国高性能处理器测试摆脱了受限于进口测试设备关键性能指标的困境。与航天502 所等合作,突破了星载微处理器及其目标代码的缺陷检测、芯片时序容差测试、系统在轨故障检测-隔离-恢复等技术难题,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微处理器系统验证-测试-恢复技术体系;截至2020年9月,应用该成果的在轨卫星已超过30颗。

截至2019年6月,李晓维已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ISCA)、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HPCA)、设计自动化会议(DAC)等ACM/IEEE国际学术会议,《IEEE/ACM Transactions》《中国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JCST)》等学术刊物合作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

截至2022年7月,李晓维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

截至2022年7月,李晓维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授权专利;另据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站数据,李晓维已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0余项。

据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站数据,李晓维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课题2项,863项目2项,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1项,XX预研项目1项。

人才培养

李晓维教授的课程有“VLSI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IV”“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可靠设计”“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设计”等。

截至2019年6月,李晓维已指导培养博士33人,其中2人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晓维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的家教就是好好读书,老老实实做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传承下,李晓维和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孩子都受到了影响,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与攀登。李晓维兄弟姐妹共5人,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人物评价

“李晓维为中国星载信息系统和国防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评)

“李晓维在处理器测试与容错技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提出的处理器测试验证的新原理、新结构和新模型,显著提升了中国微处理器的可靠设计能力。”(时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兵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