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光

更新时间:2023-07-02 00:27

李晨光,男,北京建工集团建研院总工程师。北京市劳动模范。李晨光少言寡语,质朴踏实。但是厚厚一摞的荣誉证书、专利证书、学术团体聘书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著作上,都赫然写着“李晨光”三个字。他还获得了北京市2005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并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成为自1991年以来建工集团第60位获此殊荣的专业技术人员

人物经历

1988年,李晨光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作为八十年代第一个外来硕士研究生加盟建研院施工结构研究室。参加工作不久后,就赶上了“中央电视塔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应用研究”。对于一个毕业不久的学生来说,能参加国内第一座电视塔的建设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考验。当时,国内对超过100米的预应力施工知之甚少,也从没做过塔式建筑,但中央电视塔的竖向预应力筋却达到270米,如何能把众多的预应力筋顺利穿进预留孔道成为施工中的重大难题。在大家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晨光却想出了一个切实有效的“土办法”:将一孔七根的预应力筋捆成一束后,拎出其中一根绑在卷扬机的钢丝上,而后整体提起穿入孔道。经过试验,这个办法化繁为简,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施工难度。这是李晨光最初显示出他在解决预应力施工难题上的潜力。

1991年,李晨光赴香港林同炎顾问设计公司实习,从事建筑与桥梁工程设计。在做台湾的一个桥梁工程中,接触到了“体外预应力”。(体外预应力,简单的说就是把原本安置在钢筋混凝土内的预应力安置在外面,这样可以大大减轻结构自重,适合高层大跨度的建筑,更是钢结构工程的不二选择。)结合自己平时通过阅读大量国外相关著作所理解的国际先进技术的走势,李晨光敏锐的认识到“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未来建筑市场和加固改造市场都将大有前景,于是决定对这项技术进行立项研究。虽然当时国内有关市场尚不成熟,绝大多数同行也对“体外预应力”不甚了解甚至对其可行性表示怀疑,但李晨光却坚持要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1995年,他作为建筑行业第一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并选择了“高效体外预应力结构锚固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全国少有、北京第一研究“体外预应力”的人。在阻力和质疑声中,李晨光克服了没有试点工程的困难,一点点积累和拓展,不厌其烦地做试验,最终圆满地完成了研究并通过市科委的鉴定。后来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证明他的选择是颇具前瞻性的。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都在广泛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国内知名预应力厂家也都把体外预应力体系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晨光主持研究的“高效体外预应力结构锚固成套技术”已在三十多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研究成果被两本国家预应力技术规程采纳。1998年,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一系列科研成果,李晨光成为建研院有史以来的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并被提拔为建研院总工程师。而经过10年磨砺的李晨光,也在勤奋中变得更加成熟。李晨光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在他成为总工程师后并没有停止,反而因为更大的使命和更多的责任促使他不断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复合型的科研管理者。 李晨光的成长与发展和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是同步的。八九十年代,科研事业单位被改革的浪潮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不少技术人员既要做研究,又要拓展市场,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随之产生,李晨光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我不赞成不搞技术开发和创造利润,但也绝对不会放弃对新技术的研究,因为这是极其短视的行为。我的选择就是——在完成开发和工程任务的同时,坚持进行新技术的长期研究。” 在市科委“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扶植下,建研院于1997年成立北京市建筑技术研究中心,由李晨光担任副主任。随后,他和同事包括3名新招聘的博士生从课题入手,他主要负责合同的谈判,技术人员安心搞方案和设计,这种模式直到李晨光担任建研院总工程师后仍然保持,默契的配合和明确的专业分工使他们不但在科研上成果突出,在市场上也做得有声有色。在“钢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评估技术研究”课题上,他们建立了一套新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构耐久性评估与预测方法,结合现代检测手段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从这个课题引申,他们积极向加固市场拓展,在2005年先后承揽了廊坊开发区创业中心整体加固改造和原建工局办公楼的加固改造两项大型工程,总面积49000平方米,总合同额近1200万,达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半年总合同额的最高值。此外,在预应力钢结构和特种结构工程方面,研究中心也承担了重大工程项目。为了保持对技术和市场的敏锐嗅觉,李晨光始终坚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进修提高,从2000年至今参加各类管理培训近400学时。遇到国进修的机会,他更是利用一切条件搜集技术资料:看到路旁的停车场,他第一反应是这里是加固过的;看到大学校舍在进行加固休憩,他随手拿出相机拍照;参观交通指挥中心的时候,他操着熟练的英语和引导人员交流专业问题……用李晨光自己的话说,他是“见到新东西,眼睛就发亮”。当别人带着旅行纪念品和土特产回国的时候,他带回来的却是大量有价值的科技资料。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科研院所如何继续发挥知识和技术的优势这是李晨光始终思索的一个问题:“预应力综合技术、爬架技术、加固改造技术——建研院在这三项课题的市场转化方面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不仅创造了不错的利润,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口碑。这主要得益于建研院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中取得了包括成果、专利、工法、规范等成套的知识性成果——每一项技术都应该是很多成果积累起来的,紧靠单一的成果无法占领市场。”

个人荣誉

1992年获得北京市政府“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4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评选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11年评选为全国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专业资格有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司法鉴定人;硕士及博士后导师;第一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专家;2011年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一批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总计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科技推广奖等其它奖多项;编著并出版8部著作、译著(《预制混凝土结构》)1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篇;参编规程16部;已获得专利9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