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未

更新时间:2024-07-25 18:04

李未,1943年6月8日出生于北京市,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3年6月8日,李未出生于北京市。

1961年9月—1965年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5年9月—1968年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68年6月—1979年7月,先后担任北京航空学院基础部、计算中心教师。

1979年7月—1983年1月,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3年1月—1986年8月,担任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讲师。

1986年9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1月—2009年5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未解决了实用并发语言的复杂语法结构的语义问题,在建立并发语言的翻译和比较研究理论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1991年提出了用版本序列的收敛性描述软件开发过程和知识库维护策略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用近似和逼近方法研究软件开发和知识库维护的方向。

根据2021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站显示,李未先后在国际、中国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

人才培养

李未于2002年至200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校长,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变革中,创新性地谋划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探索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一所行业性大学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余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未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体现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同时也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他提出要不断把科研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他还提出“本科是大学之本”,制定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教学指导方针和坚持“严进、重教、优出”的培养措施。全校着力打造六门核心基础课,通过使用高质量教材、聘请名师讲课等,让学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他亲自指导成立高等工程学院,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积累经验,改进不足,逐步将本科教学改革措施向各个学院推广。在研究生教育中,他提出了“拓宽基础、瞄准前沿、共建团队、自主创新”的工作方针,全面修订博士生、硕士生培养方案,大力推进研究生梯队式培养。

2008年6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未寄语2008届毕业生,希望他们在新的人生阶段,成为“有大志向的人”,成为“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类,又对得起自己人生的人”。

根据2021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站显示,李未从198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52名和硕士生百余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未对在在中国开展推理计算机、可扩展计算机群及其软件工具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李未在并行程序语言翻译正确方面做出了创始性贡献,在研究和使用硅编译技术及智能计算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评)

人物影响

2012年9月8日上午9点,庆贺李未院士70寿辰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发展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第一报告厅召开,李未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北京大学梅宏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吴朝晖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先生等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业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该论坛的主题是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趋势和对策及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思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