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1 18:37
李林枝(1910—2009),曾用名杜林忠,1910年5月生,四川苍溪人。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1月至1965年12月,历任四川省遂宁地委第一书记、绵阳地委第一书记、省委委员、常委。1966年1月至1968年6月任省委委员、常委、副省长。1968年6月至1977年11月任四川省革委常委、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生产建设办公室农业组副组长。1977年11月至1979年12月任四川省革委副主任、省贫协主任、党组书记。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省贫协主任。1983年2月至1985年7月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委员。1985年12月经中央批准离职休养。2002年1月经中央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于2009年1月16日13时30分在成都逝世。
李林枝,1910年5月生,四川苍溪人。曾用名杜林忠。
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8月至1933年4月任川北苍溪游击队排长。1933年4月至1934年6月任红31军93师276团1营3连党支部书记。1934年6月至1936年7月任红31军93师党委委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7月任中共绥远清河县工委组织部部长。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雁北特委巡视团主任。1938年11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平鲁、清河县委书记。1940年1月至1942年9月任中共山西右南县委书记、中共雁北工委、5地委委员、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42年9月至1945年10月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及中共中央党校四部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至1948年8月任中共绥东地委副书记,中共绥南、丰凉工委委员、书记。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绥蒙区委、平清土改工作团团长、中共绥东地委书记。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干部科科长、城工部调查组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任四川省广元县县长。1950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遂宁地委第一书记、181师兼遂宁军分区政委。1957年任中共绵阳地委第一书记。1965年5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65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副省长。1968年6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常委、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生产建设办公室农业组副组长。1977年11月至1979年12月任四川省革委副主任、四川省贫协主任、党组书记。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省贫协主任。1983年2月-1985年7月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常委。1985年12月经中央批准离职休养。2002年1月经中央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李林枝同志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月16日13时30分在成都逝世。
领导遂宁水利建设
遂宁解放初期,李林枝到遂宁后,始终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他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足迹涉历全区乡镇村舍,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中,对当地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说起水利工程更是如数家珍,这是全区广大干部所公认、敬佩的优良作风。
1950年2月,百废待兴,征粮剿匪等任务十分紧迫,他就为修复被洪水冲得千疮百孔的四联埝灌溉工程,亲自主持开会,加强领导,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加抢修。为了保证春灌用水和城市用电,顾及当时人力、财力和时间紧迫的实际情况,他根据大家的意见,毅然决定修复工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建修临时工程,保通水灌溉发电,第二步,建永久性工程,使江、渠水分道而行。由于决策合符实际,组织日夜抢修,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步工程,保证了南北二坝两万多亩农田的春耕用水,恢复了石溪濠水电站发电,永久性工程也在当年全部竣工。以实际行动表明:共产党不仅能打仗,而且还会组织领导工农业生产,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党和政府的威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遂宁,工农生产亟待恢复,又遇水旱灾害频繁袭击,李林枝坚决贯彻上级部署一面组织各级政府狠抓冬田蓄水保水,车水抗旱夺丰收恢复农业生产,一面又教育干部,在抓临时性抗旱措施的同时,要把兴修小型农田水利的永久性工程结合起来。他经常说:“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能打仗,搞建设”。“在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里,占人口80%以上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农业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道理是很明白的。因而1951年秋后,全县按地县委的部署,在土地改革期中,就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凿塘修堰运动,一个冬春挖成小平塘2212口,新修整修土石河堰115座,水利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
1952年春,遂宁遇上冬干春旱。地、县委及时组织动员群众抗旱,但由于部分干部群众中等天下雨的传统观念存在,一些地方烧龙背、抬菩萨、祭龙王等迷信活动又抬头,以致抗旱声势不大。针对这些情况,李林枝立即带上县农业科长刘安治去郊外调查,与农民座谈,把河沟水引到田里,解救脱水田,发现干部、群众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有畏难情绪。他对刘安治说:“看来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只有我们先做出榜样,如能把四联堰的水弄上铁门坎山上的关刀田,栽上秧就好了”,经过实地察看、考虑,他下决心要以身垂范把群众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办到,去激励干部群众投入抗旱斗争。回机关后立即和遂宁县长范艾等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专、县机关、工厂、学校参加的动员大会。第二天早上就出现地县委书记、专员、县长亲自带领各部门干部,用桶挑、盆端把四联埝水运送上山灌田的动人情景。接着工人、学生、居民也积极参加,两个早晚休息时间就把铁门坎上“十年九不栽”的关刀田灌满,得以解救保栽。地专领导亲自率领群众挑水上山抗旱的消息,迅速传到各县区乡,各级领导也亲自率领群众开展抗早斗争,推动群众献计献策,因地制宜参与抗旱救灾。在涪江、琼江沿岸出现把一家一户的人力、水车组织起来排成十几部、几十部的长龙、车水翻山,上岸抢救农田的抗旱阵势;隔水源远的,组织掏古井、挖浸水,点滴归田;有的提早栽秧,锄松裂口,施清粪水等多种抗旱措施并行,极大地控制了旱情发展。因而当年水稻栽种面积比1951年还多栽12698亩,总产增加了11%,这次各级领导带头率领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旱斗争,既发扬了党的光荣传统,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人定胜天”的信念。
领导绵阳城市绿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绵阳老城区有少许古银杏、皂角树,皆为明末清初所植,街道仅有杂树40株。1959年,绵阳城区掀起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后,新建了宽阔笔直的涪城路、剑南路、跃进路、先锋路、绵江路、迎宾路以及老城拓宽的东风路(今警钟街西段)。可是街面灰扑扑,光秃秃无绿树,更无花草。时任绵阳地委第一书记的李林枝同志,在绵阳工作的八年中,为改变绵阳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绵阳人民艰苦创业,不懈奋斗:搞绿化、修水利、改田土、育良种,绵阳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城乡绿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他工作过的地方,许多干部群众提起他,总要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水利书记”、“我们的棉花书记”、“我们的绿化书记”等。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不仅是对林枝书记所作贡献的褒扬,更是建在老百姓心中的丰碑。1959年3月,李林枝主持召开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由地区和绵阳县共同筹集资金,为改变新建的十里长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状况时,他说:“这显然不能适应我们的工业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李林枝亲自选择树种,由地、县林业局和县城建委牵头,发动各单位和居民进行街道绿化,在道路两旁种植法国梧桐树7万多株,并责成县林业局雇请专职护林员管理。当时有“十里长街林枝树,梧桐遮阴柏油路”的民谣。
李林枝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工作生涯中,历经了土地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他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在艰苦岁月里,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始终保持了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经受住了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四川省遂宁地委、绵阳地委、省委等多个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对党忠诚,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担任四川省委委员、常委、四川省副省长等领导期间,他工作积极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团结和依靠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一生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关心群众,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和亲属,从不谋取任何私利,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
1979年地方人大常委会恢复成立后,李林枝同志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新的岗位上。他始终坚持学习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积极努力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抓好选举工作、代表工作、加强地方立法和监督工作、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组织执法检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离职休养后,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尤其是关心“三农”问题,不断地向有关领导提建议,他为农业、农村、农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言论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崇高品质,自始至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