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梨英

更新时间:2023-10-30 10:05

李梨英(1888.11.25-1961.6.24),女,广东潮安人。1932年在潮安大坑村参加中共领导的秘密农会、妇女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转移到闽南乌山,在闽粤边区红军独立营伤兵站参加掩护和护理伤员工作,被昵称为“红军阿姆”。从1938年至潮汕解放,先后在中共闽南特委机关、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百候电台及中共潮汕特委机关,从事掩护和交通联络工作。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为革命牺牲。她把母爱和全部精力倾注到革命事业中,被当地群众誉为“革命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汕头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员、政协副主席及广东省妇联执行委员。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会议。

人物生平

李梨英,1888年出生于磷溪镇西坑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父亲外出谋生,一去不复返。家庭非常困难,她母亲和哥哥相继病逝,16岁的李梨英举目无亲,便由媒婆带到大坑村夫家,和勤劳老实的丈夫林再发靠耕作过日子。在她40岁时丈夫去世,她带着6个子女艰难地生活。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潮汕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大坑附近乡村的农民运动也很活跃。大儿子林松泉,大女婿刘金城都参加了革命,经常给李梨英讲革命道理和各地妇女翻身闹革命的故事,她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1927年4月,“潮州七日红”之后,起义军撤离潮汕,党组织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斗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清乡”和“围剿”,李梨英看在眼里,但她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更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是工农群众的救星。  

1932年下半年,李梨英在共产党员彭莫、傅尚刚的引导下,在铁铺镇大坑村走上了革命道路,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大坑村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  

1933年,南方革命斗争转入艰难曲折时期,这也是李梨英经受着最严峻考验时期。她被选为大坑村妇女会负责人,并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全心全意跟着党干革命。这一年,粤东革命形势逐步恶化,浮凤区的斗争接连受到挫折,秋溪区多次遭到血腥镇压。李梨英的大女婿刘金城被杀害,大女儿林松花也被捕入狱,外孙儿流离失所,大儿子林松泉和三儿子林松才相继牺牲了,不幸的消息一个接一个,都没有动摇李梨英的革命意志。她对同志们说:“不要为我难过,我明白,不流血牺牲,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她把悲痛化为力量,更加忘我地为党和红军做事。  

1935年夏,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秋溪区革命力量逐渐转移到凤凰山区。秋溪区委安排李梨英暂避南洋。李梨英谢绝区委同志的好意,坚定地说:“出家不入家,我走的是革命路,不是南洋路!我参加革命不是来享福的,要死也一定是死在革命的队伍里。”她把小女儿林美花寄托到远亲家里,带着12岁的小儿子林松森跟着队伍上凤凰山。临行时,她把多年来省吃俭用积存的20几块光洋交给区委作为活动经费。  

1937年7月16日,国民党157师利用欺骗手段把准备开赴抗日前线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800多人在漳浦县包围缴枪。同日,国民党沈东海部袭击诏安月港村,逮捕杀害了正在开会的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和县委12位领导人。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伤兵站22名伤病员无比悲痛。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梨英强抑悲愤,对剩下的病伤员说:“我们要相信党会很快派人找我们的,一年365日,总有白天黑夜,阴天晴天,不管怎样,革命失败是暂时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变不惊的形象,稳住了伤病员的情绪,激发了伤病员坚强的斗志。她拿出自己积存的20块光洋作为伤员给养费用,连续几次下山联系群众,筹借粮食。在这严峻的情势下,没人开小差,没人逃亡,一直坚持到在“漳浦事变”中突围出来的红三团副团长卢胜重建红三团率部重上乌山,找到李梨英。卢胜激动地说:“在敌人围攻下,许多人动摇了,走散了,只有阿姆你们还在这里坚持,真难得!”伤病站的22名战士伤愈编入卢胜领导的红三团。李梨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跟党走,为革命保存了力量。闽粤赣边省委书记方方感慨万分地说:“李梨英做了一件对闽南游击队贡献很大的事。”  

1938年春,李梨英调到平和县大芹山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后叫闽南特委)机关,从事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的工作。小儿子松森在县委属下的交通站当交通员。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进行隐蔽斗争,远比在游击区的斗争更为复杂、艰险。16岁的松森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李梨英又一次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仅仅10年的时间,她的六个儿女、一个女婿,牺牲的牺牲,失散的失散……李梨英的眼泪流干了,头发花白了,但她依然坚强地战斗着,把母爱倾注到革命的大家庭中。  

1941年6月,李梨英调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为设在大埔百侯镇的“南委”直属电台做掩护工作。按党组织的安排,在电台工作的同志成立了临时“家庭”,李梨英是这个“家庭”的母亲。由于叛徒出卖,“南委”机关遭敌人破坏,一些领导同志牺牲了。在这紧急关头,李梨英沉着、机智地处理好党的机密工作,带着电台其他同志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安全转移,保住了党的机密。在这之后,李梨英又继续负责掩护“南委”书记方方等领导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在白色恐怖里,在党的组织最危急的关键时刻,她一天跑八九十里路,渡海过江,翻山越岭,从游击区到国统区再到沦陷区,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李梨英多次为党的秘密机关这个“家”做母亲,掩护从事地下对敌斗争的革命同志。“家”的成员随着斗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但李梨英作为这个“家”的母亲却始终没变。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10年中,她转移过许多地方,但不论到哪,她总是很快以自己的善良、勤劳、机智和勇敢赢得机关周围群众的尊敬与信任,成功地避开反动派的注意,妥善地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直到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李梨英随欢呼的人群一起涌到大街上,喜迎解放大军进城。  

1951年国庆节,是李梨英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作为南方革命根据地代表团的成员,她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宴请。在宴会上,李梨英同彭湃的母亲一起,代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全体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敬酒,表达了南方革命根据地人民对领袖的敬意,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1961年6月24日清晨,李梨英在北京因病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吩咐亲人把她10年来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1800元交给党,作为最后一次党费。“革命母亲”李梨英的事迹可歌可泣,“红军阿姆”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辈前行。

人物评价

在南委时期革命家庭的“舅舅”、原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在“革命母亲李梨英公祭大会”上,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挽联:“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里,堪称智勇;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这是对革命母亲李梨英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人物故居

李梨英故居建于1968年,原为2间瓦房,已倒塌。2008年9月在原遗址上重建,修旧如旧。2010年和2014年,为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活动,铁铺镇两次对故居进行主体修缮,完善配套设施,包括修筑通往故居的水泥路、修建停车场以及购置课桌椅等。该故居展陈面积50平方米,展线长度3米,展品223件。

李梨英故居于2009年被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14年被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授予“潮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4年被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授予“潮州市湘桥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