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3 13:20
李浩然 (1887年 - 1947年7月25日),原名李寿熙,字伯虞,笔名浩然,陕西咸阳人。民国时期《新闻报》总编辑。
1887年,李浩然出生于咸阳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李岳瑞、祖父李寅、曾祖父李善荣三代均为翰林。幼年时与张季鸾同学于关西大儒刘古愚。13岁中秀才,当时与张季鸾同被誉为“陕西才子”。
1905年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归国后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由此步入新闻界。
1911年5月,李浩然受聘进入《新闻报》,最先担任日文编辑。
1913年开始担任《新闻报》总编辑,直至1941年年底上海租界沦陷后毅然去职,主持《新闻报》笔政长达近30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任《新闻报》秘书一职。
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去世。
当时中国有三大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其中申报和大公报的主笔都是蒋介石的座上客,进出自由,唯独新闻报主笔李浩然是例外。 不光如此,身为主笔的李浩然,还经常在第一线采访。在李浩然和其他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新闻报的日销量居全国之首,达到近二十万份。
李浩然除了主持《新闻报》编务外,还每天针对当日发生的时事撰写短评和时论,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古朴清丽、可读性强和感染力大的评论文章。这些时论、短评,在当时有“北张(季鸾)南李(浩然)”之誉。
此外,李浩然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小楷,可谓姿态自然,骨格清丽,下笔沉稳,点画含蕴,有赵孟頫之遗风。据李浩然长孙李令言回忆:“每周总有三到五人前来求字,且多为扇面”。近些年的拍卖会上,也常见李浩然的作品。
李浩然的为人继承了“忠厚传家”的祖传,认真做事,清白做人,办报的原则是“无党,无派”,客观地报道事实,伸张正义,从不与任何势力打交道。
徐铸成在他的回忆录《报海旧闻》中这样写道:“我曾不只一次听到张(季鸾)极口称颂李先生,说,‘伯虞先生的道德,文章,是了不起的,是我平生的畏友’”,“新闻报的老人都说,李先生对同事极和蔼,从无疾言厉色,对外很少酬应,无不良嗜好,从不涉足酒楼,妓院,他不和任何恶势力打交道。解放后,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曾努力调查上海流氓资料,发现有不少新闻界中人和所谓‘黄门’(黄金荣)、‘杜门’(杜月笙)有或深或浅的联系,而李先生没有一丝一毫的牵连,真不愧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
在李浩然遭遇车祸去世后,于右任书写挽联:“文享两代传当世,祸患弥天哭故人”,程沧波挽联:“特立独行,三十二年一报人,惨目伤心,十二小时成永诀”。
于右任为其所书墓碑是:“新闻记者李公浩然之墓”。诚然,“新闻记者”确实是对李浩然一生的最好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