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3 10:00
李芳桂(1748—1810),俗称李十三,清代剧作家,字林一,号秋岩、鹫峰,清代剧作家。祖籍陕西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由于群众对他的爱戴的崇敬,死后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称。
李芳桂出身贫寒。祖辈务农,仅有几亩薄田两间旧房。父亲李增敏常年奔走行医,把改换门庭、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豆油灯下,父亲看着儿子苦读经书,母亲也做着针线活陪伴到深夜。李芳桂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孝敬双亲,勤劳好学,为族人所器重。
说起李芳桂,很容易想到蒲松龄,他们两人的生平与遭遇竟是如此地相似。一个是齐鲁大地的民间才子,一个是三秦大地的民间才子。都是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而终究未能获取功名。蒲松龄的一生,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李芳桂的一生同样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李芳桂写成《十大本》。他们都是不朽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九岁的李芳桂第一次出门应考,母亲送到柴门外,再三叮咛:“你父望子成龙心切,平时管教严了些,儿莫放在心上。这次去应考,儿要夺取功名,万一落了榜,儿要早些回来,免得娘操心。”李芳桂把母亲的话牢记在心,一交考卷,没等放榜,就赶紧回家。这一次李芳桂考中秀才,县差来报喜,走到他家门口,两扇破门掩着,一没有鼓乐,二没有请客,冷冷清清。县差将喜报挂在墙上,向门内高喊,竟也无人答理。推门而入,只见李芳桂正和母亲在烈日下推磨,汗流浃背。得知这就是新科秀才,县差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没讨喜钱,没吃喜宴,站着喝了一碗白开水,打拱告退。望着远去的县差,母子俩脸上流下又喜又苦的热泪。
为了养家糊口,李芳桂从此在邻村设馆教书,过着清贫的日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李芳桂三十九岁,考中举人,名扬乡里。但他仍然继续教书,继续过着清贫的日子。朝庭并没有给他一官半职。十年后,嘉庆元年(1796),四十九岁的李芳桂风尘仆仆,赴京参加会考,结果,皇帝的御笔并未点到这位三秦的才子,他只能乘兴而往,败兴而归。后来,只录用他做了陕西洋县的儒学教谕。面对冷漠的现实,李芳桂写下一幅对联: 纵口腹之欲割豆腐四两带联
发雷霆之怒瞪门斗一眼隔窗
在洋县,他只呆了一年时间,回家稍作休息,就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考。这年他五十二岁,还在一心一意追求功名。这也是他再一次东渡黄河,跋涉于吕梁、太行之间。等待他的却是又一次的落榜。怀着失意的愤懑心情,李芳桂终结了数十年的科场拼搏,离开京都,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李十三村。
李芳桂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但科场的失利却使他贴近了农民群众,深入了戏曲艺术,成为一名有影响的秦腔剧作家。教书之余,他常常跟庄稼人一起,挨肩擦背地挤在皮影戏台下,观赏这民间的优雅小戏,有时一直看到月落日出。他还和皮影戏艺人交朋友,有时请他们到书馆聚会演出,交流心得。这个身处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目睹了清王朝的黑暗腐败,体会着老百姓的痛苦艰辛,萌发了凭借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抒发思想感情的强烈愿望,于是,就在这渭北乡村的一个小小书馆里,在寒窗清灯之下,李芳桂边吟唱边写作,一部部秦腔剧本问世了。
李芳桂的第一部剧本叫《春秋配》。通过两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抨击邪恶,伸张正义,富有传奇色彩和生活气息。这部戏首先由他家乡皮影戏艺人演出,很快传遍渭河两岸。嘉庆四年 (1799),秦腔著名艺人姚翠官将这出戏带到北京,在“双和部西秦班”公演。生动的故事情节,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优美的音乐台词,在秦腔演员的精彩表演下,立即形成一股秦腔热、李十三热,京城十巷九空,观者如潮,争议《春秋配》。紧接着,这部戏就远播大江南北,先后被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剧与河南梆子移植演出。川剧后来将《春秋配》列为自己的传统名剧。汉剧、湘剧、弋阳腔、粤剧也把《春秋配》中的《拣柴》、《赠银》、《折梅》、《砸洞》、《落魔》等折子戏,作为自己剧种的保留节目,经常演出,历久不衰。李芳桂的秦腔剧本早已成中国戏曲大家族的共同财富。
李芳桂落第归来的十年,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他戏曲创作达到高峰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落第归来,迎接他的是独子的早逝与儿媳的改嫁。科场遗恨、家庭悲痛、社会愤慨,一齐涌上心头。白天。他在书馆教书,与老百姓的子弟为伍;夜晚,他伴着清风明月,在孤灯下奋笔疾书老百姓的不平人生。在这清苦寂寞的十年里,他写下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八部本戏是:《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纹》《万福莲》《火焰驹》,两部折子戏是:《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所有这些剧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二百年来盛演不衰。《白玉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万福莲》先由陕西著名戏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
李芳桂一生酷爱戏剧,最后竟死在了戏剧上。嘉庆十五年(1810),皇帝降旨罢演地方戏,以加强对群众的思想统治,陕西的皮影艺人遭到残酷镇压。就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捉拿李芳桂的专使,从北京来到渭南县,为皮影戏,也为秦腔和所有地方戏编写剧本的李芳桂在劫难逃。当村人闻知后急忙告知李芳桂时,他正和老伴在院子里艰难地推着沉重的石磨,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立即口吐鲜血,跌倒在地。望着搀扶他的老伴,李芳桂说:“今日是凶多吉少,怕是活不成了。”老伴要他赶快逃走,不能坐以待毙。李芳桂艰难地爬出院墙,避开大路,穿行在田间小径,跌跌撞撞地走了二十多里路,眼前是片野草丛生的茫茫荒滩,村舍远去了,追赶声消失了,年逾花甲的李芳桂突然眼前一黑,跌倒在草丛中,再也没有能站起来,一代秦腔剧作家就这样以身殉职,死在了荒郊野外。秋风吹着野草,沙沙地作响,仿佛在唱着哀悼李芳桂的挽歌。李芳桂的英灵像一座挺拔的雕像,屹立在三秦大地上。
李芳桂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中。1981年3月公布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