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

更新时间:2024-08-30 19:34

李邦华(1574年~1644年4月25日),字孟暗,江西吉水盘谷镇谷村人。明末大臣。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早年跟同乡邹元标接受教育,跟自己的父亲李廷谏一同考中乡试举人。他们父子两个互相激励,身穿布衣,徒步到京师参加会试。第二年,李邦华考中了进士。他初任泾县知县,政绩优异,受到吏部的考察、推荐,本来朝廷打算升用他为御史,正碰上当时党派争论刚刚发生,朝臣很多人攻击顾宪成,李邦华跟他们意见相反,就被看成是东林党人。因此,过了两年他才接到这一任命。上任以后,李邦华上书讲了十条关于效法祖宗用人办法的意见:一、内阁不应当专门用翰林院出来的词臣;二、词臣不应当专门担任翰林院的职务;三、词臣不应当到宫廷里边的书房中担任教习;四、六科都给事中不应当有能出入朝廷不能出入宫廷的限制;五、御史的升迁不应当一概取决于任职期满后的考核;六、在吏部请了假的官员不应当累计资历做到正郎;七、守关、守仓等差使不应当专门使用举贡、任子;八、调换、选拔、推举出来的地方官不应当一下子就当上京官;九、进士改充教职不应当都专门使用举贡、任子;十、边方州县的长官不应当都任命举人来充任。这篇奏疏交上后,神宗未予答复。

直言进谏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福王朱常洵到自己封地去的时间已经决定,神宗忽然传下圣旨要求给福王的庄田务必达到四万顷。廷臣吃惊地互相看着,估计田数一定不足,那么福王到封地去的时间又要改变了,但是没有人敢抗言争论。李邦华首先上书议论,廷臣于是相继起来争论,福王到藩地去的时间才决定下来不再改变。李邦华又曾经去巡视银库,上书列了十条祛除弊端的办法,宦官认为对自己不利,就给挡了回来,没被采纳。后来李邦华去巡按浙江,织造中官刘成死后,朝廷命令把他的事务交回给官府来办,又另外派遣了一名中官吕贵来收取刘成的遗产。吕贵教唆一名坏人纪光假称机户到京城来请求留下吕贵,让他接替刘成督办织造。李邦华上书极力讲述他们两个人互相勾结弄虚作假的罪恶。纪光的上书不通过通政司,也没发下给内阁,最后用宫廷里直接传下圣旨的办法实现了他们的目的。李邦华三次上书争论,神宗都没有答复。当时神宗贪财,中官有所进献,都被称为孝顺。李邦华的奏疏批评到了这一点,并且弹劾神宗左右偏袒吕贵的大宦官。因此李邦华任职期满后,长期没人去接他的旧任。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李邦华称病回乡。当时一群小人都在竭力排挤东林,把邹元标指为党魁。李邦华与元标是同乡,相互之间是师友关系,他的脾气又喜欢辨别是非。有人劝他做人要圆滑一些,李邦华说:“我宁为偏枯的学问,不做反复的小人。”那些人听说后更加恨他了。第二年,根据年限规定把李邦华调出,让他去做山东参议。他的父亲廷谏当时任南京刑部郎中,也被罢官回家了。李邦华于是就推辞生病,没有去赴任。

天启元年(1621年),李邦华起复原任,前往整顿易州兵备。第二年,他升为光禄少卿后,回家看望父亲去了。四月,朝廷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让他去接替毕自严巡抚天津。当时天津的军府刚刚开设,各项事务都是草草上马,李邦华到任后极力加以整顿,使津门军成了各镇的表率。李邦华升任兵部右侍郎后,又返回家乡探望父亲。四年春,李邦华抵达京师,阉党大吵大闹,说枢辅孙承宗万寿节来朝见皇上时将要“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事实上是李邦华引他来的。熹宗皇帝立刻勒令承宗返回驻地,李邦华自己请病假回去了。第二年秋天,阉党弹劾并削除了李邦华的官籍。

整顿兵政

崇祯元年(1628)四月,李邦华起任为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协理军政。李邦华回到朝廷,受到崇祯帝召见,过后主持了武会试,事后进到军营中。按照惯例,皇上冬至祭天,部队列队护驾,用兵八万五千人,当时增加到了十多万人。当时崇祯帝正要祭天,总督随行部队的勋臣缺乏人选,就让李邦华兼管这件事。李邦华所布置的云辇、龙旌、宝纛、金鼓、旗帜、甲胄剑戟都焕然一新,崇祯帝很高兴。第二年春天崇祯帝视学,李邦华又布置得很好。崇祯帝命令给他加官为兵部尚书。当时兵政十分乱,李邦华首先提出要改变操练方法、慎重选择将吏、改造战车、精制火药、集中武器、责成防官、节约金钱、酌情兑马、演习大炮等九件事。

京营一向有占役、虚冒的弊端。占役就是士兵为诸将服劳役,一个小营中这样的士兵能达到四五百人,并且还有卖闲、包操等弊端。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个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己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李邦华加以清查,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人,清出虚冒一千人。三大营兵力十多万人,有一半是老弱之人。按照惯例,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允许报加,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进来的。李邦华对各营士兵都亲自加以考试,不是年轻力强的一概不录用,从此京营中很少有随便充数的士兵了。三营中选一万名先锋,七千名壮丁,他们的军饷比别的士兵多一倍,但是也一样是些虚弱不堪的士兵。李邦华下令,每个把总手下五百士兵,每个月自行从中挑选五个人,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以下,力气必须在二百五十斤以上,本领必须是兼能弓箭火炮,每个月选送一回,添补先锋、壮丁的缺额。从此部队中人人都想要努力了。三大营下边领了六名副将,往下又分为三十六营,军官按三百六十七人计算,他们所用的掾史都是些老奸巨猾的人。李邦华审查后把十多个人予以治罪,又颁布了一年考察两次的命令。从此那些坏人们都收敛起来了。

京营中马匹原有数额是两万六千,到这时只剩下一万五千了。别的官员办公事都可以借骑,总督、协理及巡视科道官,按惯例都有坐班马,不像话的人还要折价把马买走,所以营马损失很大。李邦华首先把自己的班马减少了三分之一,别的官员来借马,不是公事不许他借骑。从此随便借出的少了。

京营每年领取太仆银一万六千两,屯田籽银一千零六十两,犒赏官兵、制作器械、各种杂工的伙食费都从中开支。各级将吏无限制地讨要,每年的用度都不够。李邦华建议,首先由协理每年支取一千四百两,总督、巡视官员依次递减,自此京营里的库银就宽裕起来了。

京营中将领三百六十人,随便由主管者负责增补,一个位置空下来,请托的人都纷纷来争。李邦华全都回绝,实行按天考察成绩的办法,每个小营里各备一个功劳簿,每个月把各人所干的事情汇报给协理,以便确定优先。按原来的制度,三大营之外还另外设了三个预备兵营,每营三千人,军饷跟正营相似,但是不操练武艺,便成为有权势人家隐冒的宝地。李邦华核减了四千多人,又裁减了一千老弱士兵,然后上书奏请将预备营归并进三大营,不再另设,从此兵政得到了很大改善。

仓场总督南居益说:“京营一年支取米一百六十六万四千多石,比万历四十六年增加了五万七千多石,应当减省下来才是。”李邦华于是上书主张士兵以十二万为定额,粮饷以一百四十四万石为定额,每年减少了二十二万多石。崇祯帝也批复说可以,便写下了作为定令。崇祯帝了解李邦华为人忠诚,对他的奏请无不答应,李邦华也感激崇祯帝对他的信任,所以大胆革新,不顾后患。那些失利的人对李邦华怀恨入骨,对他的怨言、诽谤也逐渐多起来了。

保卫京师

这年十月,后金攻京郊,李邦华选派了三千精兵去守卫通州,两千精兵去增援蓟州,自己亲率各路部队驻扎在京城外边,军容浩大。不久朝廷传令让李邦华的部队撤回来看守女墙,于是哨探不敢远出,内外消息就中断了。李邦华这时请朝廷防备土匪,缉捕间谍,解散不法团伙,严禁传播谣言。自从接到战警,李邦华衣不解带,严兵待敌,捐款出来制造炮车及各种火器,又因为京师外城兵力单薄,自请出守。可是那些不得志的家伙捏造了流言蜚语,传入宫中。襄城伯李守锜总督京营,也恨李邦华压过自己,这时乘机诋毁他。李邦华自感不安稳,上书陈情表白,同时还权给崇祯帝。恰好这时满桂的部队在德胜门外抵抗后金的部队,城上点燃大炮帮助满桂,误伤了满桂很多士兵。都察院都事张道泽于是就弹劾李邦华,言官也上书谈论,朝廷就罢了李邦华的官,让他回乡闲住。从此接任的人都拿李邦华作为教训,大都因循守旧,姑息养奸,兵政也就没法子讲了。李邦华前前后后被罢官,在家里闲住过二十年,他的父亲李廷谏也还健在。

改善军制

十二年(1639)四月,李邦华复起,出任南京兵部尚书,确定军营编制,裁减不必需的将官,合并原先分设的部队。李邦华认为防守江南不如防守江北,防守长江下游不如防守上游,于是从浦口考察到滁州全椒、和县,观察地理形势,绘成地图进呈给朝廷。他在浦口沿江修建了敌台,在滁州设置了驻防士兵,在池河修建了城墙,在滁州、全椒咽喉地藕塘修筑了堡垒。和县遭到贼兵屠戮,李邦华请求把他划归太平州。又申请在采石山上开设军府,在太平的港道上设置哨所,大力开垦当涂一带的几万顷闲田,储备军粮。徐州是南北交通要害,水陆交通会合的地方,李邦华奏请在那里驻扎重兵,设总督一名,由他发号施令征调部队,奠定两处皇陵、京城万无一失的局势。他的奏章都被交给有关部门讨论,还没来得及执行,李邦华因为给父亲守丧离去了。

拨乱反正

十五年(1642)冬季,李邦华起复故官,掌管南京都察院的事务,不久接替刘宗周当了左都御史。都城受到攻打,李邦华立即请求让自己率领东南地区的援兵前往入卫,艰难地拖着病体出发了。第二年三月来到九江。当时左良玉的几十万败兵败将声言缺饷,要去南京运国库银过来,大小船只蔽江东下。南京的士绅、百姓一个晚上搬迁几次,文武大吏都你瞪着我,我瞪着你,不知如何是好了。李邦华叹气说:“中原一带安静的国土只剩下东南地区这个角落了。我身为大臣,怎么忍心看到内部决裂,在局外袖手旁观,离开这个地方呢!”于是停下船起草一篇檄文给左良玉,责以大义。左良玉理亏,回信时话说得很恭敬。李邦华就使用见机行事的特殊权限把九江的库银拨出十五万两给左良玉当军饷,又亲自到他的部队中开诚布公地进行了慰劳。左良玉和他的部下都很感动,发誓要杀贼报国,这支部队整个才安定下来。崇祯帝听说后非常高兴,召见李邦华来进行了嘉奖、慰劳。李邦华跪着讲话讲了好一会儿,崇祯帝几次要他站起来讲,口气温和,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宦官们远远躲在一边,吓得不敢出气。后来崇祯帝召见百官时,目光总注视着李邦华。按照原来的规定,御史到外地巡视,回朝后再对他们进行考核。李邦华认为回来后再进行考核、罢免,害事也害得太多了。他弹劾并罢免了巡按巡盐御史各一人。奉命考试御史时,李邦华又罢了一名不称职的御史,又把一名没有明显过错但以前当推官时贪婪的名声很大的御史追罪免了。都察院的官吏们这才有了畏法心理。

从容殉国

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山西。李邦华秘密上书请求崇祯帝固守京师,同时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过几天没得到回复,李邦华又请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拱护两京。崇祯帝收到奏疏后动了心,绕着大殿行走,一边读一边感叹,打算按他讲的办。恰好这时崇祯帝召见群臣,中允李明睿上书说南迁为好,给事中光时亨检举他号召别人,泄漏了机密。崇祯帝说:“国君为国家而死是本分,朕已经打定这个主意了。”于是拒绝考虑李邦华的办法。不多天,李自成兵临都城,李邦华立即到内阁去商量国事。魏藻德信口答复他说:“暂且等等看吧。”李邦华叹着气出来了。后来,李邦华带着御史们想登城参战,一群宦官挡住他们,不让上去。十八日,外城失守,李邦华跑到文天祥祠里过夜。第二天,内城也失守了,李邦华于是对着文天祥的木主作了三个揖说:“邦华死于国难,请跟随先生到墓下去吧!”写下一首绝命诗说: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绝。

南明追赠李邦华为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后来满清给他加谥号为“忠肃”。

家庭成员

父:李廷谏

弟:李邦美(南明时期守赣州,城陷大骂清军而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