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镛

更新时间:2024-09-03 14:05

李金镛(1835年—1890年9月14日),字秋亭,号丽卿、翼御,出生于江苏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天授村)。道光十五年农历7月27日出生于农民家庭,是宋朝名臣李纲的后裔。清末官员、慈善家。

人物生平

弃商从政

李金镛早年随父经商,后赴上海经商,开设招商客栈。期间,结识了江浙商人胡光墉及淮军首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

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镛奉父命随谢元庆在金陵一带收养难民,并深得其赏识。

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捐输得候补同知衔,投效淮军。同年,李金镛随淮军在苏、常一带与太平军激战。战后,李金镛见民生凋敝,就筹集资金,购置农具,分给穷苦百姓。又设立清节局、保婴局、施棺局进行抚恤。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李金镛谒见李鸿章并言事,遂入郭松林“松字营” , 参与军务。后因功保举,累官运同,赏戴花翎

江北赈灾

自光绪二年(1876)起,苏北海州、沭阳一带发生蝗灾,饥民扶老携幼,阻塞道路。苏北灾民由于地缘关系流亡到金陵、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觅食。常州绅士在当地设厂留养难民。李金镛即参与其中,他有感于老幼灾黎行动不便,不能出走觅食,便萌发携款赴灾区放赈之念。然而跨境赈灾,毕竟道途艰险,且需款甚巨,为个人能力所不逮。于是先赴上海会商江云泉、胡雪岩、周味六(周昌炽)、顾容斋(顾寿松)诸绅。众绅认为赴江北赈灾很有必要,并各输巨款,委托他与金苕人(金福曾)携款往灾区散放。两人又邀请袁子鹏、秦晡斋、庄小山、杨殿臣、朱寿崖、尹敏斋、瞿星五等人同往。李金镛一行携赈银十三万,于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三(1877年1月26日)抵达赈灾的第一站沭阳,之后是宿迁、海州、赣榆。在查赈的过程中,李金镛等一反官赈之方法,与放赈同人分赴各乡,随查随放,效果非常好。至海州查赈时,李金镛将这种查赈方法加以总结与完善,形成《海州查赈章程》,并公之于众,“从此奠定了晚清义赈活动的基本准则”。

青州赈灾

光绪三年四月(1877年5月)间,李金镛由赣榆出苏北,至山东青州赈灾。而在此之前,扬州绅士严作霖等已在青州放赈,但仅限于临朐一县。李金镛抵青后即主持了青州的赈务,并将赈务覆盖了临朐县。在青州放赈期间,李金镛获悉临近之武定府所属博兴、青城、滨州一带灾情严重。于是将江广助赈局青州总局移驻武定,同时在青州、武定两府展开放赈工作。

光绪四年(1878)初,李金镛等主持的山东赈务基本结束。然此时晋、豫、直省赈务仍方兴未艾。在此之前,各省就有邀请他去主持赈务,李金镛选择去了直隶

光绪五年(1879年),李金镛被提升为知府,调直隶任职。

任职吉林

光绪六年(1879年)四月初九日,李金镛被调往吉林将军铭安麾下任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金镛被调到吉林珲春,负责办理边防屯垦诸事。

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吉林将军铭安认为他很有才干,上奏朝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吉林知府。

光绪九年(1883年)冬,李金镛任长春厅通判,辖境为蒙古郭尔罗斯部所在地,最初招集流民领取荒地开垦以缴纳税租,时间长了,开垦的土地超过了领取的荒地,称之为“夹荒”。百姓害怕增税,于是出钱免测量土地,并刻石记录下来。这时郭尔罗斯部又发文请理藩院测量土地,李金镛带着记载土地数的碑文拜谒将军为民请命说:“我知道测量土地您和我都能各有所得,但是这么做百姓能得到什么呢?”将军听了很吃惊,上奏拒绝了测量土地的要求。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金镛因功晋升道员。朝廷命他勘查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当时,沙俄向南蚕食,正欲吞并这一地带。李金镛与俄国官吏据约抗论,终于挖濠定界,使补丁屯至老瓜林一百七十余里被占之土地悉数收回。

漠河开矿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清廷下诏,命李金镛赴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五月,李金镛由墨尔根入山,走了一千五百多里路,历时三十六天才到达漠河。在漠河,他遍寻周访,详细勘察,采集金沙样品。后又拟定《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16条呈递李鸿章,并赴烟台、上海各处筹集资金。

光绪十四年(1888年),漠河矿务局成立,李金镛任总办。他延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招募矿丁,先后在漠河、奇乾河、洛古河三处设立金厂,两年开采黄金三万两。悉心处理与俄方的交涉事宜,又在黑龙江南岸札伊河旁的观音山开办工厂。聚集商人资金设立公司,流离失所的人从远处归来,商人小贩逐渐云集,收得充实边疆的利益。

积劳去世

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四日(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因积劳成疾,在漠河病逝,享年56岁。赠内阁学士衔,无锡、长春、漠河均为其立祠。

主要影响

政务

光绪七年(1881年),李金镛被调到吉林珲春,负责办理边防屯垦诸事。李金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赴寒苦边陲,掌握吉林省当时的农垦情况。随后,李金镛将适合开荒的土地进行量划,并把荒地分成四十余个区域,招民垦种。当时,珲春城东苏城沟在咸丰年间就已被沙俄人霸占,当地数千户居民,饱受俄人抢掠欺凌。李金镛闻悉详情后,找到俄国官员,据理责问,要求停止迫害老百姓。

光绪八年(1882年),李金镛被派往图们江口勘定界址。当时沙俄人在中国境内黑顶子私设关卡,侵占领土,勒索欺压当地百姓。李金镛据约力辩,立场强硬。迫令俄方退还占地,重立界碑以符前约。

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李金镛调任吉林知府,他上任后振兴吉林商业;加强与整顿税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摊丁入地,减轻人民负担;开沟渠,兴水利,排涝抗旱,引水种地,发展农业等。在短短几个月中,对吉林地方治理、农业开发、财政税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光绪九年(1883年)冬,任长春厅通判。李金镛在任3年,亲询民间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伸雪冤案无数。解决了当地垦民与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间的“夹荒”纠纷,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除去巨盗苗青山、高福,百姓得以安居。创办养正书院,开启长春文风士气。建立同善堂、养济院,救贫救孤。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金镛被擢升道员,朝廷又委以重任:查勘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当时,沙俄向南蚕食,正欲吞并这一地带。李金镛与俄国官吏据约抗论,终于挖濠定界,使补丁屯至老瓜林一百七十余里被占之土地悉数收回,再次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赈灾

青州赈务

光绪三年四月(1877年5月)间,李金镛主持了青州的赈务。在青州赈灾期间,李金镛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成立赈灾机构。在青州设立江广助赈局,作为领导青州府各属赈务的总机构。同时在益都、临朐、寿光、乐安、昌乐五县设立分局,分派义赈同人主持各局工作。

2.登报劝捐。为了筹集到大笔善款,李金镛等在《申报》上发表《劝捐山东赈荒启》,号召“绅商善信”“踊跃输资”。

3.查赈与放赈。仍循在海州查赈方法,由各义赈同人分头下乡,会同地方公正绅士、地保、庄头,挨户清查,随查随放。

4.收养难童。在江广助赈局下设两局:一曰抚教,一曰留养。为了使灾区无着小孩都得到及时收养,李金镛不断扩大抚教、留养两局之规模。然留养、抚教两局终属临时机构,赈务结束之后便将撤办。于是“为久远计”,李金镛等又于青州城内筹设了青州同善堂。

5.建议赎田。鉴于灾荒期间富户低价收买贫民田产的危害性,李金镛于七月初六(8月14日)委托谢家福代为上禀直督、苏督、东抚、苏抚、漕督,建议当局允许灾民赎田。此建议得到直督李鸿章、东抚李元华的赞可,而苏督沈葆桢却认为“窒碍”必多,不可实行。然李金镛等并不灰心,将赎田之法略改后,继续呈请实行。可惜的是赎田之议因其自身缺陷终未获官府批准,未能付诸实施。

6.建议疏浚小清河,以工代赈。李金镛认为,青州地形为内山外海,境内虽有洱河、溜河、小清河,但“地势内隆外洼。”青州旱灾为害,实与此有关。因此,他向当局建议用乐安、寿昌两境灾民,实行以工代赈。在李金镛看来,此举有十利而无一弊,然终因“经费过巨,未经准行”。

直隶赈务

光绪四年(1878年),李金镛抵天津后即奉李鸿章之命,与道员吴大澂盛宣怀驰赴灾区(河间府属各地),会督地方官绅分投查办。李金镛先是主持办理了阜城、景州、东光、故城、武邑赈务。嗣因永定河漫口,又奉李鸿章之命赴被水之永清、东安、武清办理抚恤。恰逢故城、安平又续遭水灾,李金镛又向苏省绅士劝捐赈款,并与义赈同人同赴灾区查放。为了收到更好的赈灾效果,李金镛积极推行以工代赈,于光绪五年(1879年)春筑成任邱千里堤。同时,为了预防将来灾害再次为患,他还在赈灾过程中,劝绅民开井积谷,以备凶荒。直隶赈务结束后,李金镛又另行筹劝巨费,于天津创设广仁堂。该堂分设敬节、蒙养慈幼、工艺、力田、戒烟六所,并收恤灾区妇女。六所均分别妥定章程以为久远,主旨为收养天津、河间二郡所属孤寡之无依无告者。收养的具体办法是:男孩上等资质,立义学以教诗书;中等资质,雇梓人教以宋字刊印,余如修发、制衣,皆可因材施教;下等资质,试种桑棉蔬稻及区田、代田之属,觅浙江老农教以种法。

历史意义

李金镛在光绪年间的赈灾活动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对晚清义赈的推动。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其一,李金镛是晚清义赈的发起人。关于晚清义赈的起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光绪三年(1877年)初的苏北赈灾是晚清义赈的起点;而另一种则认为是稍后的东赈。学术界大都认同第一种观点。如依照第一种观点,李金镛是最早到苏北赈灾的江南善士。他理所当然是晚清义赈最早的发起者,并极有可能是首倡者。即使照第二种说法,李金镛同样是最重要的发起人。

其二,李金镛及其带领的义赈队伍是光绪初年义赈的主力军。如果将苏北赈灾也算在内的话,江南同人发起的晚清义赈主要是在苏北、山东、河南、山西、直隶五个地方进行。李金镛在苏北、山东、直隶三个地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北,他发放赈银十三万之多,放赈区域广至淮安、徐州、海州三府。他所领导的义赈队伍是惟一的一支在苏北赈灾的义赈队伍。在山东,仅在青州,就赈济二十六万余人,放赈范围涉及青州、武定两府十余县。在直隶,筹款达六万两之多,放赈至九州县之广。

其三,李金镛对晚清义赈机制的形成颇有贡献。其具体表现为:(1)苏北赈灾期间,在他的带领下,所有赈灾人员皆“抛去公私正务”,且“均不开支薪水”。“这种以救灾为专业(尽管是短期的)的做法在江南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并在后来成为义赈活动中赈务人员必须立誓遵循的基本原则。(2)其在苏北赈灾期间所制定的《海州查赈章程》奠定了晚清义赈的基本原则,甚至影响至民国。其后他在山东办赈时仍是遵此章程放赈;在河南办赈的袁子鹏等也承认是“照青州、海州之例,挨户查赈”;豫赈中制定出的《查赈条议》,在查户、放票、散赈等主要环节上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后来多次赈灾活动中被奉为“标本”的《义赈刍言》同样如此;甚至在1921年由中国义赈会颁布的《查放局通则》中,也只不过是把查赈员改称为“调查员”。(3)其在山东赈灾期间提出的疏浚小清河建议在义赈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工程是“义赈同人首次系统提出的大型水利工赈工程”,并且在十五年之后“循着同样的思想”、依靠义赈的力量得以完成。

其四,是对华北地区善堂建设的推动。李金镛在青州赈灾期间即与义赈同人筹建了青州同善堂,是为华北地区第一个综合类善堂。青州同善堂的设立开义赈同人在华北设立善堂善会之先声。随后,义赈同人在豫赈期间设立了大量的善堂善会。李金镛对华北地区善会善同建设的推动,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津设立了广仁堂。广仁堂不但是光绪初年义赈期间江南士绅在华北地区办得最为成功的例子,而且其模式后来被盛宣怀在华北地区推广,形成了一个“广仁堂系列”。尽管“广仁堂系列”的形成是盛宣怀大力推动的结果,但李金镛首创的天津广仁堂,则最早奠定了其基础。

捐资

光绪九年(1883年)春,李金镛由东北返回石塘湾故里,途经洛社,见该镇集市兴旺,但乡民肩挑背负,往来于运河南北,仅有一座狭小的三节木桥(原有石桥毁于咸丰十年兵燹)。当他听说桥上行人拥挤,常有人落水溺死,深表同情和怜悯。于是将自己历年官俸积蓄,以及多次因功所受的赏赐,悉数捐献,并向当地乡宦商贾提出倡议,获得赞助,随即修建石拱大桥一座,即“洛社大桥”,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该桥自建成后的80多年间,在洛社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矿

光绪十四年(1888年),漠河矿务局成立,李金镛任总办。光绪十五年(1889年),漠河金矿正式开工。顺利开工之后李金镛的工作并没有因此结束,他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创办企业的经验和清朝的实际,初步制订了开办矿山的章程,他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在薪金的发放上他采取了矿产局与工人四六分成的制度,并对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纪律的工人进行奖赏、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后来随着金矿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李金镛不断招聘献身边疆、实心务实的管理人才来金矿担任管理者。在管理金矿的过程中,他不仅赏罚分明,而且关心职工生活,在职工有困难的时候他还亲自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他为了能够顺利外运矿产资源申请专项款项,不断改善运输条件。为了保护边防的安全他积极训练边防勇士,对沙俄匪徒开展了有力的打击,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漠河金矿在李金镛的经营管理下,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两年的发展共建成了四个金矿厂,工人达到3000多人,保护矿产的勇士就有100多人,每年可以产黄金4万两。经过七年的发展,漠河金矿每年可以上缴税银85万两,而后发展成为洋务运动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矿产企业。

历史评价

清代医家谢元庆:秋亭大帅才,毋以乡邑善士目之。

晚晴慈善家谢家福:君幼承庭训,读书力善。

清史稿》:金镛性坦易,口操南音,所至民爱而惮之。

清史列传》:凡在任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盗安良,兴利剔弊,事事求实,厅以大治。关东称循吏者,竞言李高,谓金镛及前署昌图府知府高同善也。

大兴安岭日报》:①李金镛对沙俄盗匪不卑不亢,足智多谋、大义凛然,致使沙俄畏惧其威势,使漠河金矿成为近代最为成功的矿业而名扬全国。②“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这是世人对李金镛为官清正,实业兴边,驱寇爱国,稳固疆域的功德颂扬。

《【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金圣李金镛》:李金镛心怀天下、济世爱国、一身正气、不惧艰险,李金镛才干卓越、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功勋卓著。李金镛虽然无法拯救国运于危难之中,但其“求富而图强”的历史功绩却早已镌刻于民族青史。

李金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企业家,是北疆的守护者、大兴安岭开发的先驱者,他树立了寒地创业的成功典范。如今,“金圣”李金镛已成为漠河人的精神偶像,成为漠河的精神之魂!

轶事典故

一只虎

据传,李金镛初到任时,一次宴请沙俄边防官员。故意把已判处死刑待决的囚徒装扮成侍者,穿着清官员的服装。当双方官员推杯换盏畅饮开怀之时,借故说这侍者侍候不周,把他推出斩首。俄国边防官员甚为惊疑,便问:“被杀者,官居几品?”李答:“七品官。”俄官听说是七品官心生惧意,不禁对李金镛望而生畏,故给李起了一个绰号谓“一只虎”(和李知府谐音之意)。

喝问金碾盘

据传,有一个金厂在“按碃(指挖金坑)”时,发现个“金碾盘”。按碃人大喜,想努力把它挖出来。谁知人们越往下挖,金碾盘越往下沉,越挖越深,而“金碾盘”也越沉越深。在李金镛闻讯赶来看时,金碾盘已下陷到只剩下一道金光闪闪的光圈了。李金镛当即问金碾盘说:“你为什么总往下沉?”不料,金碾盘却回答道:“我是镇沟的,你们把我挖出来由谁镇沟?”李金镛厉声喝道:“皇帝封的是我,我就是镇沟的,有我用你镇什么沟!”于是“金碾盘”不吱声了,被挖掘出来运走了。

人际关系

父亲

李廷发(生卒年不详),国学生。例授登仕郎,诰赠资政大夫。

儿子

李泽恩,字伯延,李金镛长子。蓝念翎候选监大使。例赠登仕郎。英年早逝。

李沛恩(1857年—1910年),字仲敏,李金镛次子。曾任湖北郧阳知府,候补道员。

李溥恩,宁叙纯,号永泉。李金镛三子。赏戴花翎五品顶戴候选监大使。

李澍恩(1879年—1916年7月11日),字季康。光绪二十八年,以监生报捐候选通判,投效吉林,历充筹饷总局委员、提调、帮办。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宏文学院。回国后,任吉林巡警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吉林农安县知县。宣统元年(1909年),任宾州府首任知府。宣统二年九月,李澍恩奉调署吉林省西南路道。民国初,曾任吉林实业司司长。后调任陕西中国银行行长,突患喉症,于民国5年(1916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史料索引

谢家福撰《李金镛行状》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八》

《清史列传·卷七十七》

后世纪念

墓址

李金镛去世后葬在江苏无锡石塘湾东陡门故里,文革时遭毁,内中金银一无所有。

故居

李金镛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州区,原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2004年,遭遇火灾,烧掉了不少房屋。但李金镛年轻时的起居房间和小院内的水井和所植的树木仍在。2006年,李金镛故居被批准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展开修复工作。201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被命名为“惠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镛纪念馆”也同期布馆对外开放。

祠堂

李金镛祠堂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金沟林场,始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占地总面积增至1698平方米。祠堂分为一座正堂和两座厢房,正堂背靠青山,显得庄重、肃穆,堂内陈列着李金镛塑像、清政府有关老金沟金矿事宜的奏折及部分实物文本。东厢房为幕僚馆,陈列着刻有协助李金镛创办和管理金矿的90余名幕僚的浮雕画;西厢房为功德馆,陈列了2000余件出土的采金工具和20余幅图片,讲述了李金镛为国为民、镇守边疆作出的卓越贡献。

影视形象

(以上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