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期

更新时间:2023-08-30 23:04

李际期(1607-1655年),字应五,一字元献,河南孟津县人。明末清初官员。官至兵部尚书

人物生平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后仕清,任户部主事。历升浙江提学道、浙江按察司佥事、浙江分巡金衢道等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升刑部右侍郎,改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书,转兵部。同年卒于任内,谥僖平,太子少保

先世山西长子人,九世祖德以寇徙孟津。李际期出生于旧孟津县城东十里的双槐村。天质聪慧,明崇祯庚午年(1630年)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

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占领了河洛地区,为躲避战乱,沿河的居民都想渡到黄河北岸,但是当时的守河官员却命令断航,阻止百姓北渡。得知此事后,正在孟津家中的李际期立即与守河官员协商,承诺承担一切后果,并以自己全家百余口人为人质,请守河官放百姓过河,守河官这才允许开航。之后,百姓连续渡河三昼夜,暂时躲避了战祸。民皆泣拜曰:“李公生我”。事后三县百姓在李氏祠堂立“救活万人碑”一通。李际期死后,乡亲们便将其牌位供入了乡贤祠。

后仕清,任户部主事,多劳绩。顺治二年(1645年)典会试,三年,视学两浙廉明为一时冠。杭州碑林有《两浙文宗李公学政碑记》。

再迁浙江分巡金衢道,金衢一带原来的赋税征收货币,后改征实物,耗费百姓的人力财力。他向巡抚多次建议陈述利害仍征收货币,得到朝廷允许。金衢一带多盗贼,际期约三衢诸营,避实击虚,贼大惊,以为神,多乞降。际期开诚导谕,皆免罪为民。后又招降王圆升。顺治十年内召。十一年(1654年)升刑部右侍郎,改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书,转兵部。善兵略。同年卒于任内,谥僖平,太子少保。

家庭成员

祖父李芳时,字春谷,邑庠生,以孙际期赠金衢道布政司参议。尚信义,以刚直为人所敬惮。

父李如标,字连霞,邑廪生,以子际期赠金衢道布政司参议。少聪慧,书能观大意,士林惜之,至孝,扶危济困。有兄李如桂。

弟李当期,字子藩,号林屋,以兄际期荫任乌程县知县。以文臣娴武,保境安民,积劳成疾,年六十致仕卒。

仲弟李光期,字青城,大司马际期仲弟,事兄以敬,兄宦游,代其料理家事,兄殁,照顾其幼子。

长子李宗沆,字知非,九岁能文,日记数千言,王太保铎深器之。屡试不得志,三十以病卒。

仲子李烺,字尧赤,以父际期荫初授都察院经历,历刑部员外郎,转兵部车驾司郎中,山东东兖道,贵州参议。烺至孝,性慈喜施,死后,邑人为建世仁里祠,上巳日结社具酒褚奠其墓焉。

仲孙李思?,号愚山,少颖悟,能文,尤工诗,由廪贡选原武教谕。著有《来紫堂集》二卷。

人物轶事

《世祖章皇帝实录-44卷》在浙江金华主持试务,看到汉人生员奋笔疾书,不禁联系到“剔发令”有感而作满字诗:“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 。”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对民族衣冠的沦丧,和屈居异族统治之下的强烈不满 ,可他又一直在顺治朝生活12年, 且位居高官,其人仕途坦荡。当过兵部、工部的尚书,另一个孟津老乡王铎是礼部上书,这就出现了一朝两尙书的局面。当时被朝中同僚戏称“孟半朝”。

墓园

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东南方的田地中,有一处占地9100平方米的长方形墓园,这是清朝顺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殿试读卷官兵部尚书李际期的葬身之所。李际期墓于2006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组成。园内遍植杨树。墓冢位于墓园北部,高约4米、底部直径约12米。墓冢前,写着“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李公之墓”的墓碑匐倒在地。墓碑南侧的供案四周,铺首衔环、帷幕、海水云龙等浮雕图案仍然依稀可见。

在河洛地区现存的尚书级别官员的坟墓中,李际期墓有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清初石刻。这些石刻造形敦厚,雕刻洗练,神形兼备,是研究我国石刻艺术发展变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