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5 20:42
李非平(1913年2月—2003年9月6日),原名赵桂岭,出生于河南南乐。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40年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中北大学)教务主任,兵工厂厂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唐山工业接管组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太原钢铁公司经理,1952年任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基建处处长,1954—1964年任冶金工业部建筑局副局长,1965年任四川省渡口(今攀枝花)市委第一副书记兼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指挥,1980年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宝钢总指挥,1986年离休;2003年9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李非平,原名赵桂岭,字湘源。河南省南乐县人,1913年2月出生在一个开明士绅家庭。
李非平自幼读书勤奋,先入本村学校,后入官庄私塾学堂,考入县立第一高小时,受共产党人刘大风的影响,加入县学生联合会,参与抵制英、日货,反对封建迷信和爱国反帝运动。1928年考入河北大名十一中学。1929年冬,他随其长兄赵桂山(赵一峰)入天津河北工学院化工试验厂当学徒工。他节衣缩食,购买中学课本,坚持自修。1931年秋,李非平考入河北省立保定第二职业学校机械科。1934年夏,入天津河北工学院机械科学习。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李非平投入学生运动,作为工学院的代表加入天津学联,参加了天津五二九大游行。1936年,李非平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来,因形势所迫,在唐山机车车辆厂做技术工,不久又辗转到北平谋生。
1936年6月,李非平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参加刘鼎领导的特种兵研究班。1940年5月调入八路军总后勤部军工部,在太行工业学校任教务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李非平调任兵工一厂厂长。次年,随滕代远赴太岳军区,组建三个兵工厂,并参与成立了太岳军工部。1946年,部队攻克豫西北重镇焦作,李非平奉命搬迁焦作煤矿的机器设备到山西长治,扩充长治兵工厂及发电厂。他组织3000人的民兵队伍和近百名矿区工人,克服困难抢运设备。
1947年春,李非平调任太行兵工厂七厂厂长,生产无烟炸药,次年调任晋察冀边区政府硝磺总局副局长,组织硝磺生产。天津战役结束后,李非平率3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唐山,协助唐山市委接管开滦煤矿、启新水泥厂、华新纱厂和唐山钢厂等工业企业,1949年初,李非平任唐山钢厂军代表兼党委书记。1950年,调任山西太原钢铁公司经理。他除组织生产外,还组织新建电炉炼钢厂、锻钢车间、机修厂、薄板厂和洗煤厂,新建职工宿舍约30万平方米,支援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
1965年,李非平担任攀枝花特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负责以钢铁工业为主,包括煤矿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森林工业及城市邮电、交通、商业、农业等战略后方工业基地的建设。基地建在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金沙江畔丛山之中,李非平排除万难,开展规划,设计修路、通电、通水等一系列工程,为1966年开始的大规模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李非平受尽磨难,1967年春,周恩来批准其回家治病,但次年又被关押。1969年秋人云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秋回冶金部,12月随高扬文到攀枝花钢铁基地,组织进行钒钛磁铁矿的钒钛与磁铁分离攻坚战,初见成效。次年6月,调任冶金工业部基地建设总局局长。1974年赴武汉钢铁公司,组建武钢1.7米轧钢机工程建设,任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全面工作。工程是毛泽东亲自批准,国家投资40亿从国外引进的现代化高新尖设备。为了安装配套,李非平率10万建设大军日夜奋战。他不顾年逾花甲,抱病工作在第一线,工程于1978年胜利建成投产。
1977年,李非平调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主管冶金工业的基本建设工作。1981年秋,兼任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宝钢是中国引进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之一,总投资在200亿元以上,是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李非平深感责任重大,多次组织出国考察,周密论证,反复筛选方案,奔走在京沪之间,在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摆布了码头、原料产地、发电厂、丝织、炼铁、炼钢、轧钢等数以千计的工程项目。1983年10月,他主动退居二线,任冶金部顾问,仍负责宝钢工程建设,直至1985年9月第一期工程完成。
李非平早年从事兵工厂生产,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建国后多次成功地组织钢铁生产大会战,为中国的钢铁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工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