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5 15:11
肖鸾游吴越,得曹、鲍两氏授萧韶诸曲,合自制的一些琴曲续刻而成,与《补遗》三卷相庚续,故此谱的书作“四卷”。但此书另有嘉靖己末吴炳的序,另有“杏庄老人”自题,另有他的门人陆烨的跋;又北京图书馆也藏有补遗三卷,但无续谱,可见续谱另有一书。此书共着三十八曲,其中《尽善吟》、《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均有残缺,因是孤本,本编任其残缺存真,但《琴谱正传》与《藏春坞琴谱》的同曲可以参补。
肖鸾(1487—1561年),字杏庄,明代阳武人。原来是金陵食禄万户的世家,以后做过武官。肖鸾从小学琴,听说浙操徐门(古琴流派)之后,拜王雪屋为师,自此以后便精研徐门之传,“一日莫能去左右,计五十余年”。从1554年到1557年,肖鸾用了四年的时间,编成《杏庄太音补遗》琴谱,收录七十三首琴曲。两年之后,肖鸾又从吴越收得一些琴曲,本来这些琴曲不是都能符合徐门的要求,经他反复修改,才渐渐地符合徐门的要求。后来义集中了三十八曲,编为《杏庄太音续谱》,其中还有他自己创作的《石床读易》等曲。肖鸾一生笃信“徐门”,他所编撰的两部琴谱也尽力符合徐门的要求。同时,又有所增益,他的琴谱中每曲都撰有解题,每曲都编配一个前奏性的小型序曲,称之为“吟”。“吟”在内容与定调上和本曲相配合,这本来是唐末陈康士所提侣的体例,明初的《神奇秘谱》也多有沿用。到肖鸾之时,他从民间收得的每首琴曲之前都有“吟”的古抄本,于是便致力于恢复这一传统。个别曲目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吟”,也实事求是地在谱前注明没能找到合适的“吟”,希望后人加以完善。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这两部琴谱都是由肖鸾所辑。肖鸾先编辑了《杏庄太音补遗》,后又辑成了《杏庄太音续谱》。《杏庄太音补遗》自序日:“甲寅岁,悉出所藏,与一二同志裁酌去取,合徐门正传者凡若干曲。于是分五声、益诸吟、删补各操、广释义。自甲寅春迄丁巳冬,凡四易岁月,稿始辑成,题日太音补遗。”为了辑成该谱,编者倾其所有珍藏琴谱,自嘉靖甲寅年(1554年)至丁巳年(1557年)历时四年方使辑成。《杏庄太音续谱》据吴炳的序言中所言,在编者辑成了第一部琴谱后,在游吴越时,偶遇曹、鲍二位先生,传授了《箫韶久成凤凰来仪》等诸多乐曲,编者觉得真是“神妙之音,自不容久秘于人间耶”。因而又续刻了这部琴谱让喜爱古琴的人共同研习。该谱有嘉靖己未年(1559年)吴炳所作的序和陆烨所作的跋,以及嘉靖庚申年(1560年)游于礼的跋,据此可知是年琴谱已经辑成。据《杏庄太音补遗》中齐嵩在嘉靖辛酉年(1561年)所作序言曰:“适有编者携大音补遗集而访授焉,开卷得律吕约义暨百十一曲……尝作石床易枕,有潇洒出尘之想,风云变态之思”,可见当时编者是携《杏庄太音补遗》和《杏庄太音续谱》两谱一同探访的,方有琴曲一百一十首(含调意),并且《石床易枕》是被收录在《杏庄太音续谱》中,因此这两部琴谱应是在1561年或稍后同时刻成。《杏庄太音续谱》是肖鸾的第二部琴谱。该谱只有一卷,无文字,共收录了正调琴曲三十八首,每首琴曲前均有“吟”。由于这部琴谱是续谱,因此在卷中每页书口均有“卷四”字样,以承接前部琴谱,同时在琴曲的排序上也并未按照五音的顺序排列。谱中所收琴曲是据编者游于吴越时所得琴谱与其自创的《石床枕易》、《天文》、《地理》、《人物》、《物类》五曲合并刻成。他从吴越所得的诸多琴曲本身并没有能够合乎“徐门”的风格,于是他“探音索义”、“反复订正”终于使这些琴曲“潜孚徐旨”。在现存的谱本中第四、五两页已佚,据书中目录可知,佚失的应是《尽善吟》全谱和《箫韶久成凤凰来仪》的第一段,这两首琴曲均可在《琴谱正传》中觅得。在其所收录的诸操中,除了《秋风》、《雪窗夜话》、《石上流泉》、《慨古吟》、《江月白》、《幽兰》、《龙归晚洞》和《蔡氏五弄》外,其余琴曲均是首次刊出,但只有《渔樵问答》、《耕歌》等少数几首乐曲得以流传。他自创的五首琴曲中,《石床枕易》是在嘉靖辛亥年住在浮山石洞中时“仰慕前贤亦有不扇不炉之制”而作。其余四曲是他自浮山石洞回到筑鸣雅阁为“以尽天地人物之理而作”。卷后有嘉靖庚申秋晚皖城文江游于礼书,后面缺了第八十七页,最后是古杭门人陆烨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