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2 09:35
杏林,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杏林镇区位于扶风县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东与武功县相连,南与杨凌示范区相临,西接太白乡,北连召公镇。镇区长宽均为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8%。镇人民政府驻杏林北大街145号。杏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西汉名将马援、马超的故乡就在杏林,现存的马超岭遗址、马援射弓处遗址依然风韵犹在。西宝北线、天绛公路在镇区交会。全镇有9个村,82个村民小组,26354人,耕地面积31546亩。
杏林,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杏林镇区位于扶风县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而位于杏林镇的杏林村近年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大力发展,已成为西府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改革开放以来,杏林村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为了促进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不断采取新措施,借鉴外地经验,推行股份合作制,在原有两个造纸厂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有步骤、分阶段地对村办企业进行改造,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中使企业进一步强盛。1999年,他们提出了“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鼓励村民积极参股入股,组建企业集团”的口号。村上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将原纸厂、退水渠、道路和电力、土地等折合成股份,组建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实行厂长负责制,各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分厂承包,超产提成。村党支部、村委会还鼓励村民积极参股入股,融集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三个分厂,扩建了九条生产线,组建了东方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他们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提出了建立东方工业园区的二次创业计划,对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规划,配套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新办企业入园发展。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再一次掀起了参股入股高潮,短期内聚集资金5000多万元,技改扩建了25条生产线。公司年产方化用纸8万吨,生产的5个规格、2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西北、西南和东南沿海一带,转销东南亚和吉尔吉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供不应求。
为了取得更大的发展,杏林村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组织党员、企业主和群众去河南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探索,杏林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村上积极开展各项公益事业,先后实施了十大利民工程:一是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5万元将园区内的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投资85万元硬化村街道4800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投资27万元新打机井8眼,衬砌渠道3500米,投资6万元架设农灌线路2000多米,使井泵配套齐全,农田旱涝保丰收。三是亮化工程。投资70万元给企业架起了电力专线,投资12万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并给四条街道安装了78盏路灯,解决了村子和企业用电方面的问题。四是希望工程。投资6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了修缮,更新了桌椅,添置了实验器材仪器124种,729件,解决了学生上试验课难的问题,减免了6名学生的学杂费用,解决了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还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一所小学和幼儿园。五是送温暖工程。积极开展了帮扶交友活动,每年拿出2万元,对5户困难户进行救济扶持。六是利民工程。从2002年起,村上每年为群众代缴农业税达11万元,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年来,还投资89万元为周边村子修建了2座桥,铺设了2公里的水泥路面和90多根过路暗管。七是形象工程。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办公楼,配备了电脑传真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供“两委会”、集团公司办公和党员活动。八是再就业工程。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有效地解决剩余劳动安置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安排闲散劳力4000多人,安置下岗职工287名。
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村域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村域经济发展。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工副牧全面发展,新发展良种50多亩,杂果1000亩;养殖业发展迅猛,生猪存栏2000多头,笼养鸡20000多只;铁器加工和食品加工生意火爆,私营、股份、个体经济总收入达5500多万元。全村现在共有运输车辆50多辆,摩托车200多辆,手机500多部,电话普及率达70%,家家用上了电视机。
再次,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做大做强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运输、加工、养殖、种植等个体经济发展,600多户农户基本形成了户户有主业,人人有活干,家家奔富路的局面,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380多亩的土地流转,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40多万元;全村上千名闲散劳力的安置,每年也为群众增收500多万元。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比1999年增加了1600多元。
周原遗址位于县城北9千米处,是西周古京都之遗址,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中外。法门寺在县北法门镇,相传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内有1 3层8棱宝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已有17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内有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多方重视,不仅修复原塔,并扩建成法门寺博物馆。现在法门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龙头和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还有隋文帝泰陵、东汉班固墓、扶风城隍庙、唐代杨珣碑、杨珣墓 、东汉马援墓以及姜塬遗址、王家台遗址等6处遗址。
扶风历史名人大全
1.马援.东汉初年大将军。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公元前14年生,公元49年卒。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汉建武11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17年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后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曾在西北养马,得专家传授,发展了相马法,著有《铜马相法》。马援为扶风马家祖先,后世出过许多名人。马腾、马超、马均等为其后裔。
今扶风县城关镇伏波村有马援墓。世界各地的马家后裔寻根问祖,还在扶风举办过马氏宗亲会
2.班超 东汉名将。字仲升,扶风安陵(今扶风县城关镇南台村)人,班固弟。32年生,102年卒。永平16年从窦固出击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攻杀派驻鄯善的人员,又废亲附匈奴的疏勒王,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章帝初,在疏勒等地坚守,从章和元年到永元6年,陆续平定莎车、龟兹等地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在西域活动达31年,永元14年回洛阳,病死。
3.班固 .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父班彪曾著《史记后传》百余篇。父死承其业,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入狱,弟班超为之辩白,始获赦。后为兰台令史,与陈忠等写成《世祖本纪》,迁为升郎、典校秘书,受命编写《汉书》。章武帝时任玄武司马。建初4年随将军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作《燕然山铭》以记功。后因窦宪擅权被杀,受到牵连,死于狱中。《汉书》尚未完成的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完成。
班固曾根据诸儒观点整理成《白虎通义》,擅长作赋,有《两都赋》、《终南山赋》等,后人集有《班兰台集》。
今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有班固墓。
4. 班勇 .东汉将领。字宜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超子。汉安帝时,匈奴贵族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领导西域各族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著《西域记》,为《后汉书.西域传》所依据
5.窦宪 .东汉大臣。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生年不详,92年卒。妹为章帝皇后,章帝死,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他为侍中,操纵朝政。不久,任车骑将军,永元元年率兵击败北匈奴,直追至燕山。后任大将军,刺史守令等地方官多出其门,弟兄横暴京师。4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议诛灭窦氏,他因而-。
6.耿秉.东汉将领。字伯初,挟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生年不详,91年卒。
明帝时,任驸马都尉。永平17年,与窦固率兵击败北匈奴。后任征西将军。永元元年与窦宪率兵击败北匈奴,封美阳侯。
7.窦固 . 东汉将领。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生年不详,88年卒。汉明帝时,任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忠率兵一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又与耿秉等出玉门,击败北匈奴贵族在车师一带的势力。后历任光禄勋、卫尉
8.耿恭 .东汉将领。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明帝时,任戊己校尉。后驻西域疏勒城遭北匈奴围攻,坚守不屈。建初元年,汉军来援,率领坚持到最后的26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行,奋战三月,到玉门关时所部生还的仅13人。当时称他“节过苏武”。
9.马融 .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字寄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名将马援从孙。79年生,166年卒。
曾任效书郎、议朗、南郡太守等职。俊才善文,以病免官后居家讲学。他常坐高堂,施绛纱为帐,前授先徒,后列女乐,对魏晋清谈家的破弃礼教有一定影响。马融博通古文经籍,世称“通儒”,他的学说综合各家,在儒家发展史上带有开创性的工作。经学著作多已佚失。
今扶风县绛帐镇为其讲学时设帐的地方,陇海铁路有绛帐火车站.
10.马腾 .东汉末年将领。字汉寿,挟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汉灵帝末年,西部边民叛乱,马腾应募从军,因战功累迁为征西将军。汉献帝时,受曹操绥抚,为保卫关中立下汗马功劳,入京师封为卫尉。后因其子马超归降刘备,为操所杀。葬于许昌石梁河畔,今许昌有马腾墓。
11.马超 .三国时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字孟起,176年生,222年卒。挟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腾之子,东汉末年随父起兵,后领马腾部属于凉州,人称西凉马超。魏建安16年率部攻曹操,在潼关为操所败,还居凉州。后为杨阜等所逐,率兵依附张鲁,继归刘备,任骠骑将军,后被晋封邰乡侯。
12.马钧.三国时机械、发明家。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初在魏国作博士(学官),魏明帝太和元年至景初3年(277—239)任给事中。
自幼好学,设计出翻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是当时最先进的提水机械之一。改进织布机使工效提高4—5倍。还设计制造指南车,改进诸葛亮的连弩,创造攻城武器“输转发石机机。
13.马磷(换石字旁为王字旁) . 唐朝大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后裔,721年生,777年卒。读《汉书.马援传》,仗剑从戎,投安西(今吐鲁番)节度使,15年屡建奇功,官至左右金吾卫将军。
天宝中,任镇西节度使,率精兵三千赴凤翔,唐肃宗委以东讨叛军重任,破叛军于陕州一带。宝应元年(762年)唐各路大军与史朝义叛军十万之众会战洛阳。他身先士卒,率五百铁骑三进三出敌阵,叛军大败溃逃。
广德二年,(764年),奉命防卫西北,与吐蕃、回讫进行了“凤翔之战”、“彬武之战”、“潘原之战”,使唐京畿免受侵扰。多次受到嘉奖,累迁检校左仆射知省事,进封扶风郡王。大历12年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注:历史上的扶风并非局限于现在的扶风县,请参照下面的“沿革”栏目。
交通
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路、西宝公路北线横贯东西,从南部过境。法汤高速路为游览法门寺和汤峪提供了很大方便。
建制沿革
原始社会神农氏时期,县属姜氏国(部族)。
黄帝时期,属岐伯国(部落),后稷周国(部落)。
尧舜时代,为周始祖弃的封地,属后稷有邰氏。
西周时,属岐邑,为京畿。
东周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今境内法门镇始设美阳县,揉谷乡法禧村设邰县,属内史。
西汉时,美阳县、邰县始归雍国,后属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归右扶风辖领。新莽时属扶风县都尉大夫府。
东汉时,美阳县辖区未变。南部邰县改为武功县。
三国时,美阳、武功县治未变,归扶风郡辖领。
西晋时,美阳县属扶风国,武功县属始平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在今县北部、岐山县东北部设周城县,美阳县并入周城县,治城在今周原遗址,归平秦郡。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县,在武功县治姜塬嘴设美阳县,辖今县南部、武功县全部和太白、骆谷、邰亭等地,归武功郡辖领。
北周天和四年(569),移美阳县治崇正镇。建德三年(574),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撤美阳县,县地归岐山。置武功县治于中亭川(今武功镇)。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为岐山县,治城在岐山(今箭括岭)南十里。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纬川县。太宗贞观元年(627),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改纬川县为扶风县,在今法门镇设置岐阳县。元和三年(808)撤岐阳县。
五代后梁、唐、晋、汉、周时,扶风县设置未变,归凤翔府辖。
北宋时,县置未变。
南宋初(1127),金人统治北方,更名扶兴县。后又复原名,归凤翔府辖。元、明、清时,县名和治城均未变更。元时属陕西行中省凤翔府辖,明清归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辖。
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二十四至三十八年(1935—1949),归宝鸡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
1949年7月13日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宝鸡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并入兴平县。1961年8月从兴平县分出至今,隶属宝鸡市。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扶风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二OO七年十二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
二OO八年5月被陕西省命名为省级“平安县”。
2008年被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风味小吃
扶风鹿糕馍
上等面粉加白糖、油料、五香粉等配料烤制而成。馍面饰有鹿形图案。色泽白亮,味道香甜,煮不散烂,贮不霉变。过去远游多携带食用。
扶风鹿糕馍
“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这是关中西府一带流传的关于名特产品的民谣。扶风鹿糕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
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周秦的发祥地。唐置为湋川县,后改名扶风县。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古老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也孕育丁不少名特食品。凡到过扶风县的人,几乎无不盛赞扶风鹿糕馍独具特色,别有风味,酥香可口。
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又名鹿糕干粮。形似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小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鹿糕”。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扶风鹿糕的产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由重阳节的应节食品“重阳糕”演变而来。《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又称它为“九日麻葛糕”。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缀饰有鹿的图案。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办事皆带糕,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扶风鹿糕的制作,是选用上等小麦特制的细白面粉,先合水发酵,后搅拌揉搓,调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猪板油、鸡蛋及五香调料,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压揉,直压得光如泥,再揉成长条,等分成团制饼,放在锅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咸、甜两种。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因而,凡外地来扶风之人,除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作为旅途美食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亲朋品尝。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在扶风县东四堡还有一丘成老汉以制作“扶风鹿糕”而出名的传说。如今扶风县制做鹿糕最为有名的,当数城关东四村八旬老人王书祥家,0三代均以制做“扶风鹿糕”营生。他制做的鹿糕,味道更加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