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河

更新时间:2024-07-01 08:13

杏花河,山东省渤海湾入海河流小清河支流。由于历史上水系变迁等原因,有清河沟、獭河、杨绪沟、漯河等不同名称,发源于淄博市博山区镇门峪东南青龙湾,西北向流经章丘区境,经芽庄湖、东行入邹平县,东北入桓台县境,至金家拦河闸注入小清河,全长100余公里,河床宽10至 30米。

名称由来

杏花河,实为以芽庄湖为界的两段河道,也是分据邹平市和章丘市的两段。其上游流经章丘市的河道称漯河,原名獭河,亦称杨绪沟。从相公庄镇龙湾头上接东巴漏河,北流,经任家道口东入芽庄湖。

芽庄湖以下,流经邹平、桓台境内的河道称杏花河。古名环河沟,又名清河沟,为排泄古浒山泺(和芽庄湖的位置境域接近)积水的一条小沟,每逢雨季常成水患。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桂麟令掘清河沟,引水北注新清河。1935年(民国24年)春,邹平实验县政府征集民工疏浚,适值杏花落红,流水漂泛,遂更名为杏花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杏花沟经多次整修治理,排水能力大大提高,1969年改称杏花河。

干流概况

杏花河的上源在淄博市博山区,称青杨河。青杨河系杏花河之最上游段,发源于博山区双堆山北麓(《章丘县志》称镇门峪东南青龙湾),流经淄川区峪林乡西部(《章丘县志》记为东、西牛角石屋村),通过周村区王村镇的西部边境,在李家疃西流入章丘县。境内长16公里,集水面积32.22平方公里。

青杨河至西石门村南北入章丘县,始称东巴漏河,属季节河。沿章(丘)淄(川)边界北行,流经阎家峪乡弓角湾、普集镇杏林水库,至相公庄镇寨子附近龙湾头注入漯河,全长34.4公里,河床宽10至30米。

东巴漏河北行,从相公庄镇龙湾头起始称漯河,经相公庄镇黉塘闸、绣惠镇山头店、刁镇,至辛寨乡鲍家村南之万家口折向东流,经任家道口东入芽庄湖。全长28公里,河床宽30至70米,属常流河。漯河、东巴漏河总长67公里,流域面积4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3%。

漯河北折东,行章丘区治东北20公里至章丘刁镇、邹平界,始为芽庄湖湖区,沿湖有小辛、南芽、北芽、曹庄4个村。因临近芽庄村得名。全湖面积5.38平方公里,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水位一般1.9米,最深2.4米。湖容量1740万立方米。1985年,境内有中、小型水库60座,塘坝421座,总库容9799万立方米。

河出芽庄湖,始为杏花河。自邹平芽庄湖浒山闸沿邹平县明家集乡南部流向东,至青龙山北首折向东北入邹平县韩店乡境,经上口村、甲子、张家、东白至孙镇乡霍家坡南折向东行,又至袁家屋子再转东北经徐王屋子,沿孙镇乡与焦桥乡界至孙镇乡大有里村东,转至焦桥乡张官村北穿胜利河入桓台县境。县境内总长33公里,流域面积425平方公里。河道上口宽40米,底宽24米,平均深4米,堤距70米,防洪水位一般10.4~17.97米,最大行洪流量100~150立方米/秒。

杏花河原从邹平县陶唐口入小清河,惠民地区根据山东省小清河工程局1965年《小清河流域治理规划草案》中提出的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开的治理原则,于1966年春组织邹平县对其下游进行改道,同年6月竣工,改道后遂改为杏花河。改道河段自邹平县刘套村西北起东流,至张官庄东入桓台县,在辛庄西修涵洞穿过胜利河(穿涵洞长182米),再向东沿用原胜利河道于(马桥乡五庄西北)金家闸以东黑水湾入小清河。在桓台县境内流域面积960平方公里,长6.9公里。其中新开段2公里,河宽27~54米,深3~5米,堤距62~145米,上游宽下游窄,堤高1.5~3米,比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三万分之一,经引清济湖北干渠注入马踏湖。

水文特征

桓台县河道,浒山闸泄洪量为100立方米/秒,末端,泄水能力为150立方米/秒。金家闸为防洪水位11米,最大流量147立方米/秒。

河道变迁

漯河,原为直入小清河的支流。在刁镇刘村继续北行,直接入小清河旧道。1992年,章丘刁镇政府为改造城区街道,填漯河建成中心大街,两侧分别铺设D600排水管道,污水、雨水分别排入漯河东河道及镇北引黄干渠,最终排入芽庄湖,后刘村以北河道遂废。此后,漯河皆由后刘村东分洪道入芽庄湖。改线后的漯河河段总长20公里。

主要支流

上游漯河主要支流有漯水源、小岔河、芙蓉沟、乾河、滋泥沟、海泉河、红石子河等。

杏花河在县境内上接芽庄湖,下有9条河道汇入。分别为五十米大沟、黛溪河、郑马河、六六河、长白沟、新民河、安袁河、利民河、刘套大沟,除黛溪河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外,其他均为人工开掘排灌两用河道。

五十米大沟,1968年开挖,上接芽庄湖东堤分洪闸,向东至浒山泺围堤西入杏花河。因沟堤距宽50米而得名。沟深2米,全长4.5公里,泄洪流量40立方米/秒。

黛溪河,古名沙河,《齐乘》称蒙水,因源于摩诃山下黛泉,又汇诸涧溪水,故名黛溪河。黛溪河系邹平县南部山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发源于以摩诃山为中心的18条山峪,上游分两大支流:一条汇西董乡西峪、八柱台、大马峪和上下回诸峪之水,经由家河滩、尚庄至西董村西,向北至崔家营南;另一条汇杏林、秦家沟以南诸涧之水,经黄家河滩、南石至崔家营南,与南来支流汇合,穿于兹山、印台山之间,北流绕邹平县城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总长23.6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1958年以前,涓涓细流(约0.3立方米/秒),常年不断。汛期洪流直下,过水流量达110立方米/秒。因河道纵坡大,流速急,经常泛滥成灾。自1958年,经过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库塘坝,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断流。

长白沟,原系古河道。1916年开挖,因流经原长白乡而得名。此沟源于芽庄湖,经许道口、牛官村,向北折至孙镇乡官庄村,再经王伍农场南入杏花河。后马四干运河、郑马河开通,苏家桥以西河段遂废。新长白沟为东西流向,西起里八田乡崖镇东,东至韩店乡徐王二屋入杏花河,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沟宽15米,底宽4米,深2.5米,行水流量为5.4立方米/秒。

郑马河,1966年开挖。东西流向,上接郑一沟,东流经窝村北至韩店西北入杏花河,全长8.5公里。因源于里八田乡郑家、马庄两村附近而得名。1970年马四干运河南延截穿郑马河,分为东西两段。郑马河河口宽20米,底宽4米,深3米,过水流量7.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

六六河,1966年开挖,故名六六河。南北流向,南起滕家洼,北至袁家屋子入杏花河。全长8.5公里,河口宽20米,底宽6米,深3.5米,过水流量13.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

新民河,系1952年开挖的县内第一条人工改道河。起于县园艺场北,南北流向,北流经西言礼、旧口、朱家套至李套村西北入杏花河,全长16.5公里。河口宽24米,底宽6米,深4米,过水流量21.6立方米/秒,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安袁河,1949年开掘,东西流向,原名安辛沟(安祥至辛集)。1965年重新开挖安袁河,上接里八田乡孔家村西马四干运河,东流经九户乡成家村、安祥村南,再经孙镇乡王伍农场南至辛集村东南入杏花河,全长14.2公里。河口宽16米。底宽6米,深2.5米,过水流量22.4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4.5平方公里。

利民河,1965年开挖,原从九户村北利用马四干运河的一分干渠,经水牛韩南接马四干运河,向东经刚斧寨南利用鬼子沟(现反帝沟),再至爱东村折东行至孙镇乡范家村西北,东行经孙家镇、大三户、潘刘村至车郭庄后入杏花河,全长19公里。1970年,河道改从范家村南,西经都路平,至九户村西,与马四干运河相接,范家村西北原河道废。现利民河口宽20米,底宽6米,深3.5米,过水流量24立方米/秒,全长15.2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刘套沟,1983年开挖,源于焦桥乡大成北洼,至杏花河,全长4.1公里,宽20米,深3米,排洪流量2.2立方米/秒。

治理开发

工程

漯河治理。漯河由东南山区和长白山南麓山洪汇流而成,属自然排洪河道。历史上多次漫溢决口,故进行过多次治理。1666年(清康熙五年)春,獭水复溢。后经察勘,疏浚故道,建灰坝,塞万家口,沿河筑起大堤,水患得以控制。1752年(乾隆十七年),知县张万青发动民夫挑浚。万家口以下河段同邹平县同时进行深挖。1932年(民国21年),张官村南新决河道(即分洪道)已成河形。刁镇以北沿河居民为维护灌溉之利,曾多次堵复。因屡堵屡决,后建滚水坝,以控制水量。

杏花河治理。1950-1953年,淄博专区组织章丘、邹平、长山3县民工,全面疏通杏花河干流,并对芽庄湖围堤和7条排水网进行了治理。1963年后,每年进行两次切滩、复堤、清淤。县长樊临照亲临工地任指挥,与民工同甘共苦,对杏花沟全面清淤。1966年杏花沟改名为杏花河后,先后4次清淤,两次切滩复堤,加大了排洪能力,减少了内涝。

黛溪河治理。1955年对支流黛溪河下游切滩,疏浚17华里。1958年后,上游修水库9座,塘坝29座,总蓄洪量300万立米,减轻了山洪压力。1963年,又裁弯取直,后又3次扶堤加固,使山洪不致北溢,缓解了杏花河排洪压力。

疏浚长白沟。1950年,疏浚长白沟20华里导入杏花沟,1952年延长至芽庄湖,1963年疏浚23公里,1967年进行改道,经4次治理,长白沟现已改造成10万亩丰产方之排水尾闾。

新民河、郑马河、六六河、利民河为建国后新开挖河道,开挖和加长了安袁河,基本形成了杏花河排水体系。总计开挖和疏浚长度130.4公里,完成土石方552.44万立方米,投工249.59万个,投资230.45万元,建桥闸115座。

涵闸

杏花河穿涵,位于焦桥乡张官村东,杏花河与胜利河交汇处。因杏花河涵洞穿胜利河底而得名,穿涵为石墩钢筋混凝土结构,涵洞7孔,每孔3×3米方形,净跨度21米,涵洞长182米,过水流量145立方米/秒,涵底高程4.7米。胜利河行洪水位在穿涵顶12.5米,杏花河入小清河水位8.66米。穿涵工程建于1966年,完成土石方3.5万立方米,总投资74万元。

浒山闸,位于芽庄湖东北角,系开敞式节制闸,12孔,单孔跨度2~2.5米,闸高6米,闸底高程15.13米,闸前防洪水位20.13米,过闸流量100立方米/秒。建于1952年,主要为调节杏花河水量,为砌石结构,木闸门,人力启闭。1984年,中部8孔改为钢闸门,为电动、手摇两用启闭。

上口节制闸,位于韩店乡上口村西南杏花河上,1985年建,为钢筋混凝土砌石结构。共7孔,中3孔、每孔跨径为4.6米、边4孔,每孔跨经2.8米,过水流量为100立方米/秒。

甲子闸,位于韩店乡甲子村东南,马四干运河东延与杏花河接口处。建于1976年,为7孔节制闸,全长14米,闸宽2.5米,过水流量125立方米/秒,闸前蓄水可灌溉土地6000亩。

利民桥闸,座落于孙镇乡东、利民河入杏花河口以南,跨杏花河,以利民河而得名。1954年建,原为7孔,1972年增建4孔,共11孔,砌石混凝土结构,闸宽3.2米,过水流量145立方米/秒。

刘套泄洪闸,座落孙镇乡有里村东杏花河北岸。建于1975年,全长20米,砌石拱闸5孔,单孔宽3米,闸宽3米,过水流量100立方米/秒,汛期可向北分洪。

杏花河金家拦河闸,建于1967年春,为8孔,孔宽3.2米,孔高5.7米,闸底高程4.8米,木质闸门,人工丝杠立式启闭机,每孔2台,启闭能力为10吨。闸墩墙为水泥砂浆砌石结构,设计防洪流量为147立方米/秒,排涝流量为105立方米/秒。以拦截河水拥高水位为其主要功能,引水灌溉面积16.3万亩,现状完好。

杏花河辛庄穿涵,1966年建成。投资65万元,用石料8270方,砼1475立方米,钢材98.65吨,水泥1233吨,木材642立方米,工日7.5万个,使杏花河排入小清河的泄洪能力增强,解除了沿河700余平方公里的地面迳流,达到五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水库

杏林水库,杏林水库,位于普集镇杏林村东、胶济铁路北1.5公里的东巴漏河干流中游。总库容101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80.2平方公里。1970年10月动工兴建,翌年6月竣工。1976年,又在北副坝原李牌村西修建非常溢洪道浆砌石裹头。因坝基漏水严重,1979年8月至1980年10月,对长达2130米的主、副坝进行灌浆防渗处理。灌区位于水库西北、西南、东南方向,东以杏林、十九郎庄为界,西至周家庄,南至果家坡,北至河庄,控制耕地面积3.35万亩,效益为防洪与灌溉并重。“百年一遇”洪水可削减下游东巴漏河、漯河洪峰流量20.9%。原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于印水库,在邹平镇崔家东南,1958年月建成,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库容25.54万立方米,大坝高7.5米,坝型砌石溢洪坝,效益面积150亩。

大李水库,邹平镇大李村南,1966建成,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库容24.54万立方米,大坝高10.0米,坝型土坝,效益面积100亩。

张家山水,在邹平镇张家山西,1958建成,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库容19.85万立方米,大坝高12.0米,坝型为土坝,效益面积100亩。

三八水库,位于邹平镇南关村南,黛溪河下游,东临黄山。1958年3月8日破土动工,同年9月竣工,因动工之日适逢“三八”国际妇女节,参加修建的多为妇女,由山东省副省长余修题名“三八水库”。水库主坝长200米,坝顶宽8米,坝顶高程39米。副坝长800米,坝顶宽6米。主、副坝均为土质结构,干砌石护内坡。水库汇水面积67平方公里,库区占地335.3亩。库底高程30米,总库容量106.2万立方米。水库挖土方5万立方米,砌石700立方米,用工日21.2万个,总投资39万元。1976年整修加固,主、副坝,上建石砌防浪墙1000米,高0.9米,顶宽0.5米,并建放水涵洞一座,长60米。1979年又于溢洪道建5孔泄洪闸,孔宽5米,高4米,闸底髙程32.5米,可行洪23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1980年后,水库干枯,仅供拦蓄山洪之用。

水利纠纷

杏花河上游,章丘境内逢山洪暴发,洪水汇集于小清河和白云湖、芽庄湖滨。因排涝,历史上曾与邻县发生纠纷。经调解,逐步消除。芽庄湖章邹水利纠纷1949年前,芽庄湖无堤岸,漯河水进湖后,再经杏花沟注入小清河。汛期,小清河水发生顶托,漯河下游之水滞留在章(丘)、邹(平)边界低洼地区浒山泺一带,造成数万亩农田淹没。章丘人挖沟排水,邹平人筑堤堵截,引发纠纷,甚至械斗。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纠纷,山东省水利厅多次牵头责成泰安、惠民两地区,召集章丘、邹平县有关人员,本着“团结治水,上下兼顾”的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达成数次协议,纠纷基本解决。主要措施,一是,1952年,由淄博专署组织章丘、邹平2县共同修建容水1500万立方米的芽庄湖滞洪区,有计划地控制洪水下泄。二是,1953年冬,在泰安、惠民2专署的共同领导下,章丘、邹平2县联合开挖杏花沟分洪道,在刘各务村东漯河和分洪道上分别兴建拦河闸、溢洪坝,将分洪道之水引入芽庄湖。三是,为有效地控制上游洪峰,1957至1970年,在漯河上游建成龙华、坡庄等百万方水库和杏林千万方水库。四是,兴建湖南、湖西、湖北3座排水站,将湖外积水强排入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