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21:45
【姓名】
村上纪香 Motoka Murakami
【性别】
男
【生日】
1951年6月3日
【星座】
【出生地】
【出道】
1972年在周刊《少年JUMP》发表《燃烧奔跑!》(原作:岩崎吴夫)
【代表作】
《岳人列传》
《击剑小精灵》
《龙-RON-》【主要作品】
《JIN-仁-》(仁医)
《空之城》
《热风之虎》
《红天马》
《NAGISA1966》
《兽剑传说》
《SIREN》
《检事犬神》
《私说昭和文学》
担任村上纪香原作漫画《红色飞马 II翔》的作画。
画风粗犷豪放而不失写实,作品题材广泛,以青年漫画为主。
出道后在周刊《少年JUMP》上发表了多部作品。
1981年起在周刊《少年SUNDAY》上连载的长篇代表作《击剑小精灵》因大获好评而被TV动画化和游戏化,并使剑道在当时的日本小学生中受欢迎程度与棒球并驾齐驱。
1991年在半月刊《BIG COMIC ORINGINAL》上推出以第2次世界大战时的亚洲为背景的长篇作品《龙-RON》,以在战争描写上表现出的审慎,客观态度受到广泛好评。
2000年开始在半月刊《SUPER JUMP》上连载医学题材漫画《JIN-仁-》(仁医),凭借精彩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大获成功。该作邀请了3位著名医学博士担任医学知识监修,体现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同年,其早期作品《NAGISA1966》被改编为真人电影。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受到「COM」的影响,开始画漫画。
1972年,在「少年jump」以参加比赛的方式连载《燃烧跑》初次亮相。此后,在该杂志连载《天空的城》,不过,10周后就截止了,然后停载了1年半。
1975年,「少年jump」连载《热风的虎》。
1977年,「少年圣代」《红的天马》,继续在该杂志于1981年推出连载《六三四剑》。《六三四剑》,1985年被TV动画化。
1982年,以《岳人列传》第6次获得讲谈社漫画奖。
1984年,以《六三四剑》第29次获得小学馆漫画奖。
1986年,在该杂志连载《超过风》。
1988年,在「年轻人圣代」连载《兽剑传说》,《NAGISA》。
从1991年开始,在「biggukomikkuorijinaru」连载《龙-RON》。
1996年,以《龙—RON》获奖第41次小学馆漫画奖。
2000年,以《JIN-仁-》(仁医)在集英公司超市跳跃18号集中连载第2章。
2000年,《NAGISA》电影公开。2001年,录像·DVD化。
2009年,《JIN-仁-》(仁医)电视剧化,由电视台TBS放送
2011年,《JIN-仁-》(仁医)电视剧第二部 完结篇播出,由电视台TBS放送
1982年《岳人列传》获第6届讲谈社文化赏
1983年《击剑小精灵》获第29届小学馆漫画赏
1996年《龙-RON-》获第41届小学馆漫画赏
1998年《龙-RON-》获第2届文化厅媒体艺术节漫画部门优秀赏
2011年《JIN-仁-》获第15回手冢治虫文化赏漫画大赏
【 村上纪香《龙》简评 】
──文:Multivac
在许多中国读者眼中,日本有许多漫画对于政治与历史的态度,尤其是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无论是批判还是戏说,总难逃将国民的梦想夸张与美化,以至于一向给人意淫的形象。然而实情并非如此。日本漫画中,也有不少对历史怀着审慎的态度,以较为客观的立场来加以叙述的作品。村上纪香《龙》就是其中之一。
村上纪香以剑道漫画《六三四之剑》闻名,而长篇历史巨制《龙》至今仍在连载中。作品以昭和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舞台横跨日本、中国、伪满洲国等地,笔触遍及各个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百姓乞儿,其中又充满了各个势力的角逐和各色人物的争斗,构成了一部壮阔的时代风情画。
故事发生的时代充满了动荡与不安,包括著名的二二六兵变,侵华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这些历史事件的巨大影响,则透过许许多多平凡人的遭遇,勾画出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群像。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努力,在逆境中求存的精神,贯穿在全书中。
作品以主人公“押小路龙”的传奇经历为线索,串起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史。与一般日本漫画的历史观不同,作品对于中国、朝鲜这些受到侵略的国家怀着同情和反省的心态。而主角因为是中日混血,同时由于从小受的教育,无论对于民族还是阶级差异,都抱着平等的态度。他同情弱者,好打抱不平,不畏强暴,也不趋炎附势。他随着历史的洪流一道成长,由贵族公子、青年学生成为实业家,又因为和身在中国的弟弟的纠葛遭到日本政府通缉,以中国人的身份成为青帮头子,无论在白道还是黑道,都以他自己的作风和努力,闯出一条路来。
另一方面,随着男女主角的聚少离多,以女主角──田鹤为中心的电影事业渐渐发展成为同故事主线情节并行的另一支主干。经常有大段的剧情专写田鹤一个人的事。受到漫画的表现技法所限,即使是旁白也无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而这种“戏中戏”的叙述的用意正在于此。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第三方视角,用透过镜头的情景来表现“他人眼中的世界”。与此同时,两条情节线也相互补充:当龙无法接触到,田鹤却可以以电影明星的身份继续同上流社会打交道,从而使作品具备完整的立体层次。
由于其鲜明的时代背景,《龙》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与政治团体。围绕着对“黄龙玉璧”的争夺(不同于印第安?#123;﹒琼斯式的秘宝传说,作者对这场争夺做出了解释:所谓的玉璧是某种放射性矿物制成,各势力争夺的实际上是矿脉位置的秘密),从日本到中国,一路描写了革命,保皇,侵略与反抗等各种不同立场的势力:守卫皇权的神秘组织“红龙”﹔***特务机关“?#123;衣社”﹔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日本建立的伪满政权﹔朝鲜抗日力量等等。对于这些活跃在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势力和集团,作品并不偏向任何一方,始终采取中立的眼光。龙本人对政治没有丝毫兴趣,因此也不去评价它们所持的理念是“善”是“恶”,是“进步”还是“反动”,他所关注的是其中同他打过交道的各色人物。可以说,这部作品其实写的主要是人──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只是为了推动故事,就连那块作为线索的黄龙玉璧也是一样──作为一个读者,在大多数时候我的眼球都被变故丛生的情节所吸引,而根本记不得还有玉璧这回事。
龙遇到的这些人中,既有末代皇帝,也有黑帮头子﹔既有权倾一方的日本军官,也有家破人亡的中国百姓。无论重要人物还是小配角,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并不因为立场而被简单的抽象化、符号化。
主人公押小路龙诚实、正直、善良、英勇,不按牌理出牌,有着天生的领导才能,在历史的浪涛中始终能够站立在尖端。无论是学习剑道、经营企业、探矿(没有找到)但是,但是其中也有不少运气的成分。龙经历的每一次考验,几乎都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概括。常见的情况是,在完成A事件的过程中做了看起来不相关的B事件,然后B事件恰好牵涉到解决A事件的关键──这种RPG式的剧情设置固然符合“无巧不成书”的传统,也是“好心有好报”的注脚,但若是类似的情节太多,只能让人赞叹他的运气而已。我更喜欢看到龙努力奋斗或者运用机智来解决问题的那些情节,而不是六丁六甲谒者功曹在暗中相助。
而完全相对的两位女性角色──小铃和田鹤的塑造也十分用心。是龙的生命中的这两个女人,一个拥有他的少年时代,一个赢得了他后半生的感情。
在龙的学生时代,身为艺妓的小铃表现得要成熟、坚强得多。一开始她是红牌艺妓,爱着龙,但龙却因为她与父亲和叔父的关系不敢回应﹔为了龙的前途她甘愿牺牲自我,委身于龙的叔父卓磨。在成为卓磨的小妾后,作者对她的着墨不多,她的光芒虽然时常被其它的角色掩盖,但只要她出场的剧情就必然成为动人的亮点。虽然她的一生无法逃过命运的摆布,然而她的柔弱外表下面的顽强意志并没有改变。从她离开龙、被暂时赶出卓磨家,以及被卓磨“出让”给权力人物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的内心虽然极度痛苦,外表却一点也不流露出来,独自承担全部的不幸。
而田鹤这个人物在性格上和龙非常相似。同样真诚、勇敢、平等待人、不畏权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龙的女性版。出身农家的她,进入押小路家帮佣,得到龙的父亲支持而读书上学,因为同左翼分子的牵连而离开押小路家,继而成为电影明星兼导演,以一介女流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获得认同与肯定──同龙一样,她的人生也充满了一系列的传奇,而这些都是她通过勤劳与苦斗换来的。她对龙的感情从感恩到敬佩到相爱,其地位也因为进入电影界,与龙的地位差距缩小,达到分庭抗礼的程度﹔而在她成为明星之时,龙在此时沦为逃犯、街头贫民,两人的地位倒转﹔直至龙成为青帮干部,她成为导演,两人关系再度恢复平衡。
小铃─龙─田鹤三个人之间这种强势与弱势的角色转换,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成长不是简单的转变与对比,而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在命运面前小铃选择为所爱的人牺牲﹔龙的整个人生都被“黄龙玉璧”所引导,他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掌握人生”﹔唯有田鹤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完全在自己的道路上走下去。
而其它的配角们,诸如与龙的理想不同,但却从小教育他平等思想的父亲一磨、冷酷的商业巨头,但是也一直欣赏和关心着他的叔父卓磨、为了帝王梦想不择手段的龙的双胞胎弟弟凤花,在国家责任与个人友谊的夹缝间摇摆的中国特工曹德丰,上海滩的黑道枭雄,下场悲惨的?#123;衣社女特务,反抗日本压迫的朝鲜少年……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龙》的一大精彩之处,就在于对这些人代表着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细致描写,成为对当时中日两国社会状态的生动解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押小路家虽然贵为男爵,可是更有力量的却是所经营押小路财团的叔父﹔而在军国主义的体制下,贵族的名号加上财阀的地位也不能同如日中天的军部抗衡。就拿“满洲映画”的甘粕来说,作为军人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算是被放逐权力中心之外,但依然有着莫大的权势。卓磨在甘粕面前也只能低声下气,因为他终究也只是一个商人。
而田鹤所代表的电影界,则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予以关注。那是电影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关心怎样打动观众而不是取悦他们:田鹤从演技派演员的角度出发,深入残疾人、妓女的生活﹔导演们也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战争悲剧。面对当局的审查,他们想方设法不让影片的艺术价值遭到破坏。
不可否认,作者对于旧中国,尤其是旧上海的考证让人敬佩,但是在看到龙加入青帮的一段时我还是不由得想起了《上海滩》。而中日两国人民思想的碰撞,也借由龙这个人物联系起来:他是男爵的继承人,又是中日混血儿﹔从小由中国老仆教过他功夫,又在武专学习剑道﹔他收留曹德丰,即使后者毫不讳言自己是抗日者也不介意﹔他开办了满洲航空公司,目睹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溥仪的轻蔑和溥仪的无奈屈服﹔他引入京剧名 朱凤花,却直接造成了父亲的死亡和他的流亡。他和朝鲜人一起逃狱,和中国人一起劳作,以中国人的身份加入上海青帮。
龙代表的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阶级的“宽容”。这种态度为他赢得了大量的朋友,使他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如鱼得水,但也并不是万能的,他同样也有敌人。而追随龙来到中国的田鹤代表的则是“理解”。她为了同中国人交流而专门学习汉语,吸收中国工作人员的技术发明和剧本创意,深入中国人居住区倾听观众的看法,从他们的思想角度拍摄表现反抗压迫的电影。
应该说,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是比较客观的,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对左翼思想的打压,日军在中国的烧杀与压迫,细菌部队,中国和朝鲜人民的反抗,都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成为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