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13
杜,汉语常用字,读作dù,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一种木本植物,即杜梨,棠梨,为名词。后引申为“利用土木筑堤防洪”等义,作动词用。《说文解字》认为“ 甘棠也”,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土”是声旁。 后有堵塞、封闭等意,即土塞木,或以木塞土。亦作姓氏。
“杜”,形声字,从木,土声。“木”是树木的总称,“土”是声旁,亦表义。
“杜”的甲骨文字形是“土”在左,“木”在右。发展到金文后,开始变为“木”在左,“土”在右的字形,且“土”形部分变化较大,更为线条化。发展到小篆时,其字形基本承续金文,但更加整齐、规范了。隶变则把左边的“木”形部分简化了,变成了现代的标准化“杜”字形。楷书的“杜”则是上下左右,更为对称的调整。
甘棠也。从木土声。徒古切。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 并动五切,音𢾅。《说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玑·草木疏》:赤棠,子涩而酢,无味。木理韧,可作弓干。与《说文》不同。
又塞也。《书·费誓》:杜乃擭。《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凌政则杜之。
又《尔雅·释草》:杜荣。《注》似茅,皮可为索。
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缭之兮杜蘅。
又《方言》:东齐谓根为杜。
又涩也。
又《本草》:杜仲,药名。
又《博雅·释虫》:杜伯,蝎也。
又姓。《广韵》:本帝尧刘累之后。出京兆、濮阳、襄阳三望。
又《集韵》: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
又《类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晋有杜蒯。
详细释义来源:
字形对比、书写演示参考资料:书法欣赏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