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4 21:38
他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本乡、济南读书,1925年考入上海吴淞同济大学德文班,后入医学预科班学习,1930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正科,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病理学馆助教。1934年赴德国留学深造,先后在图本根大学卫生学馆、柏林卫生化验所、慕尼黑国家医学进修班、汉堡热病学院、柏林和传染病研究所学习,1937年获杜宾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39年回国后,任昆明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41年任四川宜宾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1949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院长,1952年任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教授、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等职。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
他致力于微生物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42年发现并证实四川疾病的病因是钡盐中毒。1941年春,李庄突发“春瘟”,有37名学生吃饭之后全身无力,呼吸困难。这种病在当时很常见,被称之为“耙病”(耙,四川方言,软瘫之意)。同济专家判定为患者是钡中毒。后经检验,发现是学生饭食中的食盐含氯化钡过高。
次年,宜宾城内也出现了相同的中毒致死事件。当时同济大学的杜公振教授担纲查证,先后经三次调查,确定是当时最大的盐业公司“五通桥”生产的食盐不合格。当局政府发文,明令禁止食用五通桥盐。同济专家又向盐商提议,在盐中加入“芒硝”(硫酸钠),即可去除氯化钡。从此后,困扰当地多年的“耙病”几乎绝迹。
所写《钡病的病源问题》一文对防治和消灭趴病作出重大贡献,是我国第一部高等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统一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还写有《细田菌与传染病》、《实用临床细菌图片》等,曾任《德汉医学词典》副主编,翻译了《医学微生物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