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19:04
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帝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南街。门前有木牌坊1座,门首悬“太师第”、“相国第”横匾,门厅内悬有“方伯第”、“亚元”、“传胪”、“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现仅存绣楼、客厅和部分堂屋、厢房。建筑风格简单、朴实,是典型的明清鲁北建筑特色。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的父辈们和众多的叔兄弟们的房产。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是望族,至清末,有进士12人,其家宅人称“杜府”。
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礼制,他家的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仅一门;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正房五架梁。杜受田位居一品,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滨州杜家虽有众多朝廷重臣、府州主官,但是杜家的住宅却极为普通,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这种为人处世的低调使得曾经声名显赫的滨州杜家一度鲜为人知,甚至在众人的记忆中销声匿迹。
开放通畅是杜受田故居的典型特点,杜家大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而且有过道,四通八达。大院内,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开侧门,而且有门道相接,有廊厦相连。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空间上相对独立,氛围上户户相通,整个大院透露着一种天伦之乐、一种亲密无间、一种兄弟妯娌和睦共处的温馨和谐。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批清官干吏,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外圆内方,进退自如。
走进故居,游客们就会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谛:做人要谦虚正直,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
杜受田(1787-1852),字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杜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子孙个个成才,于是准备扩大旧居规模。欲将故居邻宅买下。在京做高官的杜堮告诫家人,切不可仗势欺人,一定要买卖公道,要多付银两,同时他还拿出资金寄给家中。由于价钱公道,各迁移户都顺利地迁出,唯有西南角一户刚姓人家,无论杜家出多少钱也不愿迁。杜家人急忙写信给杜堮。杜堮回复道:自家修房屋,不要难为乡亲,刚姓人家不想迁就留下吧。这就是在当地非常有名的杜家大院“钢柱子”的故事。
绣楼是故居中保持最为完整的院落,也是故居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也是杜诗所建,为二层砖木建筑,是杜家女儿居住生活的场所。绣楼旁边的耳房内有一口井叫做女儿井,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忠孝堂,面阔五间,又名百事房,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杜家商议族中大事的地场所,修家谱,修石桥、修城墙、挖护城河、培风书院以及杜受田出殡等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谈,这里是杜家正义、民主、和谐、热衷公益事业的见证。
太康第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由杜受田的祖父杜彤光和叔祖杜彤辉共同建造,建于乾隆年间,三传至杜翃。
由杜诗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400多年的历史,占地1.04亩,是故居中最核心的院落,这个院落中走出了杜家八位进士、五位翰林和一代帝师,是整个故居的风水宝地。
荣德堂又称为亚元府和军机大臣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毁于清末,是杜受田之父长兄杜坊之住宅。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是标准的鲁北民间建筑。
祠堂是八世祖杜诗所先建,主要供奉自始祖至三宗二支祖先。供奉祭祀祖先,纪念传扬祖宗功德,启迪激发后世子孙之厅堂。祠堂上悬挂的这幅书有“报国承家无非是栗栗小心成就个端人正士,敦耕劝学也只为绵绵奕业作养些孝子贤孙”的楹联。
净明山房是杜家私塾,是杜家子弟们学习之地。杜堮父子幼时均在此学习,U型碑廊篆刻杜家《述训》精华警句。
原建于清乾隆年间,有正房上下2层楼各十间,左右厢房8开间,前后两院,客房、饭馆、厨房等建筑,是杜家人经营的客栈。当地人有句顺口溜:“远处看去,大同客栈,房子不少,住人有限”,而客栈以怪声、怪影、怪事“三怪”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