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7 10:17
杜尔伯特部,蒙古部落名,《清史稿》之《列传第三百五.藩部一》说,“蒙古称杜尔伯特部者二,同名异族。一姓绰罗斯,为卫拉特台吉孛罕裔,旗十有四,驻牧乌兰古木,称外扎萨克。一姓愽尔济吉特,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即今驻牧喜峰口外之内扎萨克也”。
杜尔伯特是蒙古语数词“四”的复数形式之音译。据史籍记载,杜尔伯特之名成为某一群蒙古人的称呼,已有一千多年了。它经历了由起初的蒙古氏族名称、部落名称、地域名称到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建制名称的演变过程。
杜尔伯特之名,来自于蒙古高原的一个古代蒙古氏族的称呼,后来成为这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由于这个蒙古部落最早来到杜尔伯特草原,并世居此地,这个地方才有了杜尔伯特之名。汉文史籍在翻译《蒙古秘史》时,大多把这个蒙古部落记作“朵儿边”。在朵儿边部驻牧杜尔伯特草原四百多年之后,移牧此地的科尔沁蒙古部落的一支,在与朵儿边部融合时,也沿用了朵儿边之名,并在此地建制,该名称便固定下来。此时起,汉文史籍将这一行政区划和这里的蒙古人记作杜尔伯特。如从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杜尔伯特旗算起,到新中国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至现在,此行政建制名称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
“杜尔伯特”氏族形成大约一千多年,其名称见于史籍也有八百年。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最早明确记载了这个氏族。道润梯步先生所著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称:“都娃锁豁儿有子四人,如是居间。其兄都娃锁豁儿殁矣。都娃锁豁儿殁后,其四子们,不以亲齿其叔父朵奔蔑儿干,鄙薄之,离析之,弃置而迁徙之矣。遂为朵尔边氏,朵尔边百姓者即彼等也”。《蒙古秘史》中还有“薛赤兀儿自豁罗剌思、抹其别都温亦自朵儿边来亦”的记载。抹其别都温,有的史料记作抹其布敦,他是朵儿边部中最早投奔成吉思汗的一支的部落长。而[蒙古]策· 达姆丁苏荣先生的蒙古文转写本《蒙古秘史》中则记为:“都娃锁豁儿有四子,都娃锁豁儿死后,其四子对朵奔蔑儿干不以亲叔来看待,弃而迁之,成为杜尔伯特氏。”《蒙古秘史》中所说的这个朵尔边氏、杜尔伯特氏,就是《蒙古源流》中记载的“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即由他们四兄弟组成的蒙古部落。朵尔边氏虽说1240年见诸于文字记载,但是,这个氏族的产生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据《大蒙古国源流黄金史》记载,甲寅年(公元774年)孛尔帖·赤那29岁生子巴塔赤罕。”上溯29年为公元745年,正是《 蒙古秘史》中开篇的蒙古始祖孛尔帖·赤那的生年。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是孛尔帖·赤那的第23世孙。从孛尔帖·赤那生年到成吉思汗生年共417年,期间间隔21代,平均每代20年。而从孛尔帖·赤那到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共13代,期间间隔12代,共240年。根据这一推算,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大约生于公元985年前后,正是辽圣宗统和三年左右。由此可以说,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形成的朵儿边部落,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活动于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千年前,生活在蒙古高原肯特山斡难河一带的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离开其叔父朵奔蔑儿干,分居而称朵儿边氏。其后裔又东迁至贝尔湖一带而成朵儿边部,此部辽金间再迁至大兴安岭东,金太宗天会年间三迁至嫩江与通肯河之间的杜尔伯特草原。算来,到此地已有900年历史了。
关于朵儿边部迁至杜尔伯特草原的时间,除了蒙古文、汉文史籍都有记载外,有些调查资料也有佐证。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泰来设治局调查资料中记:“扎赉特、杜尔伯特两旗蒙古人相传系唐、宋年间由西藏游牧而来”。口耳相传的年代与朵儿边部迁来的时间相当,但关于“由西藏游牧而来”之说,可能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
除了辽金时期的古朵儿边部、明朝中叶的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外,明清时期阿尔泰山一带也有一个称杜尔伯特的部落,史称准噶尔杜尔伯特部。清朝时期,灭掉葛尔丹后,卫拉特四部重新组合为杜尔伯特、旧土尔扈特、新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此时,该杜尔伯特部“游牧金山之东乌兰古木地。东萨拉陀罗海、纳林苏穆河,接唐奴乌梁海;南哈喇诺尔、齐尔噶图山,接科布多牧场及明阿特;西索果克河,接阿尔泰乌梁海;北阿斯哈图河,接乌里雅苏台卡伦”。该部“祖曰愽罗纳哈勒,与准噶尔祖额斯墨特达尔罕诺颜为昆弟”。现在,该杜尔伯特部之名在我国已不存在。
波·少布、王国志先生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中附载的论文,曾对朵儿边部、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新疆杜尔伯特部的三者关系作过结论。“新疆杜尔伯特与此地杜尔伯特没有必然联系,同名异姓。新疆杜尔伯特虽有迁徙,但是最近处距离嫩江也有二千里之遥,又无分支移牧嫩江”。嫩江左畔的“朵儿边即杜尔伯特”。二者名称“蒙古语义相同,都是‘四’之意”,而且“游牧地域始终相符”,“是杜尔伯特氏族与孛儿只斤氏族相互融合的关系”。
关于“杜尔伯特”之名称,在近千年里,汉文史籍有着许多不同的读音译记。明人宋濂《元史》中记作“朵鲁不德”;脱脱著《元史》记作“朵鲁班”;《明太祖实录》记作“朵里不歹”;清人屠奇《蒙兀儿史记》中先记为“朵尔边”部,然后解释说,“朵尔边”是指“今嫩江左畔杜尔伯特”;萨囊彻晨(清)著《蒙古源流》记作“杜尔奔”;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记作“杜尔伯特”;《清实录》、《清史稿》都记作“杜尔伯特”;到了清顺治五年(1648)4月14日,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改建为杜尔伯特旗,记作“杜尔伯特”;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时,规定该县简称为 “杜尔伯特”。
汉文史籍中的“朵尔边”、“都尔班”、“朵鲁班”、“多礼伯”、“杜尔奔”、“朵鲁不德”、“朵里不歹”、“秃里不带”、“朵尔别台”、“脱里别歹”等种种汉文译记,都是蒙古语“杜尔伯特”的同名异记。实际上这些译记都是蒙古语数词“四”的不同译写。“杜尔伯特”应读作“杜尔伯德”。蒙古语数词“杜尔本”、“杜尔伯”加上表现复数形式的附加成分“德”,成为“杜尔伯德”一词。它是蒙古语数词“四”的复数之音译。
杜尔伯特之名最早是以氏族的姓氏出现的,后来成为部落的名称,又由于此部落长期驻牧于嫩江左岸的乌裕尔河中下游地区,因而成了地域的名称,在一定历史时期,此地以杜尔伯特之名建制,又演变成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这里所说的部落名称,即指古朵儿边部落和后来占领此地的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所说的行政建制名称、地域名称,即指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因清朝起在蒙古地方建立行政建制“旗”时记作“杜尔伯特”,新中国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时,也记作“杜尔伯特”,从此,“杜尔伯特”名称之汉文记写方法便约定俗成,现在人们都习惯记作“杜尔伯特”。
明嘉靖年间(1547年——1548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之第十四世孙科尔沁左翼万户奎蒙克塔斯哈拉,从原居地大兴安岭之阴率本部越大兴安岭东迁至松嫩平原。当时,东北地区蒙古三卫中的“朵颜”、“泰宁”二卫南迁,唯有“福余”返回嫩江流域。于是,科尔沁部落就与原“朵颜三卫”的朵儿边、豁罗喇思、扎拉伊儿三部同牧松嫩两江流域。十几年后,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等蒙古东移集团终于征服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奎蒙克塔斯哈拉长子博迪达喇的第八子爱那嘎,便分牧于嫩江左岸的乌裕尔河中下游即朵儿边部游牧地。爱那嘎占据朵儿边之地,吞并朵儿边部众,沿用朵儿边之名,号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有些史料中说,爱那嘎有四子,分别是阿都齐、布鲁格图、道尔吉伊勒登、呼木朝格图,他们在杜尔伯特草原分地而牧。因朵儿边部之名称是由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组成的部落而来,正巧爱那嘎也有四个儿子,就沿用朵儿边之名称,曰杜尔伯特。
1648年建杜尔伯特旗,1956年撤旗建县,先后隶属内蒙古哲里木盟、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保护,创办蒙古族民歌等民族文艺群体40余个,设立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7处,出版《杜尔伯特演变史》等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书籍30余部,定期举办那达慕大会、祭火公祭仪式、传统游艺比赛等民族文体活动,圆满承办全国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县(旗)人大工作联席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了解一些蒙古史的人们,对卫拉特蒙古都不陌生。在达延汗中兴之前,他们掌控北元国运达百余年之久,还出现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大元天圣可汗”也先。而也先死后,卫拉特蒙古虽然衰落,在蒙古正统派的打击下被迫西迁,其部也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大部,但仍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硕特远征青藏高原,成为“全藏三区之王”,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七十余年的和硕特汗国;土尔扈特远迁伏尔加河,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鼎盛时期,连俄国的彼得大帝都以盟友相待;准噶尔更是成为“最后的游牧帝国”,称霸中亚百余年,使俄罗斯和清朝两大帝国都头疼不已。而与他们并称四大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却被他们的光芒所掩盖,人们知道他的名字,却不知他的历史,似乎总是默默无闻。
其实,杜尔伯特部也曾经烜赫一时,是卫拉特蒙古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最终衰落,被迫退居幕后,作了其他三大部的陪衬,隐藏在历史迷雾中。
杜尔伯特与准噶尔同宗同源,都来源于绰罗斯部。绰罗斯便是“大元天圣可汗”也先的直属部落。也先死后,其子斡失帖木儿即位,卫拉特蒙古式微,逐步西迁。而居统治地位的绰罗斯部也出现了分裂。斡失帖木儿于1478年去世,其子克舍即位。1486年克舍去世,其子阿沙即位。到阿沙在位时,绰罗斯部终于分裂,客舍的弟弟阿力古多自领一部,便是杜尔伯特部,而阿沙所统领的,便是准噶尔部。
绰罗斯部的分裂,使得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势力对比发生变化,在形成松散的“卫拉特联盟”后,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和硕特部趁机崛起,成为联盟的盟主。
不过,“卫拉特联盟”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部互不统属,各治其民,只是有大事时,才召开“丘尔干”大会商议。而在大会上,各部都有相同的发言权,并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杜尔伯特与准噶尔一起游牧于瓜、沙二州以北,北山(天山山脉的济拉玛罕山)及其附近的把里坤一带。16世纪前半叶,以吐鲁番为首都的东察合台汗国重新崛起,势力渐强,卫拉特蒙古屡遭其侵扰。而从16世纪中叶开始,强盛起来的漠南土默特部和漠北喀尔喀也在阿拉坦汗(俺答汗)、阿巴岱汗等杰出首领率领下屡屡西征,欲图征服卫拉特诸部。卫拉特数面受敌,虽奋力应战,怎奈松散的联盟难以凝聚力量,总是败多胜少。杜尔伯特部作为四卫拉特之一,自然也不能幸免,为躲避战火只能不停地迁徙游牧地,逐渐来到鄂尔齐斯河地区。
在这艰难的一百多年时光里,杜尔伯特部从阿力古多开始,先后有博罗纳哈勒、额什格台什、雅尼斯台什、特尔格图台什任首领,虽不能说每况愈下,但也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直到十七世纪初,才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达赖台什。
达赖台什是特尔格图台什的第三子(长子额尔克伊勒登、次子噶勒当、四子保伊勒登)。按照蒙古习俗,本应由长子继承较多遗产,并统辖属众,但由于达赖台什才干出众,被他的兄弟们拥立为首领。其他三兄弟的深明大义,不但避免了争夺继承权而引起的内讧,也让杜尔伯特部有了强大的首领,从此逐渐走向强盛。
此时,杜尔伯特的游牧地在四卫拉特的最西方,远离喀尔喀、土默特等部的侵扰,非常适合休养生息。达赖台什于是尽量避免无谓的战争,着力于发展生产、繁衍部众。在与其他三大部的关系上,他以联姻方式缓解了各部之间的磨擦。与和硕特顾始汗一起迎娶了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姐妹为妻,这样一来,与和硕特部成为连襟,而与土尔扈特部成为亲家,再加上本身与准噶尔是堂兄弟关系,从而使卫拉特四部团结更为紧密。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聚,杜尔伯特部渐趋强大,在联盟中的发言权日益增加。1625年,和硕特部发生内讧,其可汗拜巴噶斯与弟弟楚库尔为争夺财产爆发内乱,因为其盟主身份,战乱蔓延到整个卫拉特。达赖台什帮助拜巴噶斯讨伐楚库尔,用了三年时间将之彻底击败,平息了战乱。经过此战,杜尔伯特部及达赖台什的威望空前增高。在此之后,达赖台什号召各部发动了数次针对诺盖汗国、哈萨克汗国的远征,各部跟随其向西拓展,获得大量土地,杜尔伯特隐然有了成为盟主的可能。
同时,因为游牧地偏西,杜尔伯特部先于其他各部与俄罗斯帝国发生接触。在双方关系中,俄国曾错以为达赖台什是“全卡尔梅克之主”,这除了因为俄国情报有误之外,杜尔伯特的强大实力,也是原因之一。在双方的交往中,达赖台什奉行一直以来的和平外交,尽量不与之发生冲突,甚至在口头上做出过臣服于沙皇的表示,以换取到亚梅什地区游牧以及去塔拉城同俄国进行贸易的利益。
然而,在达赖台什精心地经营杜尔伯特部,使之日益强大之时,卫拉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部也在哈喇忽剌、巴图尔珲台吉两父子的带领下兵强马壮,逐渐动摇着卫拉特原本的平衡。1628年,土尔扈特部在和鄂尔勒克率领下西迁伏尔加河。1637年,部分和硕特又在顾始汗的率领下南征青海。天山草原四部并存的局面已经崩坏,准噶尔一家独大,向着建立汗国的道路大踏步前进。而杜尔伯特部的达赖台什已经年老,面对咄咄逼人的准噶尔,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达赖台什的最后岁月,为了摆脱准噶尔的威胁,他曾经率部北征,希望能如土尔扈特一般寻找新的游牧地。可不幸的是,数次努力都在俄罗斯的打击下化为泡影。
1637年,达赖台什在忧虑中病逝。
达赖台什有七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敏珠尔、次子垂因、三子托因、四子鄂木布岱青和硕齐、五子古木布、六子达额、七子索诺木车凌。其中最有才能的是四子鄂木布岱青和硕齐与七子索诺木车凌,达赖台什也对他们两人寄予厚望,将绝大多数财产留给他们,希望他们能精诚团结,保卫部众。然而,事与愿违,达赖台什尸骨未寒,儿子们便因为财产分配发生内讧。直到1644年,鄂木布岱青和硕齐因彩礼纠纷被土尔扈特部书库尔岱青杀死,战乱才勉强结束,第三子托因成为了杜尔伯特部首领。
此时杜尔伯特部已经部众离散,一蹶不振,可屋漏偏逢连阴雨,托因成为首领后,并不能将已经反目的兄弟们重新团结起来。达赖台什的幼子索诺木车凌带着他的所属部落迁往伏尔加河,这一迁徙,使杜尔伯特又遭重创,失去相当的实力。
一直有着吞并杜尔伯特部之心的准噶尔见有机可趁,开始屡屡侵夺杜尔伯特部的牛羊属民,杜尔伯特虽多有抵抗,却因势力不再而频遭败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人民被日削月朘。待到1661年,未随顾始汗前往青藏而留在故地的部分和硕特又发生内讧,拜巴噶斯两个儿子鄂齐尔图与阿巴赖展开角逐。杜尔伯特部为了重振声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阿巴赖对抗由准噶尔支持的鄂齐尔图。可此时,准噶尔已经是实力超群的“准噶尔汗国”,杜尔伯特的努力不过是最后的挣扎而已。内乱持续到1672年,以阿巴赖一方彻底失败而告结束,杜尔伯特也失去了最后维持独立的资本,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属民。
这一来,便是整整八十一年。
历史走到1753年,雄霸一时的准噶尔汗国也走向了衰落,其最后的雄主噶尔丹策凌死后,准噶尔陷入全面内乱,四年之间换了三位可汗,同室操戈,战火绵延。杜尔伯特部作为其属民也惨遭荼毒,为了部族生存,其三位首领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蒙克率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一万余人投奔清朝。
准噶尔汗国一直是清朝皇帝的心腹大患,而杜尔伯特又是准噶尔汗国耕种和手工业的主力,这次叛逃让清朝乾隆皇帝大为欣喜,立即给以重赏并妥善安置。1754年(乾隆十九年)4月,按照惯例编旗分佐领,设正副盟长,并把杜尔伯特命名为赛音济雅哈图盟,车凌、车凌乌巴什为盟长,色布腾、车凌蒙克为副盟长。该盟游牧于科布多,现在属于蒙古国。
相对于留在故地的亲人,前往俄罗斯的杜尔伯特人,命运也相当坎坷。
1644年,达赖台什幼子索诺木车凌及他所继承的臣民,迁到伏尔加河流域。这里虽说已经是土尔扈特汗国的地盘,但两家本有姻亲,得以相安无事。索诺木车凌与土尔扈特汗国的阿玉奇汗一起臣服于俄国沙皇,甚至多次成为调解沙皇和阿玉奇汗的中人。但是,阿玉奇汗时代的土尔扈特汗国国力极盛,不可能与弱小的杜尔伯特部长久保持平等关系。索诺木车凌死后,其子孟库特木尔继位。阿玉奇汗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强迫孟库特木尔与自己结盟,并将女儿本塔尔许配给孟库特木尔之子色特尔,这实际上将杜尔伯特部纳入麾下,成为自己的臣属。
在此之后,杜尔伯特部与土尔扈特汗国之间,一直在控制和反控制的较量中来回拉锯,始终未能和平共处,杜尔伯特还曾迁往顿河沿岸以躲避控制。到1771年,因不堪沙皇俄国的压榨欺凌,土尔扈特人在其可汗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族东归,杜尔伯特部与之本有宿怨,自然不会跟随。而错过这次机会后,他们再也没有了返回故乡的可能,俄罗斯当局为了防止杜尔伯特步上土尔扈特后尘,派驻大军屯扎在伏尔加河洼地,对其进行严密控制。从此,杜尔伯特部只能留在俄罗斯,成为其臣民。
现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中的卡尔梅克人,便是由当年因“是岁冬暖,河冰不冻”而滞留在伏尔加河右岸的一万三千帐土尔扈特人与这部分杜尔伯特人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