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5:06
杜甫,字子美,汉族,祖籍湖北襄阳,712年出生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唐朝诗人,770年逝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 李白 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 李商隐 与 杜牧 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一生写有3000多首诗篇,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
历代根据杜甫行踪有众多纪念馆和纪念遗址,表达对诗人的爱戴与悼念。令人疑惑的杜甫归葬之地,或墓、或墓冢在全国竟有八座之多,分别是:湖南的平江、耒阳各一座;湖北襄阳;河南洛阳、巩义为杜甫出生地各一座;陕西鄜州、华州;四川成都。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反映战乱中人民的苦难,揭露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素有“诗圣”之称。杜甫是河南巩县人,早年游历过江南、山东一带,后来飘泊于甘肃、四川一带,最后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为止,都过着贫穷的日子。
这位深为后人敬仰的诗人最后归葬何处?一般认为其暂葬湖南,后迁河南,从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可以印证此说法。
耒阳杜甫墓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一中学校内,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横贴“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擅香木雕像,东、西廊房10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据《耒阳县志》和《旧唐书》记载,杜甫来到耒阳后,受到耒阳县令的盛情款待,离开时因走得急,没来得及回谢耒阳县令,就顺流下衡州了。等县令来寻找杜甫时,只看到了一只靴子,以为杜甫已死,于是修了墓。耒阳当地人都认为,这座杜甫墓是“靴冢”。
平江杜甫墓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墓祠共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现全国有8处杜甫墓,我县的杜甫墓是1984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的杜甫真身墓葬。
据史料记载和史学家考证,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公元768年(唐大历五年)冬,杜甫携妻儿乘船离开四川到达岳阳,次年春到达长沙。湖南兵马史臧玠举兵造反。为逃避战火,杜甫半夜乘船顺湘江到达郴州的舅父家。船到达耒阳方田驿的时候,遇大水而不能前行,又掉转船头返回长沙。由于思乡心切,杜甫又独自乘船进入洞庭湖打算回家。途中因旧病复发,钱财用尽,只得沿汨罗江在昌江县(今平江)附近寻找朋友求医。不久,杜甫病逝,葬于小田天井湖。他的子孙为他在小田立下了墓,并且在此地为他守墓,杜甫的后代也从此定居于平江,现在小田村共有2000多名杜氏人士。
杜甫墓主要包括墓、祠和诗社三个部分,共占地十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独具特色,构成一组极具文物、史学、观赏价值的古建筑群。现存杜甫墓为清光绪九年重修,仍保存修复时记载原貌。合径1丈,高5尺,墓顶是坚固的原石板结构。此外,旁边附有石板,后面附有后园,杜甫墓前10米有杜公祠,是清光绪七年重修的。杜公祠至今保存原貌,1885年祠后增建“铁瓶诗社”,为清代诗人张岳龄、李元度等修建。
1956年,杜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评为“岳阳十景”之一,命名为“诗圣留踪”。 2005年9月20日,举行了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偃师杜甫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城关三中的学校操场后方。
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立,高约5米,上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字样。据偃师市文物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56年重修该墓冢时在四周砌上青砖,呈八角形。目前,墓冢高约3.4米,直径约12米。向北走,有杜甫先祖、晋当阳侯杜预之墓,不过如今仅保存有一座墓碑。
据《旧唐书·杜甫传》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元稹写的墓志铭中有“葬当信侯墓次”,也就是说,杜甫葬在了当信侯(指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杜甫十三世祖)的一侧,杜甫祖父杜审言的墓也在此。
巩义杜甫墓即杜甫陵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西北约6公里康店村的邙岭上,地处黄土丘陵,东、北、西三面沟壑环绕。坐北面南,东西并列着3个土冢,西为杜甫墓,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人称“圣人三冢”。
杜甫墓呈覆斗状,高8米,边长10米。杜甫墓前有3通碑刻,最东边1通小碑立于唐代,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字迹已模糊不清,隐约可看到“杜工部墓”四个字。西面2通为清代所立,前边1通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陈龙章立石,由清代画家童钰书丹,碑中间大字楷书“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后边1通为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南驿监杜漺立,中间楷书“杜少陵墓碑”,正文468字,记载了杜甫墓变迁史和“康水采文”的故事。
现该碑东侧又立1碑,乃1986年发现,上刻“唐杜工部墓”。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一说死于耒阳),因家人无力安葬,灵柩厝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元和八年(813年),其孙杜嗣业才将其迁葬于巩县。杜甫墓1987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杜甫墓为杜甫衣冠冢,位于岘山东侧。据传,唐代大诗人杜甫病死于湖南后,其孙从河南巩县赴湖南奔丧,路过襄阳时,因此地为杜氏祖籍,遂筑衣冠冢,以示纪念。约1928年,驻襄阳的国民党五一师师长范石生,整墓立碑,正文为“唐杜工部之墓”。
据《襄阳日报》记者采访64岁的刘明启大爷,家中几代都住在岘首山附近。他说,“原来杜甫的衣冠冢在胜利街西侧的岘首山,墓碑用一只大龟(赑屃)驮着,衣冠冢前面还有一个石头雕刻的牌坊,两边立着石牛、石羊。”足见对诗圣的雅重之情。
陕西富县杜甫墓、华阴县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依杜甫踪迹所建,也只是纪念性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