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祠

更新时间:2023-12-24 18:27

杜少陵祠,又称杜公祠、杜甫草堂,是修筑于甘肃省成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凤凰山麓、青泥河两岸的一处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筑,属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安史之乱战火方炽,诗人杜甫当时因疏救房琯被免去左拾遗之职,贬华州司功参军

未几,为避愈来愈恶劣的战乱,他弃官西行,经长安至秦州,后又携妇将雏,跋涉辗转,艰苦备尝,来到同谷(今成县)。 在同谷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县》等十几首诗篇,记山水,伤乱离,怀亲友,抒襟艳,有对个人遭遇的悲慨,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期望和憧憬,其中尤以《凤凰台》,《乾元中寓剧同谷县作歌七首》为其代表作,与之前所创作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相辉映,达到了唐代诗歌甚至古代诗歌的最高境界,得到历代读者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这年的夏历十二月一日,杜甫同谷取道东南,经栗亭,木皮岭,白沙渡一线,开始了向西南重镇成都府的艰难跋涉。

同谷之旅,是杜甫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道路的重要一站,成为后世的许多研究者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对于诗人离开秦州抵达同谷杜甫到同谷以后却没有见到他的踪迹?致使他陷于如此难堪的境地?后人于是提出了很多猜测,却没有任何文字的或者实物的佐证,仍然没有真相。但是,不管怎么说,杜甫流寓同谷,则是历史所赋予同谷的光荣。

历代修缮

杜甫离开同谷成都之旧云。”(晁说之《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

可见,在此之前,其地只存故居,尚未有祠堂也。祠堂建成后,战乱频仍,年久失修,濒于倾圮。直到明万历时十六年(公元1018年),成县教谕管应律方始奉命修复。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甘肃学政陆渔笙、阶州知州知州叶恩沛,成县知县李焌等人发起并支持进行修葺,他们并以此为题迭相唱和,传为佳话。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成县县长陶自强又对祠堂进行修复,墙垣户铺焕燃一新,并一度恢复了春秋二季的祭祀。

直到八十年代,才由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制作树立了杜甫的汉白玉雕像,接着又开通了从县城通往祠堂的公路。

二十一世纪伊始,县政府顺应全国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制订了大规模扩建杜公祠的方案,并多方积极筹措资金,扩大征地,鸠工庇材,全面动工。经过三、四年的紧张施工,前后修成前门,牌坊,大殿,碑廊,亭阁台榭,桥梁,水池,甬道,刻制并镶嵌碑石近100块,并在庭院前后遍植品种多样的梅花,竹子及花木瑞草,使得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祠宇规模扩大,建筑瑰丽,气度恢弘,内涵丰富,一个既悠久又崭新的杜少陵祠从此展现人们眼前。

旅游看点

杜少陵祠所在的飞龙峡,据《水经注》记载,古称凤溪水,是青泥河流入嘉陵江的必经之地。曾被杜甫清溪从高处沿石级飞流而下。祠堂院内大殿前,翠柏劲健,鲜花盛开,清阴幽韵,令人神往。

从祠堂门前大道沿青泥河南行,崇山峻岭,奇峰怪石,水声澎湃,树影差参,风光绮丽,若继续前行,则需攀岩越岭,涉溪过涧,约十余里便可达陕西省略阳县境。这是一条崎岖难行却逸趣横生的路,可以让人们欣赏到成县南部山区美丽的风景。

在距万丈潭不远的大道边,山崖畔,是2011年兴建起的龙峡山庄,一个集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所在。如果人们游览倦怠之后,不妨到这里来小坐,沏一杯香茗,看天边云彩,听水声溅溅,鸟语啁啾,放松放松自己的身心,该是何等快意的事情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