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6 20:10
杨世焯(1843-1911),字季棠,清末著名画家。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邑中第一大户”,湖南宁乡大夫塘,靳江杨氏家族中属“世”字辈。自幼承家传水墨衣钵,能诗善词。师从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尹金阳(同出师门的有陈师曾、齐白石、曾纪泽等),书画造诣甚高,人物、山水、花鸟、诗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尤以写意花鸟中的墨竹与梅花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其作画必先精细观察实物,取其神韵入画,故能神情逼真。杨世焯潜心研究中国画的构图、取势,在花鸟画的折枝,阴阳顿挫,起承转合等方面有所建树。作画时讲究立意、情趣、韵味,力求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特别讲究用墨用色,以达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干湿得当的极佳效果。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其优秀作品多幅,其中代表作有《牧童骑牛》、《墨荷》等。
杨世焯珍爱民间艺术,中年后对春灯戏(即花鼓戏)及木雕艺术,均有贡献,并致力於湘绣艺术之创造与改进。五十岁时,他将杨家世代居住的大夫塘庄园改为刺绣馆,下设刺绣、绘画、雕刻三科,并广收门徒。
杨世焯以绘画之才,把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来,为绣工创作各种画稿,并发明许多针法,开创了民间艺术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全新道路。长沙市志中记载:“湘绣驰名中外,实世焯倡之”。杨世焯的后人从事绘画的有,著名画家杨应修、杨家麟、杨谷贻、杨建五等。
后至上海,他见坊间有人绣花,便欣然前往学习。中年以后,杨世焯返回乡里,仍致力于绘画。他作画必先精细观察实物,常常出入林中,观察飞鸟栖林时的动静姿态,取其神情于画。因此他的画,神情形象无不生动逼真,颇具现实主义风格。
杨世焯珍爱民间艺术。中晚年后,他潜心研究刺绣,积极扶持刺绣艺术的发展。杨世焯在湘绣艺术上的卓越贡献在于,他以绘画艺术之才,把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移植到刺绣上来,开创了民间绣艺与中国画相结合的道路,使湘绣有了新鲜多样的内容,艺术道路更为广阔。
湘绣初始,绣工们最感困难的是缺乏刺绣图样稿本。刺绣时绣工们只能先剪出纸花,贴在绣布(缎)上,然后照着参绣,因此,尽管用针细巧,但形象仍不免呆板。为了帮助绣工们解决画稿困难,杨世焯一连几个月到绣坊去考察刺绣情况,虚心向绣工们学绣,先后绘制了许多稿本。这些稿本,有些是他自己的创作,有些是古代绘画的摹本,专供绣工们用水粉勾脱到绢缎上,然后施绣。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本《杨世焯双钩画稿》,当是杨世焯所绘制的刺绣稿本。画稿中有一部分为未完成稿,已装订成册。稿本为皮纸地,图案均采用墨线勾描。所绘题材有植物、花卉类如菊花、佛手、竹、桂花、兰草、梅花等,动物如猫、狗、螳螂。所勾线条遒劲有力。在画稿双线勾描的领域里,有的已着色,并有深浅疏密的变化,显然是为绣工用线配色而为。
湘绣庄专门绣制供士大夫阶层欣赏的各种字画屏联,从来不制作小日用品和椅披堂彩之类的生活用物。由于它所经营的湘绣品独具一格,人们争相购置,春红簃的声誉很快便高过先于它开设的其它绣庄。春红簃湘绣庄里云集着一大批绣艺精湛的著名绣工,杨佩珍即是其中之一。杨佩珍是杨世焯的堂孙女,18岁起便师从杨世焯学习刺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牧童骑牛湘绣斗方,绣虎斗方、兰花绣屏四幅,均是在1905年由杨世焯绘稿、杨佩珍施绣的绣品。其中牧童骑牛湘绣湘绣的上乘之作。兰花绣屏四幅,画面简洁清新,表现物体的近、中、远得宜,绣品以针代笔,以线晕色,较好的体现了绣稿的神韵,具水墨画的效果。
杨世焯毕生致力于湘绣艺术的改进和创造,为湘绣艺术的发展,花费了大量的资财,变卖了大部分祖业。他晚年生活贫困,靠在长沙府城的各绣坊里画绣稿为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然而,杨世焯首创的刺绣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开辟了湘绣艺术的新天地,提高了湘绣艺术的水平,促进了湘绣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