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修

更新时间:2024-01-26 20:44

杨士修,字长倩,号无寄生、妙生等,明末人,具体生卒不详,活跃时间大致在1577年至明清鼎革之时,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杨扇人。晚明著名印论家,代表作有《印母》与《<印说>删》。

人物生平

杨士修之祖父杨道亨曾,字豫甫,号九华,少有声誉,后中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进士,出守真定太守,为官清廉,其杨继美精通文字学,家藏有一定数量的古代法书名画,还有一些明代印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杨士修从少时即留心印学。杨士修后娶吴江周应愿家族之女,遂居于吴江县,同周氏子弟往来密切。同时,杨士修又是明末清初著名篆刻家顾苓之妻的外祖父。

主要功绩

杨士修的印学思想已经触及到了篆刻的本体,能够对篆刻艺术更深层次上的美学、批评、技法领域有所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对印学理论的构建之功又远远超过其具体的印学观念。

个人作品

《印母》

《印母》是杨士修重要的印学理论著作,在《印母》一书中,杨士修提出“五观”的概念,对于“五观”的定义为“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手器或废,心乃无存,是以因缘,名曰五观。”“五观”之内容为“情”、“兴”、“格”、“重”、“雅”。“五观”既涉及到篆刻主体的创作过程,又涉及到篆刻作品的审美标准。其中“情”、“兴”、“重”是对篆刻者的要求。“情”即创作者本身的性情。杨士修认为只有创作者本身具备“情”,其作品才会具有“神”,将创作者与作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印说>删》

杨士修在明代著名印论家周应愿《印说》的基础上,对其《印说》进行删减,周应愿《印说》一书全书分为二十章,分别为第一原古、第二证今、第三正名、第四成文、第五辩物、第六利器、第七仍旧、第八创新、第九除害、第十得力、第十一拟议、第十二变化、第十三大纲、第十四众目、第十五兴到、第十六神悟、第十七鉴赏、第十八好事、第十九游艺、第二十致远。《<印说>删》一书分别取自成文、仍旧、除害、得力、拟议、大纲、众目、鉴赏、游艺诸篇。《印说》中关于字体演变与印章制度的文字杨士修一概不取,如《印说》原文第一原古篇,通篇论述字体之演进,杨士修不取;第二证今篇,通篇论述明代用印制度,杨士修亦不取。此外,杨士修对周应愿关于当时印坛的论述亦不取,如第三正名篇,杨士修仅取其关于阳文与阴文印的区别一小节,而其后大段关于明代中后期印人印事的记载一概删除。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杨士修对《印说》的删节目的性十分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