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8 16:10
杨家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城东北约20公里,即古麟州。 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
杨家城位于榆林市神木县城东北约20公里,即古麟州。 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
五代至宋,州刺史杨宏信,长子杨重勋(重训)和孙杨光,世守麟州;次子杨业和孙杨延昭,都是宋代名将,北拒契丹,称雄一方。世人怀着对捍边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为杨家城。
城东南约70米处,原有松树3株,年久树老, 枝柯相连,须两三人合抱,后人以神松呼之。金以此名曰神木寨,元以后因此命名神木县,城址旧貌犹存。城周景致幽闰,有诗云:“一径开溪畔,孤村仅几家。山花学带雨,野柳暗藏鸦。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历史上我国西北部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众的“番汉杂居”之地。古老的长城从周赧王、秦昭襄王到明代,一直见证着当地边塞文化特色的存在。驰名中外的“杨家将”的老家,神木的杨家城,就是秦、明长城交点上一处榆林边塞文化的历史遗存。
杨家城就是唐宋时代的麟州城。这座古州城的建置是在边民事务中出现和发展的。旧《唐书·张说传》记,开元九年(721)突厥人康待宾,以“六州杂胡”起兵反唐,东近黄河 (即今神府两县地面)。张说奉命平定康待宾之后,奏请唐王朝在这里建立地方行政管理“以安党项余众”。到天宝元年 (742),唐朝才正式建置麟州的。五代时中原混乱,杨弘信(杨业的父亲)雄起麟州“自为刺史”,州城始有“杨家城”之名。但所领地域内仍然是“胡揽汉,汉揽胡”的局面。至宋,宋夏对立,麟州更成为重要边关。以至后来城毁元初战乱,杨家城存世近500年期间,无论“干戈”还是“玉帛”,这里一直是边塞要地,民族融合的文化节点。
麟州杨氏家族就是在民族融合中兴起的。唐末,杨弘信的家族能够在麟州兴起,使他成为地方土豪,进而控制麟州,就是因为他们家族的农耕经济代表了中原文化,适应了当时当地党项族的生活所需。他在“土豪”时期之前的家,是在今天神木南乡沙峁镇东山梁上的那座小杨城里。从小杨城的废墟上到麟州城的杨家教场中,人们可以看到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是经历了漫长的“初微”发展才接近到“以战射为俗”的州城而“弯弓驰马跃边陲”的。由此可见,唐宋时代,麟州杨氏家族的形成和府州折氏、夏州党项一样,本身就都是现今榆林边塞文化的历史内容。
杨家城的文化遗留无不显示着边塞特色。截至目前,从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马具、酒具,以及雷石之类的文物,件件都显示着边塞的号角声。此外,古州城四望的烽火台交织在秦、明长城的遗址上绵延而去,同样引人怀古。还有边墙口上的互市遗迹,至今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感慨的民族交往故事,让人回味无穷。最让人倾服的是范仲淹当年来麟州留下的诗文《留题麟州》、《麟州秋词》(调寄渔家傲)两首传世佳作,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边塞风情。
今天神木市的民风民俗中,依然传承着边塞底蕴。自古以来,“杨家将”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一直是当地民间文艺的重要内容,分布在地方剪纸、面花、刺绣,以及春节、元宵的节庆歌舞中。充满边塞气氛的“杨家鼓”又出现在神木举办的我省五届农运会上。神木的饮食文化,也反映着“边塞味道”。大块食肉之俗,北乡最盛。尤其是畅饮、豪放的酒文化,从敬酒、劝酒的“酒坛场”中,交杯者完全可以把敬意、爱情以至取笑逗乐的“黄土韵味”全都包容进去。再从地方语言中,我们可以不太费力气地就能找到许多民族混杂的古代方言。如杨城的人说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就说搞成了“乎不亥”了;说白干了活,叫“被捉了鸟拉”。更有边市贸易中的商码和数目的称谓,说一是“丁子”,说二是“耳子”,说五是“虎眼”,九称“弯子”等,都是古时候边民交往中共通的言辞。如此种种,可知杨家城不仅是陕北长城线上的一座塞上古城,而且典型地蕴藏着榆林边塞文化特色的丰富内容。
近些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家城城址取得重要考古收获。
考古工作发现一座“北城”,城内所见遗物多为宋金时期。考古人员发现杨家城城址由东城、内城、西城、北城四座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城垣组成,城内面积约70万平方米,四座城垣当非一体而成。
此外,考古人员在杨家城城址周边还发掘了北宋番将高世忠家族墓地,征集到北宋秉义郎徐德墓志等遗物,表明杨家城城址为北宋时期一座重要城址。瓮城内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角各坐落一组建筑。考古发现瓮城内拥有一套完备的储排水系统。此外,杨家城城址还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遗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建筑构件及钱币等,陶瓷器显示的唐宋时期特征较为典型。
城墙高大厚实、多重城垣设防、兵器数量较多以及出土“官”字款砖瓦、漏泽园墓志等说明杨家城城址是一座唐宋时期的重要官修城址,军事性质尤为突出。结合地望、文献以及相关文字性遗物考证,杨家城应为唐宋时期之麟州城,是北宋控扼西北、抵御辽夏的重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