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沟镇

更新时间:2024-07-30 15:33

杨家沟镇,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地处米脂县东南部,东北靠桃镇,南邻绥德县薛家河镇,西南连城郊镇,西北与印斗镇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千米,总面积107.20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因早年有杨姓居此沟后成村而得名杨家沟。

明清归南部泰安二里。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第二区桃花峁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1950年,归属何岔区。

1956年3月,改属桃镇区。

1958年,成立杨家沟公社。

1966年,改名五新公社。

1984年7月,改设为杨家沟乡。

1998年9月,改为杨家沟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辖何家岔、王家湾、李均家沟、罗家碱、李家寺、侯家沟、管家咀、桑沟则、宫家碱、艾家渠、马家小沟、岳家岔、寺沟、杨家沟、巩家沟、李村圪崂、高兴庄、前马家园则、后马家园则19个行政村;下设12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杨家沟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何家岔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杨家沟镇地处米脂县东南部,东北靠桃镇,南邻绥德县薛家河镇,西南连城郊镇,西北与印斗镇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千米,总面积107.2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杨家沟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最高点观山梁位于杨家沟村,海拔1196米;最低点位于黑燕前,海拔1168米。

气候特征

杨家沟镇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8.2℃,1月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气温-29.7℃(1984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5.5℃,极端最高气温39.2℃(1961年6月13日)。生长期年平均171天,无霜期年平均16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7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3.6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以8月最多。

水系水文

杨家沟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无定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小河沟河,源于侯家沟村,流经桑沟则、管家咀、罗家碱等村、由西北向东南,经绥德县四城郊镇注入无定河,境内流长9.5千米,常年流量0.1立方米/秒,流域面积56.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杨家沟镇境内已经探明地下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尚未开发利用。

自然灾害

杨家沟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1962年,连续60天内降水总量仅0.5毫米,农作物不能按期入种,农民颗粒无收。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辖区总人口15125人,其中乡镇常住人口8407人,城镇化率55.6%,另有流动人口6718人。总人口中,男性8018人,占53%;女性7107人,占47%;18岁以下2457人,占16.2%;18—35岁4730人,占31.3%;35—60岁5689人,占37.6%,60岁以上2249人,占14.9%。2011年,杨家沟镇人口出生率18‰,人口死亡率8‰,人口自然增长率1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6人。

截至2018年末,杨家沟镇户籍人口1487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杨家沟镇财政总收入866.2万元,比上年增长45.1%。

2018年,杨家沟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8个。

第一产业

2011年,杨家沟镇农业总产值5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增加值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农业耕地面积4.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2000亩。

杨家沟镇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糜子、豆类为主。2011年,杨家沟镇粮食生产6857吨,人均453千克。其中玉米1727吨、谷子1750吨、高粱26吨、大豆745吨、绿豆78吨。

杨家沟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葵花、芝麻等。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累计造林2.47万亩,其中防护林11897亩,经济林9520亩,林木覆盖率15.8%。2011年,杨家沟镇水果种植面积9520亩,产量232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葡萄、桃、杏。

杨家沟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杨家沟镇生猪饲养量2718头,年末存栏861头;牛饲养量1143头,年末存栏983头;羊饲养量1.9万只,年末存栏1.3万只;家禽饲养量2.8万羽,上市家禽2.3万羽。

第二产业

2011年,杨家沟镇工业总产值达到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工业增加值0.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商业网点86个,职工197人。2011年,杨家沟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邮电所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达38千米,投递点19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508件,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68件,征订报纸407份,业务收入9800元。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14门,固定电话1100户,比上年减少26户,电话用户普及率21%;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比上年增加459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6.7%,全年电信业务收入56万元。

2011年,杨家沟镇金融产业实现税收0.01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823.4万元,比上年增长20.4%;人均储蓄1866.7元;各项贷款余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交通运输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境内有县、镇级公路1条,长25千米,乡村公路全部贯通,新增县际公交客运,日均运输量达160多人次。自来水人户率达95%以上。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镇区道路总长度3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9.8米;城镇桥梁6座,总长度0.75千米。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9个,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农家书屋15个,建筑500平方米,藏书10万余册。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数字卫视接收机普及率达89.2%,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广播覆盖率92%。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小学8所,在校生392人,专任教师3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学生118入,专任教师41人,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杨家沟镇教育经费达10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0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998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000万元。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科普示范基地13个,科普推广技术员15人。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19个,病床31张。专业卫生人员23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杨家沟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823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4万人,参合率93.7%。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有学校体育场所1个。42%的村子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4%。

社会保障

2011年,杨家沟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03户,人数2256人,支出314万元,月人均207.6元,比上年增长73%;农村医疗救助112人次,农村临时救济170人次,共支出850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人,支出320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5人,支出14.4万元,有孤儿17人,支出12.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0万元。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8个;有镇慈善协会1个。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579人,参保率30.3%。全年评定伤残等级87人。

基础建设

截至2011年末,杨家沟镇镇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0%。

历史文化

杨家沟革命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南20千米处的杨家沟镇扶风寨马氏庄园。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关在这个黄土高原的小村落居住长达120个日日夜夜,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政治和领导中心。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随行官兵共计600多人,从佳县神泉堡出发,转战陕北进驻到米脂县杨家沟。从此,杨家沟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1日党中央离开杨家沟,并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很快赢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杨家沟革命旧址占地总面积为1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3000平方米,现属纪念馆管理的占地总面积为26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00平方米。现保存较好的旧址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胡乔木、陆定一、叶剑英、彭德怀、杨尚昆、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中共中央政治部、亚洲部保卫科、中央机关医院、解放日报、广播电台、陕西省委、参谋部、新华社、西北局、公安处、情报局、通讯班、供销科、印刷厂等重要革命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纪念馆1972年开始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陕西省委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杨家沟村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在革命旧址内建立了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2007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第二期红色经典景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