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6 20:22
杨恬(1920年—2002年),原名杨德明。1920年6月生于江西德安县。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随抗大第二分校先后到达河北灵寿陈庄、韩信台和唐县、完县边境的神南地区,在参加反“扫荡”中继续办学,任分校第3大队11队政治指导员。1943年任抗大第六分校校务科科长。参加林南战役后,任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队列主任、第4科副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处长。1947年由于战时在后方工作成绩突出而立大功。1950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秘书处处长、计划局代理局长、总后副参谋长兼组织计划局局长。1957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1959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院长、参谋长,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2年至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
杨恬,原名杨德明,原籍新县千斤乡杨店村。早年其父杨丕显将全家迁往江西省德安县,定居于木环垄,1920年杨恬即出生于此。1927年,德安县农民运动兴起,各群众团体先后建立,就读于沈毅小学的杨恬参加了儿童团,在共青团领导下,参加了反封建、抵制日货;维持治安、送信站岗等活动。“八一”南昌起义后,大哥杨超(县委书记)、父亲杨丕显(县委委员)等力主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农民自卫军到永丰桥打游击。父亲不幸被捕牺牲。杨超赴武汉转光山,后党组织派其回江西工作,旋即被捕就义。为了逃避加害,1928年底,杨恬随二伯父杨一平全家去吉林,就读于县立中学、毓文中学,又值“九一八”事变,辗转到山东掖县,就读于掖县中学。杨恬在掖县中学追求进步,与学校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了党组织的救亡图存、抵制日货宣传、驱逐法西斯特务军训教员等活动,并积极组织读书会,学习社会科学,组织抗日同学会,团结进步力量。“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抗日同学会的号召下,酝酿发动罢课,使课堂变成师生讨论抗日救亡的会场。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杨恬知道这个消息后,于当年暑期和几个同学结伴到北平,以期相机投奔红军。他先考入弘达中学,并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在组织动员下,报名参加了东北军学兵队,被编入学兵队第四连。东北军学兵队,实际上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秘密领导下培养我党兵运、统战工作的干部学校,一半时间为正规的军事训练,一半时间是学马列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史、抗日舆论与实践、军队政治工作等。“西安事变”发生后,学兵队队员们被分配到东北军部队中做政治宣传工作,以取代国民党的政治处。杨恬被分配到新组建的特务团特务连任区队长。后东北军被调离西北,学兵队员被撤回集中编为差遣队,后差遣队被国民党强令解散。
1账目937年4月杨恬在差遣队入党。差遣队解散后,于5月底到达延安,入抗大二期四大队十四队学习。毕业后,任抗大三期三大队八队区队长。1938年3月,又改任四大队政治处宣传干事、股长。同年底,抗大挺进敌后办分校,杨恬被任命为晋察冀抗大二分校三大队十二队政治指导员。1939年10月任总校文艺工作团团长。年底挺进太行山,行军途中因牲畜翻了鞍子,丢失文件和账目,受到警告处分,使其从中吸取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训。1941年调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任宣传部教育科代科长、副科长。在抗大工作的5年间,杨恬主要负责做政治宣传工作,当时,日伪对我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部队机关经常处于迁徙不定的战争状态中工作,教学环境十分恶劣。他为了搞好学校政治宣传工作,总结我军政治工作经验,提高到理论形态上系统地传授给学员,杨恬经过潜心思考,收集资料,在张际春同志亲自指导下,编写了《政治工作讲授提纲》,填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教育工作教材上的一个空白。1943年1月,抗大总校返回延安。杨恬被留在太行山任第六分校校务科长。年底调十八集团军总部任队列主任,四科副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总部与一二九师合并成立晋冀鲁豫大军区,杨恬任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1946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军政处长。1947年又调回晋冀鲁豫大军区任军政处长。1948年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杨恬任军区司令部队列处长,未到职,被留在邯郸负责华北军区驻邯郸办事处,后又兼军委南线办事处副主任的工作。担负起西起山西长治、东至陇海商丘千里兵站运输线的工作,保证了淮海、晋中战役的后勤补给工作。
1949年杨恬调任军委后勤部秘书处长。初涉后勤工作,适值全国刚刚解放;军队正规化建设刚刚起步,军队后勤工作亦面临由过去战争状态下分散的后勤向统一后勤的转变。杨恬有幸在周总理和代总长聂荣臻同志的亲自指导下,参与了我军后勤工作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保证了正在进行着的渡江战役、剿匪、歼灭国民党残余力量及抗美援朝和支援越南战争的后勤供应工作。1950年5月,为了节约行政经费,支援经济建设,中央决定军队复员百万人,杨恬兼任中央复员委员会财经组长,到1951年顺利完成军队复员任务。1953年他担任总后勤部副参谋长,负责组织总后各部门的协同和各总部、军区后勤及政府间的协调工作,处理日常业务和行政管理。1956年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直至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军回国。此间,志愿军后勤工作主要是保证在停战时期改善部队生活条件,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动志愿军进行农副业生产,尽力减轻国内远距离运输的负担,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和战斗力。在两国政府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共识商定撤回志愿军后,参与撤军的组织与移交工作。1959年杨恬被调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负责参与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为了迎接建国10周年,负责组织编纂出版了后勤十年大事记,后勤文件汇编十卷,由于条件不备,后勤战史未能编成。1960年任总后司令部副参谋长,分管队列及科研工作。1962年又兼任后勤装备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在此任上,抽调了百名大学毕业生,加上部队原来从事后勤各种专业技能工作的骨干,选定了100个有关改进后勤技术装备的课题展开攻关,成果不菲,为部队后勤技术装备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1965年初,任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1979年2月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勤部长,科委常委,后改任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长。领导编写了《国防科研试验后勤保障概论》,填补了后勤学术研究的空白。1985年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参与党史研究工作,编辑了《东北军学兵队》一书。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杨恬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陇海线出击作战,在自卫战争中指挥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直属队圆满完成了围困开州敌人及渡河等任务,并努力做好济南、淮海战役中的战勤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千方百计为志愿军筹措物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后勤保障和管理的路子,为军队后勤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国防科研试验后勤保障工作领导岗位上,他认真抓好军需供应、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加工修理等勤务技术和人员生活保障,圆满完成了科研试验的后勤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