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10:38
杨戬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首次登场于《封神演义》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灵公》。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阐教第三代弟子,收有两个小徒弟金毛童子。在外形上,杨戬戴扇云冠,道服丝绦,相貌非俗,超群出类,其性格沉着理智、机敏深沉,能够随机应变,是一个斗智斗巧的智力型人物。他神通广大,以三尖两刃刀为武器,有哮天犬作法宝,又有八九玄功、三昧真火、抓土成兵、五雷诀和土遁等奇术。
杨戬是阐教第三代弟子,师从玉鼎真人,号清源妙道真君。因受师父玉鼎真人之令,杨戬下山辅佐师叔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成为西岐神将之一,与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和纣王为首的商王朝斗争。
《封神演义》第四十回杨戬初登场时,对其外形进行了如下描写:“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同时,书中也借魔家四将之眼描述杨戬“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扇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执长枪”的外形特征。此外,姜子牙曾评价杨戬外形超群出类,闻太师也对其有相貌非俗的评价。
同时,在传说中还记叙了二郎神的额头上有第三只“天眼”,如明嘉靖三十四年的《二郎宝卷》中就记载了二郎有“天眼”:“天眼开,观十方,如同手掌。”《西游记》中叙写杨二郎眉心中有纵向一目,《灌江备考》中也记叙了“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说明了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来源于古蜀王蚕丛,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结果。由于杨戬以二郎神为原型,所以杨戬有第三只“天眼”的形象也在传说流变中深入人心。
杨戬使用的武器是三尖两刃刀,此刀于杨戬在低泽中追杀一只怪物到山洞时被捡到,书中是这样描述该武器的:只见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此外,杨戬还有一把弹弓作为辅助,该弹弓可以向敌人射出金丸。
杨戬有一条叫做哮天犬的白色仙犬作为法宝,书中是这样描述哮天犬的: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铜头铁颈难招架,遭遇凶锋骨亦消。由于在《封神演义》原著中,每次杨戬放哮天犬,用的词汇都是“祭起”,为“使用法宝”之意,由此推断哮天犬为法宝。此外,在对战袁洪时,女娲将山河社稷图这一法宝赠予杨戬以便制服袁洪。
八九玄功:也称九转元功,有腾挪变化,妙法无穷之能,玉鼎真人曾评价“修成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
三昧真火:一种能够纵火的道术。《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杨戬借胸中三昧真火,将粮草烧着,照彻天地。”
抓土成兵:能将草和土变化成兵士的道术。《封神演义》第五十八回:“杨戬连忙把土与草抓了两把,望空中一撒,喝声:‘疾。’西岐城上尽是彪躯大汉,往来耀武。”
五雷诀:能够引来雷电的道术。《封神演义》第五十五回:“杨戬发手,用五雷诀,一声响,霹雳交加,那精灵抽身就走。”《封神演义》第八十六回:“杨戬复了本相,将此蛇斩做数段,发一个五雷诀,只见雷声一响,此怪震作飞灰。”
土遁:五行遁术之一,可以遁入土中。《封神演义》第八十一回:“玉鼎真人叹息不已,遂命杨戬:‘你再往火云洞走一遭。’杨戬领命,借着土遁往火云洞而来,如风云一样。”《封神演义》第九十回:“且说杨戬离了周营,借土遁往玉泉山金霞洞来,正是:遁中道术真玄妙,咫尺青风万里程。”
商纣王手下重臣闻太师派遣佳梦关魔家四将征伐西岐,魔家四将为弟兄四人,皆有奇人传授奇术变幻,他们大败西岐丞相姜子牙所率领的军队,在危急关头,杨戬听从师傅玉鼎真人的命令前来帮助姜子牙,并出城对战魔家四将,被四将之一魔礼寿的法宝花狐貂吃进肚中后,靠九转元功和七十二变化杀死了花狐貂,回到了姜子牙的相府。姜子牙得知杨戬身怀奇术后,令其偷走魔家四将的宝物,杨戬便变作花狐貂的模样潜入魔家四将的帐中,偷走了魔礼红的混元伞,又在作战时以花狐貂的形态咬下了魔礼寿的手,助力西岐武将黄天化杀死魔家四将。
此后,杨戬便留在姜子牙身边帮助西岐对抗殷商的征伐,曾想出计策劫营,并烧掉闻太师的军粮,大败闻太师。闻太师兵败后,以十绝阵困住姜子牙,又请来赵公明与西岐众人对战。杨戬同众武将与赵公明交战,后又化作飞蚁救回被赵公明以法宝镇压的师伯黄龙真人。帮助西岐的道人陆压意欲用钉头七箭书射杀赵公明,闻太师等人得知后抢走了箭书,杨戬化作闻太师的模样骗回箭书,陆压便以箭书杀死了赵公明。赵公明之妹云霄、碧霄、琼霄并菡芝仙、彩云仙子两位仙姑一同前来为赵公明报仇,杨戬被碧霄的黄河阵吸走,最后被元始天尊破阵救出,同西岐众人击败五位仙姑。之后西岐众人再次劫营,打败闻太师,闻太师在逃跑途中在山中迷路,杨戬化为樵夫诱骗闻太师至云中子处,使得云中子成功杀死闻太师。
闻太师死后,纣王派遣邓九公征伐西岐,杨戬以哮天犬咬伤邓九公之女邓婵玉,随后邓九公又派麾下的土行孙前来应战。土行孙以捆仙绳困住姜子牙,随后同杨戬交战,在杨戬化为石头躲过土行孙的捆仙绳后,土行孙不敌杨戬,以地行之术逃跑。后土行孙意欲刺杀武王及姜子牙,杨戬化作武王嫔妃模样引诱土行孙并趁机擒住了他,只可惜依然让土行孙逃脱了。杨戬识破捆仙绳来历,猜测土行孙同惧留孙有关系,决定去询问一番,在途中收下了两位金毛童子做徒弟,又路遇龙吉公主,得知土行孙乃是惧留孙之徒,便请惧留孙前来制服土行孙,使得土行孙归顺西岐。
阐教弟子殷洪被扶持纣王的申公豹巧言说动,成为阐教叛徒,去攻打姜子牙和同门,杨戬与其作战,识破其阴阳镜来历,请来殷洪之师赤精子,使得死于太极图中身化飞灰。后又对战协助殷洪的马元,用一粒奇丹使马元腹泻,不得对战。殷洪之兄殷郊得知弟弟死讯,决定要杀了姜子牙为弟报仇,杨戬以九转元功抗番天印,并识破其落魂钟的来历,请来其师傅广成子对殷郊进行劝说。后杨戬又对战殷商元帅孔宣,孔宣以绝招五色神光收走了哮天犬,杨戬用照妖镜也未照出其原形。在汜水关,西岐众人碰上了商朝将军余化,他用化血神刀先伤哪吒,再伤雷震子,杨戬用九转元功遁出元神,挡住此刀,后变成余化模样,到其师余元之处骗来三颗解药,帮几人解毒。余化再来挑战,被雷震子和杨戬联合击破,杨戬一刀取了其性命。
截教吕岳在西岐军中散播瘟病,士兵大片死亡,城中无一人可以守城,众人皆害怕敌方趁城外无人镇守攻进城里来,于是杨戬便使用法术,将土和草撒下变为士兵的模样起到恐吓敌方的作用。但此招不能攻破敌方,杨戬的师伯黄龙真人告诉杨戬,如果想要解除瘟病,就要去找火云洞三圣,杨戬便动身前往火云洞。在途中,杨戬遇到了一个想要吃掉他的妖怪,杨戬以五雷诀将其击退,并追杀他直至一个洞穴。借着三昧火眼,杨戬在洞穴中发现了三尖两刃刀,而这件宝物有一只怪物大蛇镇守,杨戬用雷把怪物劈死,得到了三尖两刃刀。到了火云洞,三圣将丹药交给杨戬,神农氏还给了杨戬柴胡种子,告知他这种药材可以治病。后来吕岳又在城中散播水痘,杨戬再次来到火云洞,三圣再次给予了杨戬解药,又给了他生麻。
姜子牙向朝歌进军,在渑池县遇到了守将七杀星张奎,张奎有地行术,还有一匹速度极快的独角乌烟兽,导致西岐连败,折损了包括黄飞虎在内的七员大将。此时担任押粮官的杨戬赶到,对战张奎,在打斗中,杨戬故意卖出破绽被张奎活捉回城,并以激将法激得张奎决定砍下他的头。在到砍下的过程中,杨戬靠九转元功移形换影,使得刀砍到了乌烟兽的脖子上,张奎见宝马丧生,大怒,其夫人高兰英打算以符印镇住杨戬,但依然无用,杨戬再次在斩首时使用九转元功,使刀砍死了张奎的母亲,后杨戬回到营中向姜子牙报告,西岐出兵杀死了没有宝马护体的张奎夫妇。
当姜子牙率兵来到孟津时,梅山七怪先后下了山。七怪之首白猿化名袁洪任殷商主帅,曾借助千里眼高明和顺风耳高觉的法术屡次识破周营的举动。杨戬询问师父玉鼎真人后,得知猿妖等人的来历,回营后以相应的对策扰乱高明和高觉的耳目,并在交战中杀死了它们。后杨戬从云中子处借来照妖镜带在身上,途中遇见野猪精朱子真,朱子真一口将杨戬吞下,然而杨戬未死,并趁机命朱子真现出原形,将其杀死,自己从猪颈中出来。随后,杨戬还靠九转元功变化术杀死了蜈蚣精吴龙、蛇精常昊等。至此,袁洪见梅山七怪已有六怪被杀,心中大怒,欲与杨戬决战,因袁洪法力颇大,变化莫测,与杨戬难分上下,女娲显圣,赐杨戬山河社稷图悬在树上,才收了袁洪。
纣王大战天下诸侯,杨戬奉命擒拿妲己等三妖,遂与三妖对战。最终殷商被打败,纣王与三妖身死,武王大封各国诸侯及诸位将士,杨戬肉身成圣。
神通广大
杨戬神通广大,他有较强的外在本领,练就了变幻无穷的九转元功,曾利用此法完成了变成花狐貂偷走魔礼红的伞,变成飞蚁救出黄龙真人,变成樵子将闻太师诱骗到绝路等关键事项,助力西岐军战胜敌方。哮天犬的助力也增强了杨戬的作战实力,在对战中利用这条“仙犬”重伤了赵公明、邓婵玉、余元等人。此外,杨戬还有土遁、五雷诀、三昧真火等奇术,这些本领都使得杨戬在《封神演义》中肩负着帮助西岐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重大使命。
沉着理智
杨戬为人沉着理智,心细如发,在临阵应敌之时,他总是注意勘察敌人的可疑之处,揭破对手的根底来历,寻找降伏他们的办法,如通过捆仙绳查出土行孙是惧留孙之徒,通过阴阳镜和番天印两件宝器查出殷洪和殷郊都为背叛阐教之人,这样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性格使杨戬能够在敌方的打击中迅速清醒过来,想出还击之策。
机警敏锐
杨戬能够将变化奇术与机智性格融为一体,以机警敏锐的觉察力对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化作闻太师骗回箭书,抓土成兵骗过攻城的敌军,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起到了一位军师的作用,是一个斗智斗巧的智力型人物。
《封神演义》中的杨戬这一形象的原型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融会贯通了各历史时期的二郎神形象,是二郎神形象的延伸和扩大。杨戬承袭了宋代广为流传的二郎神,即赵昱赵二郎的封号“清源妙道真君”,以及赵二郎乘白马、引白犬、持弹弓的人物形象。同时,杨戬保持了《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杨二郎随意变化形态的神力,并同样使用“三尖两刃刀”,而杨戬所降服的“梅山七怪”,也来自于赵昱传说中的“梅山七圣”,该传说经由《西游记》转化为“梅山兄弟”,最后又演变为《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
二郎神信仰最初由李冰治水的故事衍生而来,李冰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守,因治水之功而受到人们崇敬,后汉时开始神化,及至隋唐五代,随着灵怪迷信的进一步盛行,李冰这一形象便彻底脱离人的特性而成为一名神,也即二郎神,《太平广记》卷291李冰条引就记载了李冰化身为牛与江神战斗的故事。
同时,唐代也出现了二郎神的又一原型“二郎独健”,由于唐朝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得毗沙门天王信仰大盛于世,独健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二个儿子,常常率领将士巡视边防,在天宝年间曾帮助唐明皇脱离危难,因此在当时社会,二郎独健有着重要影响力。《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北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李顺起义举代表佛教的弥勒佛旗,托名于二郎神发动起义,据此可知,二郎神最初是作为佛教神而存在的,人们对于二郎神的推崇或源于唐代对二郎独健的崇拜。
到了宋代,宋人推出李冰次子代替李冰作为二郎神,关于李冰次子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会要》卷1237“郎君神祠”,说明了李冰当时被封为广英惠王,其子为护国显应王。后因协父治水有功,被加封为昭惠显灵真人,同书卷1236也提到李冰庙旁有一丹景山神庙,百姓认为他是李冰次子,给他加了个护国灵应王的称号,直到仁宗嘉佑八年才被政府承认。官方的认可使得对李二郎的推崇在北宋中后期大为流行,《事物纪原》《夷坚丙志》等书中对李二郎的记载加速了其作为二郎神的传播,其中,“二郎”这一称谓继承于二郎独健,而有关其治水事迹的记载又继承于李冰治水。此外,这一时期的《蜀祷杌》《蜀都碎事》开始对二郎神的形貌有了初步描写,并初次提到了“灌口二郎神”的说法,《李公子治水记》则记述了李冰次子与“梅山七圣”的故事,被后世文学作品所沿用。
此外,由于在宋代,道教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佛教,道教为了扩大自己在民间的基础,需要推出自己的神明,因此以早已在民间有良好基础的李冰为原型,塑造出了自己的神明二郎神赵昱。赵昱之说最早见于《龙城录》“赵昱斩蛟”卷,该作将李冰父子斩蛟变为道士赵昱斩蛟,并将“灌口二郎神”的称号移至赵昱身上,赵姓二郎神替代李姓二郎神,成为治水斩蛟故事的原型,影响力超越李姓二郎。《常熟县志》《八闽通志》中记载,朝堂上下都对赵昱供奉有加,这一时期,二郎神被加封为赤城王,显应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中也记载赵昱为二郎神。赵二郎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开始,诸多文学作品对二郎神的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编写,大多以赵昱为原型。
明代又出现了杨二郎的说法,《二郎神考》一书中则指出二郎神的主要祭品是羊,每年杀羊四万头之多,羊与杨同音,《中国的水神》中也提到二郎神姓杨,并将其同历史上的杨姓治水神灵杨磨以及《长沙县志》《河南通志》记载过的杨姓官员治水斩蛟的故事联系起来,证明杨姓二郎神的存在合理性。还有学者指出二郎神的原型是氐人“杨难当”,当时氐人常用的武器有戈、矛、戟等,而常用的戟有三尖两刃形状的,这与后来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十分相似,而杨难当之后所以会变为“杨戬”是因为杨姓是氐人祖先的姓氏,“戬”字是取其以戈得福的意义,从武器的相似性上证明了杨难当与二郎神的联系。
明代中叶以后,《西游记》对“杨姓”进行了继承,并最终定型,而随着《封神演义》一书的出现,二郎神是杨戬又得流传,成为近代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杨二郎杨戬便取代了赵昱的地位,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
在文学领域中,《封神演义》的杨戬形象将诸多二郎神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了整合,运用几十回目对这一人物进行加工创作,使得以二郎神为原型的杨戬成为“武王伐纣”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大量笔墨的描写和民间的流传让“杨戬”这一称呼代替了前代的赵二郎、李二郎等二郎神,使得杨戬活跃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并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当今,有部分记载“二郎斩蛟”“劈山救母”等有关二郎神神话的书籍都以杨戬直接代称二郎神。
在民间信仰中,杨戬主要作为天神和战神被人们所熟知并信仰。由于二郎神为杨戬的原型,所以在历史演变中,民间将《西游记》《封神演义》《沉香太子全传》中的杨二郎形象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加工规范将其综合而成一个完整的二郎形象,出自以上三个作品的“二郎神擒拿孙悟空”“助周灭殷”等故事也成为了民间所普遍认可的二郎故事。在这些作品中,杨戬都是神界秩序的维护与整顿者,属于玉帝信仰系统,拥有天神的职能,故作为天神被民间所信奉。战神也是杨戬的一个重要神格。二郎神的战神神格起源于二郎独健,在传说中,二郎独健能力强大,率领天兵救援安西,击退敌人,从此成为了战神,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调控者,这一勇武的形象在杨戬身上得到了延伸,杨戬在《封神演义》中呈现出了在“武王伐纣”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神形象,这一形象在《封神天榜》等后世戏剧作品中得到定型,故杨戬也作为战神被民间所信奉。此外,二郎神形象也有水神、猎神、驱邪神、行业神等众多神格,但由于二郎神有李二郎、赵二郎等多个原型,杨戬形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二郎神形象,故这些神格不为杨戬所有。
在文化层面上,杨戬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原始的英雄崇拜以及宗教和文学的相互作用。在《封神演义》中,杨戬的本领和外貌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道教特征,而其忠义勇敢、重视情义的形象则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同时,杨戬作为二郎神呈现出了由人到神,再由神到人的形象。他先是被神化为治水英雄,道教驱魔除秽的神仙,代表政权、神权、族权符号,又在社会主流思想的不断演变中被塑造成为一个重情重义、富有人性的神仙,体现出了当代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以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蕴使得杨戬成为一个形容帅气,形象特别的中国神话人物,增强了其在民间的认知度,并给予了人们想象和创作空间,如《新神榜:杨戬》的创作就体现了对杨戬身上所具有的文化的思考。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姜子牙曾评价杨戬:“智勇双全,奇功万古!”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也曾在心中感叹道:“西岐有这些奇人,安得不反!”
吴伟斌、张兵主编《文学人物鉴赏辞典》评价:“作为文学形象,杨戬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类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面对自然的强大,社会的险峻和个人的渺小,在心理的寄托和希望的追求的共同作用下,便很容易产生这种智勇双全,无所不能的完美人物。这是植根于个体的弱小而对人类自我发展所寄寓的信心。”
中国文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评价:“杨戬出场时被称为‘有一道者求见’,而不像金吒、木吒、雷震子、黄天化等被称为‘道童’。可见杨戬年龄稍长。他被赋予沉着理智、机敏深沉的性格特点,更多地显示了青年的成熟,而不像哪吒、黄天化等偏重于少年的意气。变化奇术与机智性格融为一体,使杨戬的形象生气勃勃,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