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22:32
杨明(1919年12月24日~2003年8月26日),男,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37年3月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4月离职休养,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曾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党校校长。
杨明,1919年1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曾用名杨求志、杨学明,1938年在新四军二支队时用现名,皖南事变后曾用名张开南、徐向南。1933年,杨明人百侯中学读书,一年后因家境贫寒而凝学。1936年七八月间,不满17岁的杨明参加失学青年自学会,在党组织领导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传播革命真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3月,杨明投笔从戎,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支部宣传干事。1938年初,受组织委派,杨明趟过故乡的母亲河——梅河,北上奔赴抗战前线。1938年2月,正式加入新四军二支队,成为一名宣传队员。1938年4月二支队与一、三支队会合于安徽皖南岩寺。5月,杨明调新四军军部服务团工作,从此与皖南大地结下不解之缘,在皖南度过了12个春秋,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程。从1938年春至1941年皖南事变中突围,杨明先后担任泾县泾一区民运工作队队长、分工委书记,新四军军部政治协理处、总兵站政治协理处、新四军军部民运部干事,新四军二支队老三团民运股长。杨明当时从事的民运工作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合法的斗争手段,充分利用民运工作这一合法形式,对于广泛发动民众,组织工人、农民和知识青年以及各阶层人士,汇成全面抗战的洪流意义重大。在1938年5月起担任泾县泾一区民运工作队队长、分工委书记期间,杨明领导民运工作队,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民运工作。他们紧紧依靠基层群众,努力团结中间分子,竭诚争取上层进步人士,坚决打击顽固派,使当地群众抗日热情如火山般爆发,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各项抗日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茶。不到10个月内,就先后发展党员200多名,仅在一个孤峰乡就动员群众、党员80多人加入新四军,减租减息斗争更是轰轰烈烈。多年的民运工作亦使得杨明深人民众,与皖南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为日后杨明坚持皖南、扎根皖南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41年1月,国民党一手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杨明和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等一道突围,并一路护送、护理受伤的李步新到达江北的无为县。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一方面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十分重视皖南的战略支点恢复与重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负责重返皖南任务组织实施的新四军第七师:必须恢复和坚持皖南阵地,创建根据地,决不轻易放弃。杨明临危受命,接受原二支队政委黄火星指示,毅然决然地重返皖南。1941年3月初,杨明带领5人渡过长江,返回皖南故地。这是皖南事变后第一批从江北派回皖南的人员。时隔血雨星风的皖南事变仅50余天,在这块浸染烈士鲜血的土地,一场新的更为艰苦的皖南敌后游击战在等待他们。上级组织交给杨明等人三项任务:一、了解皖南敌、伪、顽情况;二、收容突围中失散的新四军指战员;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
此时皖南革命形势和斗争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合法的生存、斗争条件荡然无存;原先遍及皖南的党组织大多被破坏,革命战士、群众横遭捕杀。没有主力部队的有力支持,没有党组织的有力支撑,没有稳定可靠的后勤保障,要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是极为艰难的。坚持皖南,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开辟沿江根根地,而沿江无疑是敌、我、顽必争的焦点。日寇为保交通顺畅,在此重兵布防,顽军为扑灭革命火种而布兵设阻,而我方为沟通大江南北交通,达到皖中、皖南连成一片,也必须建立沿江根据地。沿江之地,三方你争我夺,犬牙交错,斗争形势极为错综复杂。
“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这是对我方当时活动区域之狭小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杨明为皖南地方党的建设、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队伍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初返皖南,杨明辗转周折,在铜陵县顺安镇铁湖嘴,与中共铜陵敌前工委书记王卓等建立了联系。不久,杨明决定跳出空间狭窄的铁湖嘴地区,到顺安和朱村开辟新区。3月,新塘湖战斗后,游击队主力则转移到塘、焦家铺一带扩展新区。
1941年3月初,杨明担任皖南铜陵敌前行动委员会副书记,5月任铜(陵)、青(阳)、南(陵)党政军委员会副书记,8月兼任铜、青、南部队政治处主任。短短5个月,杨明与彭嘉珠、何志远、巫希权、王卓等一起,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充分利用敌、伪、顽矛盾,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不断粉碎敌、顽“扫荡”,根本上扭转了皖南事变后的不利形势。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党组织,稳定和巩固了抗日政权,繁昌和铜陵地区很快连成一片,游击队活动区域不断扩展,一批区、乡政权逐步建立;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3月至8月,铜(陵)、青(阳)、南(陵)地区革命武装力量由几十人发展到2个大队600多人,发展党员千人,收留皖南事变中失散的新四军干部战士100多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敌、伪、顽严密控制的皖南重又得到发展壮大。
此后,为了加强江北力量,铜青南地区游击武装的主力调往江北,剩下的部分武装于1941年11月重编为铜陵游击大队,杨明担任政治委员。12月,杨明任铜陵敌前县委书记兼铜陵游击大队政委。1942年,在新四军七师第五十六团进人皖南,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五十七团,很快打开沿江地区抗战局面的同时,杨明等领导的铜陵大队以及繁昌大队等地方武装也不断发展,兵力各有两三连,武器不断得到充实和改善,独立开展游击战的能力大为提高。皖南地区的抗战呈现出新的局面。党的组织继续发展壮大,据1943年春的统计,皖南地区党员人数约为4500名至5000名,其中铜陵1400余名,繁昌1100余名,南(陵)芜(湖)宣(城)800余名。铜陵、繁昌等地各级党政机关机构不断建立、健全,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增多,铜陵、繁昌共成立了6个区级政权和一批乡级政权,1942年下半年还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铜繁行政办事处。至1942年底,以铜、繁为中心,东起芜湖、西至大通、北靠长江、南抵南陵、青阳一线的皖南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1943年3月,皖南支队成立,同时,皖南特委改为皖南地委,皖南的抗战局面继续向好,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在皖南得以全面展开。1943年3月,铜陵敌前、敌后县委合并,杨明任中共铜、青、南县委副书记兼铜、青、南游击大队政委。铜、青、南游击大队在大部分升级为主力,大队长巫希权、副大队长叶为枯等在范家湾战斗中不幸牺牲的艰难条件下,在杨明等领导下,不仅没有削弱,而且继续得以巩固和加强,并向贵池地区发展。1943年10月―1945年9月,杨明任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兼铜、青、南大队总队政委。在他和其他同志领导下,铜、青、南革命武装紧紧地依靠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同敌、伪、顽展开反“清”和反“扫荡”斗争,不断粉碎敌、伪、顽两面夹击的阴谋,使铜、青、南根据地坚如磐石,迅速壮大。与此同时,沿江各小块根据地也不断发展,到1944年12月,铜、青、南地区,向东和繁昌、芜湖、宣城地区,向西和贵池、东至地区,连成一片,整个皖南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在坚持中最终到来。
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并没有得到期盼既久的和平。国民党蒋介石一面加紧内战准备,一面大唱和谈高调。中国共产党为国内和平民主的实现付出了真诚的努力,同时也保持清醒的革命头脑。针对蒋介石的不断进逼,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方针,中共华中分局命令已过江北的皖南支队派部分兵力回师皖南,坚持皖南斗争。坚持皖南斗争,对于牵制敌兵力,扰乱敌后方,支持全国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必然十分艰苦的皖南斗争,1945年9月北撤时已任新四军皖南支队第三团政委的杨明主动请婆,再返皖南。1945年10月4日夜,杨明率领2个主力连和警卫连一部及干部300余人,渡过长江,回师皖南。
“饿不死的杨明”,这是皖南人民对坚持皖南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杨明的赞誉,也是对当时斗争之艰苦的客观描述。三返皖南时,斗争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没有后方,脱离主力部队,武装力量弱小,敌方全面控制,土匪不停滋扰。虽然没有抗战时期敌、伪、顽多方斗争的复杂,却也无法利用敌、伪、顽之间矛盾而周旋的条件,斗争极为激烈和尖锐。解放战争的4年,杨明领导的皖南沿江斗争由于逼近国民党首府南京,虽然条件最为艰苦,但斗争更具成效,它有效地扰乱了敌人后方,配合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自身武装力量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配合大军渡江,解放皖南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明率部回到皖南后,很快同原来留下的铜(陵)青(阳)南(陵)、南(陵)繁(昌)芜(湖)和青(阳)北3支武工队及地方干部100余人取得联系。10月10日,根据皖江区党委的指示,杨明在铜陵庵门萧村主持召开了沿江中心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成立了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并将所属部队改称为皖南人民自卫军,成立人民自卫军总队部。杨明担任中共沿江中心县委书记兼皖南人民自卫军政委。沿江中心县委制定的斗争方针是坚持隐蔽斗争,加紧积蓄力量,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迅速与胡明部打通联系,背靠山区,面向平原(沿江)发展。同时确定:在集中领导分散坚持原则下,建立铜(陵)青(阳)南(陵)和南(陵)繁(昌)芜(湖)两个县委,配备领导骨干和基干武装;武装力量化整为零,队伍改编为6个区队,每个区队60人左右,以武工队形式分散活动。同时,恢复和整顿地方党组织,积极筹措经费、给养,富有成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1946年元旦,杨明部在太平县山与胡明部会合,皖南游击区从此联成一个整体。同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泾、族、太县委和沿江中心县委组成中共皖南地委,胡明任书记,杨明任中共皖南地委委员兼沿江中心县委书记、沿江总队政委。皖南地委研究决定:胡明率领的部队在黄山以东发展,杨明率领的部队在黄山以西发展。此后,杨明率部转战黄山以西,迅速打开局面,开辟了泾(县)、太(平)、石()和沿江根据地。1946年10月,活动在皖南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以熊兆仁为首的苏浙皖边区游击队骨干,到达皖南宁国与胡明部会合,皖南和苏浙皖边两个根据地连成一体。
1946年11月,中共皖南地委在泾县廉坑召开会议,传达华中分局“七一”指示,研究了苏皖地区的斗争形势和任务,决定将“隐蔽坚持,积蓄力量,相机发展”的方针转变为“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创建主力,积极开展胜利的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方针,正式成立苏皖边区游击司令部,不久,皖南地委确定沿江中心县委改为黄西工委,杨明为书记。为适应创建主力部队的要求,决定刘奎部与杨明为政委的沿江总队合并为黄西总队,杨明任政治委员。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指示,指出全国性的战略反攻在三五个月内即将到来,要求皖南地委大胆放手开展游击战争,开辟第二战场,为此应建立和加强一两个主力游击部队,创建根据地,并向赣东北和天目山推进。皖南地委迅速传达贯彻华东局指示,作出具体部署。皖南各游击队分头下山,主动出击,摧毁国民党县以下政权,消灭县、区、乡反动武装,使得国民党反动武装在所谓的“清”中疲于奔命,安徽省保安第四团则成了“跑死团”,而游击队在反“清”的胜利中发展壮大。至1947年10月,皖南游击队由原来的800余人发展到3000余人。
1947年12月,皖南地委根据华东局关于皖南游击队主力向南发展的指示精神,决定除留精干力量在内线坚持外,调集主力向外线三个方向进军:倪南山率主力一部,由皖浙赣边前进;杨明率黄西总队主力,向皖赣边前进;唐辉率所属主力,向皖浙边前进。游击队进军的这些地区,是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游击队打了不少胜仗,发展迅速。1948年11月,皖南地委根据皖浙赣边、皖赣边、黄西三个地区已联成一片的形势,决定成立皖浙赣大工委,熊兆仁任书记;成立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倪南山任支队长,杨明任政治委员和浙赣线前委书记,率部继续向浙赣线挺进。在此后两三个月中,皖浙赣支队在江西省婺源、德兴、玉山和浙江省开化等8个县的地区内频繁活动,打得国民党反动武装首尾难顾,摧毁国民党区、乡政权40多个,活捉德兴县长范振亚以下100多人,缴枪60多支,对浙赣线敌人的统治震动很大,同时减轻了皖南游击区的压力,推动了皖浙赣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与此同时,为准备配合大军渡江,皖南地委于1948年9月决定成立沿江工委和沿江支队。1949年1月,皖南地委得知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将渡江南进的消息后,立即就迎接大军渡江作出部署。沿江地区游击队积极开展活动,侦察敌情,袭扰敌人,消灭土杂武装,策动小股敌人起义,扰乱敌江防的侧后。3月下旬,倪南山、杨明领导的皖浙赣支队回师皖南。4月6日夜,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七军先遣渡江大队渡过长江后,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行动。皖浙赣支队以一部向贵池沿江地区前进,准备堵击南逃之敌;杨明则与倪南山一起率支队机关和主力于4月20日直指屯溪。他们一方面积极做好接管城市的准备,另一方面向驻屯溪一带的蒋军大小官员发出劝降信,并派人进屯溪策反。4月20日夜,解放军大部队胜利渡江后,沿江支队立即与主力相配合,截击逃敌,解放城镇;皖浙赣支队一部配合歼击逃敌,解放祁门县城,与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胜利会师;在皖浙赣支队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屯溪敌守备司令方师岳率两个团2000余人于4月30日起义投诚,屯溪和平解放。驻绩溪的敌保安第五旅经策动于4月30日宣布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独立旅。5月1日,皖南游击队与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一军、第十二军在屯溪胜利会师。5月初,皖南全境解放,皖南游击队已发展至上万人。皖南全境解放后,1949年5月,杨明任中共池州地委书记兼池州地委党校校长、军政委员会书记,1950年4月兼任池州军分区政委。1952年1月,调任中共芜湖市委书记。同年5月,杨明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52年10月,杨明当选为中共安徽省委委员。1956年7月,在中共安徽省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上,杨明被选为中共安徽省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5月,任中共芜湖地委第一书记、军分区政委。1958年7月,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同年至1961年,兼任中共安徽省委中级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59年8月,杨明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1967年至1972年8月,杨明受“四人帮”迫害被关押。1973年11月至1977年6月任安徽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党委第一书记。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79年12月,当选为安徽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2月至1984年10月,经中共中央同意,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校长。1986年4月,经中央批准离休。他离休后,笔耕不疑,撰写回忆录,出版了《皖南星火》一书,并拍成电视剧,教育后代。2002年1月,经中央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2003年8月26日5时5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党校校长杨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84岁。
2003年8月31日下午3时30分,杨明同志的遗体在合肥市殡仪馆火化。
杨明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晚年离休后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还是在受极左路线迫害、身处逆境的时期,都毫不动摇地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真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杨明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他长期担任地方党政和省委组织部门、干部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为安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我省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明同志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平易朴实作风。一生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党性强,作风正,是非分明,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关心干部,心系群众,即使是在离职休养后,仍然十分关心我省经济和社会建设,特别是关心我省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大家学习和怀念。(《安徽日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