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腐烂病

更新时间:2024-09-01 16:49

杨树腐烂病是由污黑腐皮壳菌引起的、发生在杨树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部位为树干及枝条。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杨树腐烂病的病原主要是一种真菌,即污黑腐皮壳菌(学名:Valsa sordida Nit.),是一种无性型全黄壳囊孢菌(学名:Cytosporachrysosperma (Pers.) Fr.)。该菌有子囊壳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呈长颈、烧瓶状,直径为350~680纳米;子囊根棒状,中部脐膨大,孢子腊肠形,双行排列,分生孢子器埋生子座中,多室或单室,子座埋于寄主囊皮下。

生理特征

孢子器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所需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体生长最适的pH值为4;在受感染树皮组织中,菌丝体可连年生存,在5~35℃温度范围内仍可生长,但以26℃繁殖最快。

为害症状

杨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杨树树干及枝条上,只危害幼树和生长衰弱的林木,主要表现为干腐及枯梢2种类型。其中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略微肿胀,病部皮层组织呈丝状腐烂变软,并有酒糟发酵气味,用手压有水渗出;后失水,树皮干缩下陷,呈龟裂状,病斑边缘明显;后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菌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的颜色时常呈现黄色或橙色;潮湿后,自针头状小突起中挤出桔红色胶质卷丝状物,此为病菌分生孢子角;感病组织皮层变成暗褐色,糟烂,纤维细胞分离,并易与木质部分开;腐烂部位有时可深达木质部,当病斑扩展,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枝条1周后枝条便死亡,后期在病枝上形成许多散生的分生孢子器,并在死亡枝条上形成许多子囊壳。

侵染循环

杨树腐烂病的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斑内越冬,并于第二年春通过冻伤、日灼伤、虫伤及修剪伤口侵入杨树主干和枝条,病斑开始出现;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靠风雨和昆虫传播,降雨多或相对温度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产生和传播。

流行规律

3月中下旬,杨树腐烂病的病菌开始活动并进行侵染;5~6月为发病的高峰期,迅速扩展蔓延;7~8月的盛夏期,由于气温高,病菌停止为害,发病缓慢;9~10月,气温降到10~15℃,病菌又迅速扩展蔓延,形成第二次发病高峰,但轻于春季。

杨树腐烂病发生状况与树种抗病性有关。加杨、小叶杨、白杨派树种较抗腐烂病;而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均为易感病的品种;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青杨派与黑杨派杂交种绝大多数树种易感腐烂病。

防治方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