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7 14:55
杨桂宫,物理学教育家。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为云南大学物理系和地球物理系的组织、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在自力更生制作教学仪器方面,成绩卓著。在兼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昆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期间,承担了该所的筹建工作,为中国的红外技术、光学仪器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914年11月 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
1937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1937年10月~1938年6月 在天津耀华中学任教。
1938年8月~1939年10月 在云南大学附中任教。
1939年10月~1941年1月 在贵州安顺军医学校任教。
1941年8月~1989年 在云南大学物理系任教。1956年任云南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1958年10月 兼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物理所副所长。
1965年 任云南大学副校长。
1957年~1987年 任云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1980年11月11日 任云南大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兼副主任。
杨桂宫,1914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因家中弟兄多,负担重,杨桂宫寄住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的资助下,他先后在抚宁县杨各庄学堂、大和寨临抚公立高级小学就读,成绩优异。1932 年考取河北省工学院大学预科班。由于对物理的偏爱,次年,杨桂宫改考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靠勤工俭学读完大学。
1935年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杨桂宫怀着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南京国民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造成严重混乱,杨桂宫虽得以脱险,但至今手上还留下一条当时受伤的疤痕。
1937年杨桂宫学业成就,他的老师张佩瑚留他在北平大学当助手。芦沟桥事变后,杨桂宫到天津耀华中学任教。因战争不息,于1938年几经辗转到云南,在云大附中任教。执教期间,其正义感和严谨的教学深受当时云大校长熊庆来和云大附中校长杨春州的器重。
1938年9月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云大附中疏散到路南,杨桂宫也跟随前往,1939年,从德国回国的俞钧权邀请杨桂宫到贵州省安顺军医学校任教。1941年转到贵阳医学院任教,同时在湘雅医学院兼课。同年由朱德祥教授推荐,熊庆来校长聘杨桂宫为云南大学理化系助教。从此,他开始走上了在综合大学物理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奋斗历程。
1944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取消云南大学物理系,只办化学系。这一决定在教师中引起强烈不满。杨桂宫出于对物理科学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联合其他教师据理力争,后在熊庆来的支持下,于1945年正式成立了云南大学物理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桂宫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物理系主任,由于工作卓有成效,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决定成立物理研究所,杨桂宫兼任物理所的第一任业务副所长,为该所的筹建工作倾注了满腔心血。
1965年,杨桂宫任云南大学副校长。他担负着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社会工作也很繁忙,但仍坚持教学实践。白天上班上课,晚上自编讲义,每晚都要工作到深夜。
1983年杨桂宫退出领导岗位,但仍坚持带研究生和进行科研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队伍建设,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献计献策。
杨桂宫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是省内的知名教授、物理学家。1980年选为中共云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当选为云南省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荣誉委员。1985年、1988年两次被聘为云南省科学与技术管理研究会顾问。
1955年根据高教部要求,云大物理系设立金属物理专门组。当时,物理系在教材、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诸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杨桂宫亲自兼任金属物理研究室主任,拟定金属物理实验室建设规划,备课编写教材,讲授该专业主要基础课程。他和教师、学生一起设计制作教学模型,如晶体结构模型、三元系相图模型等,使金属物理实验室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初具规模。杨桂宫还为金属物理教研室确定研究方向与任务,开展了科学研究。
1958年国家要求理科院校开设核物理专业,杨桂宫亲自兼任原子核物理教研室主任工作。此外,杨桂宫还亲自组建了云南大学物理研究室、X光金属物理、电子物理、无线电物理、核物理、理论物理、光学等专门组,为物理系的大学、器材、教材三项基本建设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杨桂宫在石英压电效应、固体物理、高能物理及核物理方面都进行过研究。当时,关于原子核物理、X光物理方面没有现成的教材,杨桂宫查阅了大量的中外书籍、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充实和整理编写讲义。讲义内容精繁得当,深入浅出,结合我国国情,教学效果很好。至今当年的学生都交口称赞讲义编得有水平。杨桂宫的许多学生曾建议他把这些讲义编辑整理出书,但由于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行政事务和教学中,出书之事未能实现。在他的众多研究成果中,仅有一篇“在电场作用下,压电晶体的腐蚀图形”发表在《云南大学》第二期学报上。
1958年上半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在全国发展科技,国家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成立后,1958年10月决定成立物理研究所(后改称机械电子工业部211研究所),杨桂宫兼任副所长,主持筹建工作。筹建工作头绪纷繁,他不仅管行政事务,对科研工作方案也丝毫不马虎。该所初建时,研究人员匮乏,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他决定选送一批人到北京、哈尔滨等地进修学习,对不能去的年轻研究者,他亲自给他们补课。该所到1960年已初具规模,当时研究方向以半导体和光电器件等方面为主,发展成为在红外技术、微光夜视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颇具特色的尖端科研项目的专业研究所。
1959年昆明物理所与海口298厂联合建立红外变像管生产线,当时有前苏联专家参加。中苏关系紧张,前苏联专家撤走后,只留下部分图纸,杨桂宫和技术人员一起刻苦摸索,日夜奋战,不到一年时间,就使红外变像管生产线投入生产。当时物理所和298厂参加该项研究的技术人员,大都成为光电器件方面的业务骨干。
1976年,云南大学受国家地震局委托,筹建地球物理系,杨桂宫又承担了筹建工作。他为经费、基建、人员配备、仪器设施等工作四处奔走,认真考虑课程设置。地球物理系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这里面渗透着杨桂宫辛勤劳动的汗水。
60年代,中科院原子能所在云南东川落雪筹建宇宙线观测站,杨桂宫多次陪外国专家前往考察,对建站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80年代末,云大物理系与香港大学合作,在云南澄江梁王山建立宇宙线观测站,云大物理系参与中科院高能所和日本合作在西藏羊八井建立宇宙线观测站,杨桂宫均以极大的热忱对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给以关注,不顾年迈体弱亲临考察,献计献策。
杨桂宫在50多年的教学生活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各种适应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科研训练、人才培训上耗尽心血。云南大学物理系成立后,先后设置了光学、力学、金属、电子、无线电、半导体、固体物理、电介质、声学、原子核物理、原子核理论等专业或专门组。杨桂宫先后讲授过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多门物理系及地球物理系基础课与基础理论课,讲授过金属物理、原子核结构理论等专业课程。他所编写的《高等数学》、《原子核物理》教材,1966年曾被选为高校交流教材并准备出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而搁置下来。
他特别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遇青年教师来拜访求教,他都热情接待,认真解答他们的疑难,鼓励他们多作科学研究,多写读书心得,并将他们写的一些论文推荐给学校学术刊物发表。他还经常帮助年轻教师逐字逐句修改讲义,整理教案,并把自己珍藏多年、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提供给他们参考。而他本人则常年忙于行政事务及教学工作,著书立说的时间很少,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讲稿、讲义一直没有时间整理。
出版社曾多次约稿,但由于诸多的行政事务,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愿望,这是杨桂宫的一件憾事。他心里只有奉献,以教育事业为重,敢当重任,顾全大局,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服从整体利益的需要,杨桂宫的学生加同事俞文海(现安徽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炽(原昆明物理所所长)、熊烨(云大物理系教授)等在回忆往事,谈及杨桂宫时,对他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钦佩他对科学事业执着的追求,崇拜他忘我刻苦工作的精神。
杨桂宫不仅教书,更重视育人。他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大革命”,他身处逆境,面对重重困难,仍悉心思考学术方面的问题,鼓励受迫害的同志要向前看,要挺住,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丢掉文化专业知识。
由于杨桂宫在工作中注意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关心他们的成长,放手让大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所以,他培养出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学、科研人才,活跃在全国各条科研和教学战线上,起到骨干作用。
杨桂宫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待人和蔼可亲,谈吐风趣诙谐,大家都乐意把心里话向他倾诉,并亲切地称他为“系老板”。他以身作则,关心同志,在他的领导下,物理系有很强的凝聚力,发展很快。
1949年6月,联合国给云大一个名额,到英国学习计算机。熊庆来欲选派杨桂宫去。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要成立,百废待兴。为了国内工作需要,他毅然放弃了这次难得的出国深造机会。后来,他有过几次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却都把这些机会让给了中青年教师。
1956年,中科院原子能所委托云大派人到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学习,当时物理系前后派出一批青年教师前往前苏联工作和学习,他们的教学工作由杨桂宫主动顶上,从不计个人报酬。
杨桂宫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在名利面前毫不动心,自己生活简朴,克己奉公。他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一面是艰苦创业硕果累累,一面是甘守寂寞两袖清风。他说:“我对几十年清苦的教书生涯不后悔,每当我回顾往事时,就感到宽慰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