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树皮

更新时间:2023-12-24 13:37

杨梅树皮,中药名。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Lour.)S.et Zucc.的树皮、根皮或根。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脘腹疼痛,胁痛,牙痛,疝气,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痔血,崩漏,外伤出血,疮痈肿痛,痄腮,牙疳,汤火烫伤,臁疮,湿疹,疥癣,感冒,泄泻,痢疾。

入药部位

树皮、根皮或根。

性味

味苦、辛、微涩,性温。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行气活血,止痛,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

脘腹疼痛,胁痛,牙痛,疝气,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痔血,崩漏,外伤出血,疮痈肿痛,痄腮,牙疳,汤火烫伤,臁疮,湿疹,疥癣,感冒,泄泻,痢疾。

相关配伍

1、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杨梅树皮(去粗皮)、青木香各等量,共研细粉,制成蜜丸,每丸重9g。每服2丸,每日2次,温水送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刀伤疮血不止:杨梅树皮,嚼细,安刀疮上。(《普济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漱口;或研末调敷;或吹鼻。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多在栽培整修时趁鲜剥取茎皮、根皮或挖取全根,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以上,胸径达60余厘米;树皮灰色,老时纵向浅裂;树冠圆球形。小枝及芽无毛,皮孔通常少而不显著,幼嫩时仅被圆形而盾状着生的腺体。叶革质,无毛,生存至2年脱落,常密集于小枝上端部分;多生于萌发条上者为长椭圆状或楔状披针形,长达16厘米以上,顶端渐尖或急尖,边缘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锐锯齿,中部以下常为全缘,基部楔形;生于孕性枝上者为楔状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4厘米,宽1-4厘米,顶端圆钝或具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数锐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无毛,仅被有稀疏的金黄色腺体,干燥后中脉及侧脉在上下两面均显著,在下面更为隆起;叶柄长2-10毫米。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状,长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单穗状,稀在基部有不显著的极短分枝现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圆形,全缘,背面无毛,仅被有腺体,长约1毫米,每苞片腋内生1雄花。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药椭圆形,暗红色,无毛。雌花序常单生于叶腋,较雄花序短而细瘦,长5-15毫米,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覆瓦状排列,每苞片腋内生1雌花。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子房卵形,极小,无毛,顶端极短的花柱及2鲜红色的细长的柱头,其内侧为具乳头状凸起的柱头面。每一雌花序仅上端1(稀2)雌花能发育成果实。核果球状,外表面具乳头状凸起,径1-1.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成熟时深红色或紫红色;核常为阔椭圆形或圆卵形,略成压扁状,长1-1.5厘米,宽1-1.2厘米,内果皮极硬,木质。4月开花,6-7月果实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止血作用。

现代应用

止泻冲剂:抗菌消炎,收敛止泻。适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食积腹泻及急、慢性肠炎所致腹泻。

相关论述

1、《日华子》:“煎汤洗恶疮疥癞。”

2、《纲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

3、《随息居饮食谱》:“研末烧酒调敷,治远近挛缩。”

附注

据实验观察,杨梅皮苷和杨梅素,对肾脏有作用,能强心利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