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

更新时间:2024-10-30 20:27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江苏苏州人,中国评剧女演员、全国第六届至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共党员、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评剧新派创始人。

早年经历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1927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年幼时,新凤霞被人贩子从苏州拐卖到天津。6岁那年,新凤霞见堂姐唱京剧能挣大钱养家,她坚持也要走这条路。她不仅吃得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甚至比别人起得更早,练得更多。13岁时,新凤霞听闻学评剧仅一年就可登台,她毫不犹豫地掉头转向了评剧。尽管师父并不正经教戏,只让她扮演些丫鬟、宫娥的角色,她也一丝不苟地对待,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前辈及同行学习。

从艺经历

初出茅庐

1941年,14岁的新凤霞出演评剧《唐伯虎点秋香》,在戏中扮演主角秋香。这是她第一次出演主角,起初她只是扮演一个小角色,当表演快开始时,饰演主角秋香的演员因故无法到达现场,戏院经理为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同时在班社同仁鼓动之下,新凤霞挺身而出,决定出演主角秋香,新凤霞的表现受到了在场观众的好评。之后新凤霞又接连主演了《花田八错》《苏小妹》等曲目。1944年,新凤霞带领戏班来到青岛天成戏院演出,在当地一炮而红。1945年,新凤霞再次来到青岛,恰逢日本投降,社会混乱,戏园被砸,新凤霞被困在了青岛,卖掉了一批行头才离开了青岛。这段遭遇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闯江湖》。

名声大噪

1948年底,新凤霞来到北京天桥,跟京城名角们来个硬碰硬的打擂台。消息一出,轰动京城,各路高手纷纷来看戏。凭借《和睦家庭》《锁麟囊》《樊梨花》等经典剧目、惊艳的扮相和稳健的表演,新凤霞一下子就打动了观众的心,红遍京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凤霞在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社。同年,排演评剧《刘巧儿》。戏曲上演之后,受到很大关注。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剧中刘巧儿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引发众多青年人的共鸣,戏中“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等桥段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初,新凤霞创作并演唱了新编现代戏《艺海深仇》。同年,在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成立,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2年,新凤霞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

事业巅峰

1954年初,新凤霞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选中并收为徒弟,这是梅兰芳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次年,新凤霞与赵丽蓉共同主演评剧代表剧目《杨三姐告状》,为了排好这出戏,新凤霞曾专程去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寻访过杨三姐杨国华。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1956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为配合其宣传,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评剧《刘巧儿》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新凤霞在电影中饰演主角刘巧儿,并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新凤霞和评剧艺术。同年,新凤霞参加了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大媒体联合主办的《春节大联欢》,这是新中国最早的春节联欢会,新凤霞在此次晚会中表演评剧《刘巧儿》。

1957年6月14日、19日,《人民日报》先后刊发了新凤霞的两篇叙事散文《过年》和《姑妈》。1959年,新凤霞与筱白玉霜、马泰合作演出评剧《金沙江畔》,这部作品是中国评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推出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剧情曲折生动,场面庞大,被誉为评剧现代戏里程碑式作品,并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1961年,新凤霞在博采众多剧种表演、各种唱法之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改编传统评剧《花为媒》。在这部作品中,新凤霞既继承传统,保持精华,又博采姐妹艺术之长,荟萃各流派名家之精髓,锐意创新,锻造精品,使《花为媒》成为评剧经典和“新派”艺术的高峰。

1963年,新凤霞合作演员李忆兰出演戏曲电影版《花为媒》。之后评剧新派艺术再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许多评剧女演员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

告别舞台

1957年,新凤霞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新凤霞遭受迫害,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利,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新凤霞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评剧舞台。

告别评剧舞台的新凤霞先后创作了《新凤霞回忆录》《新凤霞说戏》《我和皇帝溥仪》《以苦为乐》等400多万字20余部著作。其中《新凤霞回忆文丛》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奖”一等奖。

1980年,新凤霞丈夫、戏剧家吴祖光根据新凤霞早年在天津、青岛闯江湖卖艺求生的人生际遇以及所见所闻创作而成的话剧《闯江湖》上演,新凤霞担任艺术指导。同年,《新凤霞回忆录》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78篇文章,包括新凤霞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拜师学艺的经过,也有她从事舞台艺术的经验总结和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追怀。

晚年生活

1982年,新凤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3年,新凤霞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评剧《刘巧儿》,。

1984年,新凤霞出演电影版《闯江湖》,并演唱《凤还巢》。1989年,新凤霞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8年4月,新凤霞随丈夫吴祖光往常州参加刘海粟画廊仪式时突发脑溢血,经过抢救无效,于4月12日在江苏常州病逝,享年71岁。

遗作出版

2017年,《美在天真:新凤霞自述》正式出版,新凤霞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艺甘苦,也表达了对评剧等艺术门类的独到见解,回忆与丈夫吴祖光及老舍、齐白石等师长、友人的交谊往事。此书曾入选“2017年中国好书”图书书目。

个人生活

1950年,新凤霞和戏剧家吴祖光在北京文化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相遇。次年9月,二人在北京正式举行婚礼,结为夫妻。1957年,丈夫吴祖光成了反革命右派分子,1958年,吴祖光被遣送至北大荒劳改,新凤霞拒绝与丈夫吴祖光离婚,二人自始至终相濡以沫、情比金坚。

新凤霞吴祖光夫妻俩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大儿子吴欢是画家;女儿吴霜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代表作品

评剧作品

参考资料

书籍著作

参演电影

艺术成就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新凤霞一生追求文化,从不向厄运低头。以非凡成就从一个民间艺人成功升华到艺术大师的高度。堪称中国妇女的优秀典范。(中国网 评)

新凤霞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不平坦的一生,更是永不放弃的一生。小时候她不畏艰辛,努力学戏,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评剧皇后。动荡岁月,她百折不挠,虽然受尽艰难却苦尽甘来,成为了作家和画家。晚年的她,面对告别舞台的痛苦,没有消沉,而以坚强的毅力谱写出精彩的戏剧、著作和绘画人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艺术家》杂志评)

“新凤霞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她是祖光的夫人,得到老舍先生的鼓励,得到许多好朋友的支持,这些当然都是条件。但是有了这些好条件准能写出好东西来,怕也未必。主要还在她生活经历丰富……但从另外一方面想,跟她同辈的演员,经历大多跟她相仿,也有写回忆录的,象她这样畅达而深刻的似乎不多。这又为什么呢?”“写东西当然得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可是把经历写下来,要写得像个样儿,还得有一套本领。新凤霞就有这套本领,她能揣摩各种人物随时随地的内心世界,真够得上说体贴入微了。”“是否可以这样说,新凤霞在舞台上取得成功,就因为她从小养成了观察和揣摩的习惯。观察和揣摩本来是生活的需要,做事的需要,同时也是写东西的先决条件,而在她已经成了习惯,难怪她能写得这样好,让人读了就像看她演戏一样受她的吸引。”(叶圣陶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