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畋

更新时间:2024-10-18 10:36

杨畋(1007年—1062年),字武叔,号乐道,先蓟州(今北京市)人,后徙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杨重勋的曾孙。北宋官员。

人物生平

杨畋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他的生母是慕容氏抑或李氏,史无载。《宋史·杨畋传》记杨畋以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州(即太原)录事参军。

约宝元二年(1039年),再迁大理寺丞、知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他自殿中丞知岳州擢提点荆湖南路刑狱,驻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宋廷准备攻讨劫掠州县的湖南猺人黄捉鬼、邓和尚与唐和尚等部众,于是命杨畋督师讨伐。

杨畋初次出师便不利,他到湖南后,招募兵勇,深入猺人所居的山区讨击。但南方人久不习军事,杨畋所招的兵勇多半畏慑而不能战。杨畋率军转战两个月,到是年十二月,杨畋军抵孤浆峒,宋军前锋竟阵前退却,导致全军溃败。杨畋跌倒在山岩下,幸赖有浅草卸去下坠力而得以不死。宋廷见师出无功,是月十六,下诏湖南转运使郭辅之,倘不能剿平猺乱,就改用招抚之策。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宋廷改派殿中侍御史王丝代替张庚,担任荆南路体量安抚、提举捉贼之事,统领杨畋等讨伐猺人。

对于湖南猺乱,该剿抑抚,宋廷一时没有定见。而由谁人统领平乱事宜,宋廷也是举棋不定。杨畋在这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体制下,自行招募兵勇,重整师旅,志切立功补过。其中他招到最得力的部属是陶粥。杨畋再度率兵深入敌巢,杀敌七八十人,并夺得猺人粮储。不过,他的剿敌努力,仍受到不少朝臣非议。是年四月,战事仍在进行,而派往湖南平定蛮乱的军士,因炎夏发生瘴热,罹疾的人众多。宋仁宗大为忧虑,马上下令医宫院遣医学一员,驰驿前往诊视。另外,仁宗也下令抚恤在平乱中被错杀的平民。不过,仁宗并没有采纳欧阳修及余靖的建议,撤换杨畋、改用招抚之策。是年五月,杨畋再上捷报,其中像杨畋投笔从戎的原桂阳监(今湖南彬州市桂阳县)进士廖革,以一人独杀蛮兵31人的战功,授右班殿直、捉杀蛮贼之职。

为了讨平猺乱,杨畋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他将接近猺峒的民户,包括没有依附猺人的民户,尽数驱逐至两广,使敌人失掉巢穴。据余靖所言,杨畋在平乱中,“锐于杀伐”。余靖认为要招抚蛮人,一定要撤掉“蛮人必不相信”的杨畋,虽然杨畋“曾经边任,身耐劳苦”,但他认为“不可恐畋之怨而不忧贼之疑而不降也”。他主张与杨畋近边差遣,另委他人招降蛮人。

宋廷没有采纳余靖的建议,继续由杨畋统军平乱。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应募入伍的进士区有邻等14人,以从杨畋破荡挑油平、能家等处巢穴有功,获授官职。是年十二月,杨畋军深入猺峒,在石石亥洞击破蛮兵。

庆历五年(1045年)初,陆续平定六峒。是年正月,庆历改革的主将范仲淹富弼在反对势力下离开宋廷,而获范支持的杨畋,所参与逾一载的平蛮战事也告终。二月,宋廷赏平蛮之功,杨畋自殿中丞迁太常博士,赐五品服。三月,知潭州刘沆兼湖南路安抚使,统领善后工作。九月,宋廷依从刘沆的建议,将从杨畋等八路人讨蛮猺,荡平挑油平、能家等处巢穴捕斩首级有功的广勇军副都头夏吉以下48人、诸军十将至长行共880人,均递迁一资,并加支赐,以提高平乱的宋军士气。不过,宋廷的主流意见仍以抚为主,十月戊午(初六),下诏湖南地方守臣,指示如闻湖南之猺人余党打算投降,令本路停止出兵攻讨,并且告谕猺人逃匿者可复归旧处,地方州县宜存抚之。

宋廷一意招抚蛮人余党,但以唐和尚为首的蛮猺却不受招安,在桂阳监再度入寇。杨畋部将、新升礼宾副使之胡元、右侍禁郭正、赵鼎、三班差使殿侍王孝先等,与唐和尚军战于桂阳监蓝山县(今湖南蓝山县东北古城村)华阴峒口,胡元等兵败战死。宋廷在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胡元等战死,为杨畋“措置乖方”,于是将他降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而以右谏议大夫刘夔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负责剿灭唐和尚。刘夔担忧唐和尚战胜胡元后,会更加聚众生事,并转成边患。他请得宋廷赐给他空头宣命十道,用来招安各处溪峒首领。

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十五日,宋廷以桂阳监之猺乱未止,权置都巡检使一员,统领平乱兵马。然后在是月二十九日,又厚恤在蓝山县阵亡的胡元等人。二月十二日,又从荆湖南路转运使周沆的建议,增给官军公使钱一千贯以犒设将校。是月二十八日,宋廷徙骁将、华州(今陕西华县)都监、洛苑使将偕为荆湖南路铃辖,对付悍勇之桂阳监猺蛮。仁宗又体恤平蛮将士因炎夏瘴雾所生之苦疾,是年四月初三,又再令医官院拟定医方,遣派使臣颁给之。是月二十二日,为便于平乱,以湖南都监、供备库副使宋守信兼知桂阳监,至平定猺乱才罢。五月乙酉(初六),知潭州刘夔在招降不成后,进兵讨伐猺首唐和尚,败之于银江源,并击破其巢穴,但仍让唐和尚遁去。宋廷以蛮猺未平,在九月乙巳(二十八),又再任户部判官、祠部郎中崔峄为荆湖南路体量安抚,命他前往湖南与众守臣商议讨除招安之策。当杨畋仍在太平州时,他的好友蔡襄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市)撰《梦游洛中十首》,并将之寄赠,诗序云:“九月朔,予病在告,昼梦游洛中,见嵩阳居士留诗屋壁,及寤,犹记两句,因成一篇。思念中,来续为十首,寄呈太平杨叔武。

为了平乱,宋廷用尽了所有办法。十月十六日,当湖南转运使周沆上奏,称指使卒景贤招降得道州蛮党56户259人,宋廷立刻诏给其首领以次补官职。十月十七日,宋廷又赐湖南讨蛮猺军士特支钱,以鼓励士气。同月二十五日,知桂阳监宋守信便力主征剿,他指唐和尚聚众才千余人,但竟能为盗五、六年,不能讨平他,因为朝廷不许宋军穷追猛讨。他举荐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监酒黄士元,说他熟悉溪峒事,若派得敢战之士2000人、引路士兵200人并优给他们金帛,必定可以使之讨平蛮兵。他又请本路钤辖兀赟率兵合击,当可令蛮兵势穷投降。宋廷采纳他的攻伐之策,并在二十六日,令知广州(今广东广州市)魏瓘与本路转运使专责提举捕讨蛮猺,以防唐和尚窜入广南,倘朝廷之复议不及,许他们便宜行事。同日御史中丞张方平上言论事,他谈到湖南蛮猺之乱未平时,指出知潭州刘夔,虽是清素之士,却非应剧务之才。他言下之意,湖南平乱需要易帅,不过,他并不欣赏杨畋,在奏中批评“比来委任刘沆、杨畋等以便宜从事,兵连祸结,屡致沮伤,损国威灵,陷民涂炭,湖、湘以外,赋役烦兴,因循五年,贼势益大,抄掠残暴,不可胜计”。他且庆幸“若刘沆之轻疏,杨畋之迂率,近已除代而罢之”。

十一月初七,广东转运司上奏,因宋守信发兵大讨蛮猺,他们就遁入彬州(今湖南彬州市)黄莽山,由赵峒转入英州(今广东清远市英德市)、韶州界,依山自保,又时出抄掠。

新任湖南安抚使的崔峄在庆历七年正月初七,向宋廷提出易帅的请求。他一方面严劾荆湖南路兵马都监、西上门使刘贻孙在猺乱未平之际,却动辄托疾求医,另一方面力荐杨畋复任平蛮之责。他称杨畋“战孤浆峒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宋廷准奏,一方面重贬刘贻孙为安远(即安州,今湖北孝感市安陆市)行军司马,岳州安置。另一方面将杨畋换武资为东染院使、任荆湖南路驻泊兵马钤辖,统军平乱。

这年五月初八,广南东西路转运使傅惟几与高易简上奏宋廷,称唐和尚使其子来降,请宋廷贷给他们粮米,让他们依旧居于其所保有的峒中。傅、高二人请宋廷下令,令杨畋马前往连州及韶州山下,向唐和尚等晓谕旨意。猺人需要向宋廷缴械,并以亲属为质子,而请求宋廷补授他们官职。己丑(初十),宋廷依从傅、高二人的建议,召安唐和尚以下四猺首,授以官职及任为峒主。杨畋独持异议,他认为“贼剽攻湖广七年,所杀不可胜计,今使饱资粮,据峒穴,其势必不久后乱”。他主张将蛮人招出峒外,授田为民,才是长久之计,而不是授他们官职与赀粮,以纳质子使还峒。但他的计议没有被傅、高二人接纳。

庆历八年(1048年)春,唐和尚等果然一如杨畋所料,复出阳山为乱。幸好杨畋早有准备,马上率众出岭外,从夏天到秋天,连战15场,终于击溃猺患。

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初二,杨畋上奏宋廷,自言在岭外剿捉蛮贼,感染瘴雾之疾,请求恢复文资。是月十九日,宋廷体恤他五载征战劳苦,于是同意他的请求,复任他为屯田员外郎加直史馆知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宋廷的制文对他称誉备至,还特别突出他出自将家,文武兼资的本事。制文还总结了杨畋平蛮的功绩:

以尔东染院事、湖南钤辖杨畋,出自将家,有文武器干。平由辞科,历任郡县,至提按之职。向以群蛮绎骚,湖岭未靖,故特命以使名,往专讨辑。逮兹二岁,溪洞帖然。而勤劳积时,重疮生疾。

就在杨畋养病随州的时候,是年九月乙巳(初十),广南西路转运使巳向宋廷奏报广源州蛮入寇邕州(今广西南宁市),首领是侬智高。一场比湖南猺乱更大规模的动乱即将爆发。宋廷为应付广源州蛮乱,徙原礼宾使知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陈珙为洛苑使、广南西路钤辖兼知邕州,而调内藏库使、广南东路都监陈曙为广南西路钤辖兼知桂州。另任内臣入内供奉官高怀政往邕州,与广南西路转运使督捕蛮贼。为了增强防卫力量,在皇祐二年(1050)二月丙戌(二十三),宋廷应允广南西路钤辖司之请,在邕州罗徊峒置一寨,以扼来犯之广源蛮。

杨畋大概在皇祐二年初已内召,任三司户部判官。他的好友,时任翰林学士、吏部郎中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的赵抃,大概听到他召人的消息,曾写了一首题为《闻杨畋病愈》的诗寄给他,诗云:“湖南杨叔武,消息有人传。连岁征蛮骁,经秋卧瘴烟。为时天未丧,勿药病还痊。云水溶溶去,凭诗寄此篇”。为他写制文的胡宿形容他:“谦退不伐,深博有谋。忠孝自将,历险夷而不改;文武更用,当剧易而靡辞。久宣领服之劳,实靖边隅之警。比资术学之力,擢参文史之筵。属司会之旷僚,赖时髦之济务。广中外之更试,成久大之蕴崇”。大大推许他文武兼资,能当繁剧之才能。是年五月戊子(初二),他奉命出使河东,任河东路计置粮草及处置盗铸铁钱。河东不仅是杨家将熟悉的地方,也是杨畋早年任并州录事参军时停留过的地方。

是月戊申(二十二),广南西路转运使萧固向宋廷报告,交趾发兵攻击侬智高,侬部众都遁伏山林。宋廷下旨令广南西路严备侬智高入寇。八月,侬军入寇,杀权邕州同巡检、右侍禁李江。当广南战火已点燃时,杨畋因父于六月初七卒于淮南任上,即离开河东赴淮南奔丧。

交趾发兵进攻侬智高并不成功,萧固偏偏差派在庆历七年八月以平蛮不力而被责降为邕州指使之庸将兀赟前往刺探敌情,可此庸将却擅自发兵攻侬智高,结果兵败被擒。侬向他查问中国虚实,他以为可将功赎罪,就极力劝说侬智高向宋延输诚内属。侬智高于是放还兀赟,奉表请向宋廷岁贡方物。于皇祐三年(1051)二月乙酉(初四),萧固奏告宋廷侬智高请示内属。萧固极言侬智高必为南方之患,请赐他一官以安抚之,利用他来对付交趾,实行以夷制夷。萧固称侬智高才武强力,交趾必不能将之收归属下。但宋廷并没有马上接受萧固的建议,只下诏萧固与本路提点刑狱及钤辖司商议然后复奏。三月癸酉(二十二),萧固复奏侬智高奉表献驯象及生熟金银。宋廷诏广南西路转运司以本司的名义回答侬智高,以广源州本属交趾,若他与交趾一同进贡便许可。

是年十月甲申(初六),杨畋将亡父杨琪与亡母慕容氏合葬于河南洛阳杜泽源,并请当时任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的欧阳修为其父撰写墓志铭。曾对杨畋平猺之策略有所批评的欧阳修,也终承认杨畋在平猺战事的功劳,是故他在墓铭上称许杨畋“贤而有文武材”。杨畋在时望下,他虽在守制中,未几又为宋廷所召用对付侬智高。

侬智高因向宋廷一再贡物请内附不纳,加上与交趾为敌,估量拥有广源州山泽之利,又招纳到大量亡命之徒,包括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等人,密谋入寇。他首先诈称峒中饥馑,部落离散,让知邕州陈琪信其力量微弱,而不作防备。然后在一晚将其巢穴焚毁,但骗他的部众说平生积聚今为天火所焚,惟一生路就是攻取邕州,据广州为王。结果他的部众听他驱使,他率众5000人沿郁江东下,攻破横山寨,杀守将寨主右侍禁张日新、邕州都巡检高士安、钦州(今广西钦州市)、横州(今广西横县)同巡检、右班殿直吴香。然后进攻邕州,皇祐四年(1052)五月乙巳(初一),侬智高攻破邕州,执杀知州北作坊使陈珙、通判殿中丞王乾祐、广西兵马都监六宅使张立、节度推官陈辅尧、观察推官唐鉴、司户参军孔宗旦,宋官兵死者千余人。侬智高于是在邕州建大南国,自号仁惠皇帝,改年启历,大赦境内,封黄师宓以下党徒以中国官名。

侬智高破邕州后,势如破竹,席卷两广。是月癸丑(初九)攻破横州。三日后(丙辰,十二)再破贵州(今广西贵港市)。十六日(庚申)破龚州(今广西平南县),十七日(辛酉)又入藤州(今广西藤县)、梧州(今广西梧州市)和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十八日(壬戌)破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到十九日(癸亥),侬军攻破端州(今广东肇庆市)。

是月丙寅(二十二),侬智高的兵锋已抵岭南第一重镇广州(今广东广州市),进围广州。

宋廷用人不当,致使侬智高横行两广。最让人不解的是,宋廷初闻侬智高起兵时,竟然诏进奏院不得随便奏报,幸而知制诰吕溱力持异议才作罢。宋廷得知侬智高入寇事态严重,在是月癸酉(二十九)首先命崇仪使知韶州陈曙领兵讨侬智高。六月乙亥(初二)起用两员均以父丧在家守制,被公认为有武干的儒臣余靖和杨畋。余靖被任为秘书监知潭州,杨畋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提举经制盗贼。杨畋东山复出,他此年46岁。同月庚辰(初七),改任余靖为广南西路安抚使知桂州。并命同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内殿崇班、门祇候李枢,与原知桂州崇仪使陈曙为同捉杀蛮贼,做余靖的副手。仍命广南东路转运司、钤辖司发兵应援。初九日(壬午),再以陈曙为广南西路钤辖。翌日(十日,辛巳),再调在西边有战功的勇将张忠(1052)为广南东路都监。十一日(甲申),原知广州的仲简徙任知荆南府(今湖北荆州市)的同日,宋将广、端都巡检使高士尧又被侬智高败于市舶亭。广南形势甚为严峻。深孚众望的杨畋在十三日(丙戌),自洛阳应召抵都门外,他以丧服在身不敢入见。对于这位被认为“素习蛮事”而又是将门之后的儒臣,仁宗恩礼有嘉,特赐以所服御巾,召入对便殿,即日加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之官及差遣,派他出征侬智高。自仁宗以至宰相庞籍、枢密使高若讷以下,显然对杨畋平蛮充满信心。65杨畋的好友梅尧臣撰诗《赤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相赠,以壮其行色,诗中说“今令智者以智取,即见蚳醓传太宫”,也认为杨畋可以马到成功。而送行的,则有知制诰蔡襄等人。杨畋的好友,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权判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的赵抃,闻知杨畋奉命出征,曾赋诗《闻岭外寇梗》一首,表达他的关心,诗中说“刺史没身专捍御(康州赵潜叔死敌),谏官衔命救疮痍[起居赵(按:应作杨)叔武出使]。伏波死去今进继,大笔铭勋压海涯”。不过,赵抃把杨畋比作东汉名将马援,却是有点不吉利。

当杨畋出发广南时,宋廷进一步调整广南诸州的人事。六月丙戌(十三),宋廷命在庆历六年曾知广州,当年筑城有功的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市)给事中魏瓘为工部侍郞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代替仲简。宋廷并且增给魏瓘禁卒5000,助他扼守广州。另外,又任洛苑副使、兼门通事舍人曹修为广南西路同体量安抚经制盗贼,作杨畋的副手。十五日(戊子),又委知宜州、文思副使宋克隆为礼宾使知邕州,命他招辑亡散,缮完城池,以慰安人民。另外,为了提高广州和桂州守臣的权力,以备御侬智高,宋廷又在十六日(己丑),诏知广州和桂州自今兼带经略安抚使。不过在十七日(庚寅),广、惠等州都大提举捉贼、西京左藏库副使武日宣,以及惠州巡检左侍禁魏承宪,却在广州城下被侬智高军杀死。宋廷有鉴于此,在二十三日(丙申),只好再调另一员悍将、原北作坊使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知坊州(今陕西黄陵县东北)蒋偕,为宫苑使韶州团练使、广南东路钤辖,加强广州的防御,并以礼宾副使王正伦为权广南东路钤辖,作为他的副将。另在二十七日(庚子),任命知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司门员外郎朱寿隆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除了人事任命外,宋廷另诏广南东西路经蛮人蹂践处,不得催收夏税。又诏置广南东西路转运判官各一员。不过,平定侬智高之乱最值得注意的人事任命,却是在是月十四(丁亥),仁宗不顾文臣的反对,破格擢升他的爱将、彰化军(即泾州,今甘肃平凉地区泾川县)节度使狄青为枢密副使。

宋廷为统一两广讨伐侬智高的事权,接受谏官贾黯的意见,以及余靖的请求,于七月丙午(初三),任余靖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杨畋以下均受余靖节制。同月壬子(初九),宋廷令审官院善择长吏,存抚曾遭蛮兵攻破的连州、贺州、端州、白州(今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等诸州的百姓。为了尽快获知军情,又诏自京至广州增置马递铺,仍由内臣一员提举。十四日(丁巳),宋廷又严令贩卖粮食给蛮兵者,为首者斩,从者配岭北牢城,运粮的舟车没收归官。宋廷当时估计侬智高的部众至少有20000人,日耗粮500石。

当杨畋仍未对侬智高发动进攻时,侬军巳再度猛攻广州城。幸而魏瓘当年筑广州城时,早已做好凿井储水,以及缮造大弩等守城器具。侬智高包围广州城,并断绝流入城内水源,幸而城中之井水用之不竭,而城上所发的弩箭每击中蛮军,令蛮军气势稍屈。知英州苏缄募壮勇数千人,留提点刑狱鲍轲留守,亲自率军星夜赴援,于广州外20里驻兵为外援。他又捕杀侬智高谋主黄师宓之父,以及附从蛮军的盗贼60余人,并招安附贼之良民6000余人。另一方面,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令萧注,从广州城突围而出,募得海上强壮2000余人,乘海船屯集珠江上流。萧军趁着飓风夜起,纵火焚烧蛮船,一时大火冲天。因大破蛮军,杀敌无数,萧注即日兵发番禹县门,率各路援兵及民户携牛酒刍粮进入广州城。这时本来往潮州(今广东潮州市)议盐政的广南东路转运使王罕,也在外募兵入援广州,广州军民于是士气大增,更加强守备。侬智高见广州城屡攻不下,在是月十九日(壬戌)解围而去。侬智高从五月二十二日(丙寅)攻城,至七月十九日(壬戌)解围,前后计57日。

广州转危为安,但侬智高大军,掳略大批妇女,从清远县(今广东清远市)渡江北上,继续攻略广南州县。侬军回攻贺州(今广西贺州市)虽不克,却在白田(今广西平乐县东南)遇上号称勇将的广南东路兵马都监张忠部,击杀张忠、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巡检董玉、康州巡检王懿、连州巡检张宿、贺州巡检赵允明、贺州监押张全及贺州司理参军邓冕等文武官员多人,大胜宋军。

让宋廷震动的是,张忠败死才两天,宋廷倚重的另一员勇将广东钤辖蒋偕,又在是月甲子(二十一)遇蛮军于路田,受到挫败。他虽得以身免,但麾下阵亡了一大批将官,包括南恩州巡检杨逵、南安军(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巡检邵余庆、权宜、融州(今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巡检冯岳及广南西路走贼使臣王兴、苌用和等人。

宋军两番覆师后,宋廷一方面厚恤张忠以下阵亡将校,安定军心,另一方面惩处失职官员,并提升有功将校包括萧注和苏缄,并列出优厚赏格,鼓励军民刺杀侬智高一众蛮首。最重要的是督促杨畋火速率军平乱。当杨畋抵达广南时,原本打算召诸将会英州商议进击,但侬智高已离开广州。大概鉴于宋军军纪不佳,于是杨畋上奏请将删定的康定行军约束以及赏罚格颁下,并置检法官执行。八月己卯(初七),宋廷却诏谕杨畋,责备他在甲兵大集时,不火速进军,消灭蛮兵,却还要求颁格令,置检法官。宋廷指称既然令他节制诸将,关乎军旅战阵之事,杨畋自当从长处决,何须要宋廷中覆。宋廷且警告杨畋,若蛮军乘风势渡海,攻掠琼州(今海南海口市)及沿海诸州,就大事不妙。可宋廷不了解杨畋根本指挥不了诸将,才要求立法度、订赏格。宋廷又因没有充足之兵力防守各州,然知道不设防备,蛮军则轻易攻取,于是要求杨畋断蛮军入海之路,但那是强杨畋所难。

宋廷开始对杨畋平乱的信心动摇。虽然翰林学士胡宿极力为杨畋说话,称许“杨畋谦默不伐,深沉有算,兼其忠孝出于天性,诚堪属以南伐,总兹师律”。他请求仁宗“宜申敕诸将,禀其节制,则军众有所统一,号令得以施行”。但宋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增加杨畋的权力,反而在是月辛卯(十九),因宰相庞籍的力荐,仁宗委新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另一员号称知兵的儒臣孙沔,出任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抚使,另委他宠信的内臣内园使、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团练使、入内押班石全彬做孙的副手,并许孙沔得以便宜从事。孙河以南兵连为蛮军所败,士气低落不可用,请求仁宗增发骑兵,并增选偏将20人从征。另他也求赐武库精甲5000副,加强部队装备。但参知政事梁适不同意,认为孙沔所请有点张大其事。孙沔几番争取,才予兵700随行。孙沔担心蛮军会越过岭北,于是向湖南和江西发檄文,声言大兵将至,令各地做好缮治营垒,以及准备宴犒大军。蛮军以为宋廷有大军在后,就没有北犯。当孙沔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市)时,宋廷再封加他为广南东西路安抚使,权位在余靖和杨畋之上,由他统领平蛮之战事。同年九月甲辰(初二),宋廷再任内殿承制、閤门祗候孙宗旦为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兵马都监,作孙沔之偏裨。至此,杨畋平蛮的权力已一再被削弱,已事无可为。他可以做的是保存实力,为此,当他得知侬智高移军沙头(在邕州城外),准备渡江之际,即檄命令新败的蒋偕焚毁英州储粮,放弃英州,率残部北上退保韶州。另杨畋又召内殿承制兀赟、岑宗闵、西头供奉官门祇候王从政各率本部退守韶州。同时杨畋将他的檄文申报御史台及谏院。

九月戊申(初六),蒋偕率部数千人抵贺州太平场,他轻敌大意,使夜蛮军攻入其营寨,将其袭杀。其部将庄宅副使何宗古、右侍禁张达及三班奉职唐岘亦被杀。全军几乎覆没。蒋的余众怕坐主将被杀之罪,多有意降敌。这时杨畋所委的机宜陶粥刚好率恃卒数十人从韶州南下,前往英州,会合诸将商议解救广州,恰巧碰上敌兵解围西往,于是舍舟抄陆路西行,往贺州太平场打算与杨畋会合。是月辛亥(初九),他在太平场发现蒋偕残部溃走山林,怕蒋军残部会降敌,马上矫杨畋之命,以布自帛为白旗数面,并削木为榜,揭榜道上,上书“招安蒋团练下败兵”,派随从十余人持白旗前往村落,晓谕蒋偕的败兵归返宋营,许以不死,并矫杨畋之命,将败兵绕路送往贺州就粮,然后送回杨畋的幕府,杨也得以收回败兵一千五百余人。杨畋后来还朝后,曾对人说“吾平贼湖外,所得者一陶某而已。”一方面可见他对陶的器重,但另一方面,也看到杨畋麾下无人。

六天后(甲寅,十二),侬智高于龙岫峒再将桂宜柳州巡检、三班借职李贵所部击杀。宋军连败,宋廷追究责任,于是月丙辰(十四),将杨畋责降知鄂州(今湖北武汉市),落知谏院。他的副将曹修也被责降为荆南都监。而已死但宋廷未知的蒋偕责降为潭州都监。宋廷同时委苏缄和萧注并为广南东路都监兼管勾东西两路贼盗事,暂时替代杨畋及曹修的职务。十五日(丁巳),杨畋再被降为屯田员外郎,曹修再被贬为洛苑副使兼门通事舍人,蒋借再责为北作坊使忠州刺史,兀赟也被责为内殿崇班。宋廷的制书批评杨畋“惟尔畋顷按湖外,有破荆湖之功,故起畋于庐中,其所以临遣之意厚甚。方贼势奔蹶,济沙头以迥,檄还前师,不时进击,而欲弃壁焚粮,为退保之计。夫统大兵之众,伐穷寇之党,顾出此策耶,联所不取焉”。到皇祐五年(1053)正月甲子(二十三),当侬智高已被平定时,宋廷仍不放过杨畋,因言事者劝他“处事乖方,后师逗留”再将他自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鄂州责授太常博士、知光化军(今湖北襄樊市老河口市西北)。

杨畋此次受命平蛮,因一事无成,而被贬官降职。令人惋惜的是,他从皇祐四年六月奉命出都门,至九月被罢职。前后百天,他南北奔波,在未与敌军交锋前,却被一再削去平乱权力。他名位本不高,手上也没有可驱驰奋战的健儿,而且名义下拨归他调遣的悍将如张忠、蒋偕之辈,根本不受指挥。偏偏杨畋面对的,却是比猺山蛮人唐和尚势力大上百倍的侬智高大军。宋廷中枢对侬智高的势力及意图一开始就低估了,而平蛮用人又事权不专,加上地方素无准备,且两广守臣多为平庸之辈。如此一来,就算杨畋有通天本领,也无计可施。杨畋兵败广南,平情而论,过不在他。当时廷臣刘敞总算为杨畋说了一番公道之话,他说:“杨畋之官素微,又其行以使者往,而所与俱者蒋偕、张忠之徒,官皆在畋右,或宿将自负,颉颃作气,招之不来,麾之不往,且安得有功”。杨畋在盛名之下再度出山,却无功而还,然而不幸中之大幸是他尚能保全要领,不致枉死蛮军之手,当然,他儒将之声名是受到损害了的。司马光后来便批评他是“儒者,迂阔无威,诸将不服”,而不再说他是文武兼资的儒将。

平定蛮军,杨畋不成,余靖以至孙沔也好不了多少。最后,宋廷还是倚靠北宋一代名将狄青出马,几经辛苦,在皇祐五年(1053)正月丁巳(十六)于宾州(今广西宾阳县西南)归仁铺一役,方将侬智高平定。余靖和孙沔平蛮无功,他们却因出任狄青的副手,后来得以升官获赏,仕途得意。倘若杨畋并没有一马当先承担平蛮之任,而是稍后才追随狄青平蛮,可能他会像从叔杨文广一样以随狄青平蛮受赏,而不是被贬降职。极畋的好友梅尧臣在是年二月撰诗《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中讥刺因人成事的孙、余二人之余,也隐然有为杨畋抱不平的味道。

杨畋在败军被贬后,倒有余暇替幼妹完婚。他大概在皇祐五年六月以后,当父丧满三年后,便将出于继母李氏、年方18的幼妹许配予河南望族、后来官至朝奉郎、太子中舍的张景儒,做他的继室。值得注意的是,杨畋虽将家出身,但为幼妹婚配,却选择了书香门第、儒门望族。82至和元年(1054)二月辛酉(二十七),因擒获侬智高母及亲属而自知桂州、工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的余靖,上奏宋廷,为杨畋和曹修请命,指出“臣前岁与起居舍人杨畋、门副使曹修同时受命经制贼盗,畋等各怀忠荩,并练权谋,当单车制御之初,值剧贼猖狂之际,虽英韶处置偶失机事,而连贺保全,皆由指授。今畋等旧官未复,而臣屡承宠命”。他更愿意将所授给他的集贤院学士及儿孙恩泽回纳朝廷,以换取杨畋与曹修待牵复旧官。余靖的慷慨执言,大概产生了良好效果,杨畋在是年三月后,即自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光化军徙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官秩也回升至屯田员外郎仍直史馆。他的好友蔡襄为他撰写制文。制文既为他平侬智高无功之事开释,又表扬他平猺山之功。他在至和元年复起为起居舍人,出任河东转运使。当时知并州的韩琦有诗相答,题为《次韵答运使杨畋舍人》,诗中颇称扬他在任上的劳绩,诗云:“轺车勤按问,并部此先行。籴重伤农业,年丰报力耕。几时苏俗困,异日复民兵。公策方经远,提封可坐清。”到至和二年(1055),他的好友、权知开封府的蔡襄又有诗答他,题为《因书答河东转运使杨乐道》,可见是年杨畋仍在河东转运使任上。他另一位至友、从皇祐五年五月开始担任权御史中丞的赵抃,在他担任中丞的两年中,曾上奏举荐杨畋,认为宋廷应委杨畋以重任,不应将他放在地方,称许“杨畋有文武干,州郡不足见其材,宜擢近职,置之湖、岭嘉间,藉其威名以靖侥外”。当杨畋的文臣好友相继举荐他时,在嘉祐元年八月癸亥(十四),平定侬智高的英雄狄青,却因文臣之交相攻击,被罢枢使出判陈州(今河南周口地区淮阳县)。其中攻击狄青最烈的,正是杨畋的好友及支持者欧阳修和刘敞。狄青咽不下这口气,在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二十四,卒于陈州。

杨畋大概在嘉祐三年(1058年)中归朝任三司户部副使,官阶也升为吏部员外郎。是年续在京师担任国子监直讲的梅尧臣曾赠他诗一首,题为《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中云:“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是年八月辛亥,宋廷原本委任他以户部副使、吏部员外郎的身份为契丹国母生辰使。但杨畋以他的曾伯祖父杨业死于辽人之手而推辞不任。宋廷只好改命权盐铁副使、工部郎中王鼎前往。作为杨门子弟,杨畋不忘家仇,这和他的族叔杨文广在晚年时仍上阵图请收复幽燕,精神上是一致的。杨畋在是年底,已获授为天章阁待制。杨畋在三司户部副使任上,曾与他的上司、三司使张方平意见不合。是年十二月,张方平奏请宋廷,将发给河北戍兵之军装,从河北土绢易为杂州绢。杨畋却密奏不可。89张方平在嘉祐四年(1059)三月己亥(二十九)罢三司使任出知陈州。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继任。杨家将与包拯乃得结缘为上司下属。值得一提的是,与杨畋有交情的欧阳修,这时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上奏,反对由弹劾过张方平及宋祁的包拯出任三司使,不过,最后包拯仍出任此职。杨畋在是年(1059)五月,又判吏部流内铨。他在担任繁剧的差使之余,又以待从的身份,先后上言国本之事,因仁宗年老多病,又无子嗣,故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使侍膳禁中,为宗庙计。”

杨畋在嘉祐五年初,改任为知制诰兼侍读。据时任秘阁校理的文同代他撰的《代杨侍读谢官表》所云,杨畋自请罢已做了近两年繁剧的三司副使职位,表文说“向蒙抆试,使办要烦,召至外台,入陪会省,簿领倥偬、财赋浩穰,顾区拨以非能,虑谴斥而不暇。止幸满岁,将从外官,甘终散僚,分绝荣路”。当宋廷改任他为知制诰兼侍读时,他即上表辞谢侍读的加职。自贬“臣少虽从师,久已废业,性弗解而自蔽,心不磨而愈昏,究极而未至,典籍之奥,讨论而莫精”。当然宋廷并没有批准其所请。他的友人宋祁且恭贺他一番,称他“气涵先觉,道肖至和。薄三代以寨英,溯九流而质要。奏文阙下,尝被赏于同时,折论书林,弗取资于孟晋。参筹计幕之次,磨墨翠坳之余,帝透乃衷,公符斯议。试言丞相之府,初不淹时,一览尚方之帷,久之称善”。

杨畋在嘉祐五年(1060)二月前,又曾担任三班院之差遣,挑选三班使臣。是年二月丙子(十七),他通过三班院长官上言,向宋廷奏请,以“诸路走马承受虽是使臣,缘预闻边要,主帅机宜公事,职任非轻,理合慎选,乞应中书制敕,院水公堂五院枢密院制职人,并依诸司人吏,更不预拣选走马承受差敕”。宋廷接纳了他的意见。值得一提由是,杨畋在是年三月,因担任判吏部流内铨之故,而与当时身为选人的苏辙结下一段善缘。据苏辙撰于嘉祐七年五月的《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忆述,当时任流内铨的杨畋见苏辙于众选人当中,即主动推荐苏辙,说“闻子求举直言,若必无人,畋愿得备数”。然后杨畋又邀苏辙至其家,与苏交谈之后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并对苏辙大为赏识。

是年十一月丁亥(初二)仁宗要擢升两名外戚李珣(1025-1098)及刘永年为观察使。当制的杨畋封还李珣及刘永年的词头,不肯草制词,并且上言仁宗,指太祖朝守边有功的名将如郭进等,均未尝有转官移镇之宠。他反对无汗马功劳,只是以外戚身份的李珣和刘永年而除观察使之高职。他认为这样做,恐怕天下人会说仁宗“忽祖宗谨重名器之训,开亲戚侥幸之门,曲缘私恩,轻用王爵”。仁宗起初执意不从,命其他知制诰草制,但范镇上言支持杨畋,最后仁宗只好收回成命。杨畋据理力争,自然得到宋廷士大夫的敬重,之后他的好友赵抃也援引他的做法,反对内臣、勾当御药院刘保信等四人升任遥郡团练使及刺史之职。

杨畋大概在嘉祐五年底不再担任知制诰,而在嘉祐六年初改任知谏院,并自天章阁,待制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成为杨门独有的“杨学士”。他的好友沈遘为他所撰的制文称许杨畋为“直清之操,卓尔不群;闳达之材,绰然有裕。出入内外,简在朕心。传不云乎,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其以畋升于延阁,长于谏臣”。另外沈遘所撰的《七言次韵和乐道出省后见寄》,也提及杨畋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说“君从司会升延阁,更职华光奉讲论”。沈遘后来赠杨畋的《奉酬杨、祖二阁老中书省斋宿见寄》,也说“词省非吾据,维应赖两公”,认为杨畋和祖无择应该留任知制诰。

杨畋不负仁宗之知,担任谏官后,便屡屡进言。嘉祐六年(1061)正月,值嘉祐五年夏秋之交,久雨伤稼,而澶州河决,东南数路,大水为沴。他认为当是宗庙之礼恐有未顺之处,上奏请罢仁宗心爱的温成皇后庙,并罢三圣并侑。他且说:“城南立温成庙,四时诹日祭奠,以待制、舍人摄事,牲币、裸献、登歌、设乐并同太庙之礼。盖当时有司失于讲求,略无典据。昔商宗遭变,饬己思咎,祖己训以典祀无丰于昵。况以嬖宠列于秩祀,非所以享天心、奉祖宗之意也”。仁宗虽然宠爱温成皇后,但拗不过杨畋的正理,乃下其章给礼官并两制考议。众议南郊三圣并侑,温成皇后立庙,皆违经礼。仁宗于是改温成皇后庙为祠殿,仍在岁时遣宫臣行事,荐以常馔。

是年二月,仁宗御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杨畋获委为进士详定官。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考订,当时一同担任进士详定官的王安石,以初考及复考所定的第一人,皆不允当,于是他想在行间另取一人为状元。但杨畋遵守旧法,认为这样更变状元的人选不妥当,不同意王安石的建议。王安石倒是很尊重杨畋这位名重士林的前辈,在他的诗集中,据考证,在嘉祐六年二月后不久,当他与杨畋共同担任进士详定官时,他撰写过多篇诗,送呈给杨畋,其中包括《和杨乐道韵六首》、《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试进士的工作完毕之后,王安石又撰诗《奉酬杨乐道》,描写他与杨畋共事的欢悦,“邂逅联裾殿阁春,却愁容易即离群。相知不必因相识,所得如今过所闻”然后又称扬扬畋“近代声名出卢骆,前朝笔墨数故区”。王安石在是年稍后又与杨畋诗赋往还,曾撰《次韵乐道送花》、《次韵杨乐道述怀之作》、《和杨乐道见寄》三首诗。杨畋比王安石长15岁,在一些事上二人意见未必一致,但二人交情显然颇厚,后来王安石为杨畋的遗集写序,也出于此。

杨畋刚做完进士考试的详考官,不久又接受新的差遣。是年三月,宋廷因场务岁课多有亏损,虽然逐时科校,但三司始终没有减少旧额,于是任命曾任三司户部副使的杨畋于三司取天下课利场务五年并增亏者,限一个月别立新额。他的同僚王珪在送他的诗中即提到“乐道裁定诸路酤额,日赴省中”,赞扬他的恪尽阙职。

是年七月,河北、京西、淮南、两浙东西都奏报大雨成灾。是年八月,杨畋与司马光联名上奏,请求仁宗减省在宫中近于豪奢之宴饮。同月乙卯(初五),宋廷即命杨畋以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知谏院的身份详定宽恤民事。同月丁卯(十七),杨畋出任制科的考官,与翰林学士吴奎、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沈遘、司马光、胡宿等就秘阁考试制科。杨畋等上王介苏轼苏辙论各六首。三人其后试策入第三及四等。苏辙本来因策文有批评仁宗的率直之语,而自问会遭到黜落。但司马光和杨畋均极力保荐,以他入第三等。范镇初时不同意,杨畋好友三司使蔡襄却支持二人的推荐。考官中唯有胡宿以苏辙出言不逊,主张黜出落他,仁宗最后裁决苏辙中选,并谕示众人“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时任宰相的韩琦认为苏辙文中暗讽宰相,但因仁宗之言,只好将他置之下第,列第四等,授商州(今陕西商洛地区商州市)军事推官。这时王安石当制,也不满苏辙所上之策文而不肯为他撰写授官之制文。同为知制诰兼考官的沈遘,认为苏辙没有讥刺宰相此意就愿为苏辙撰写制文,称他有爱君之言。杨畋怕苏辙再受到攻击,就对仁宗说:“苏辙,臣所荐也,陛下赦其狂直而收之,此盛德事,乞宣付史馆。”仁宗大悦,听从杨畋之建议,将苏辙的策文收入史馆。”于是平息了此事。嘉祐七年五月,苏辙撰《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即提到“予登制科,公以谏官为考官秘阁”,不忘杨畋提拔之恩。

杨畋在是年闰八月甲午(十四),又与翰林学士胡宿、御史中丞王畴、侍御史知杂事王绰同考校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的课绩。杨畋曾任监司多年,对此项工作自然驾轻就熟。

杨畋于是年九月壬戌(十三),以知谏院的身份与司马光一同上言,请求在臣僚上殿奏事时,屏去左右内臣,免得泄漏机密。仁宗准奏,诏从今只教内臣的御药使臣及扶持四人在殿角备宣,其余的内臣都屏去。对于内臣干政,杨畋是很有意见的,他以侍读担任经筵讲官有年,据宋人笔记所录,他便很不满前任的侍读将经筵讲论的《后汉书》中有关宦官乱政等部分削去,故特意将有关治道的部分采入,以备进读。不过,他也为内臣升迁太慢的制度讲过一些公道的话。是年十月壬午(初三),枢密院以旧制内侍十年一迁官过于侥幸,建议将磨勘的时间加倍。杨畋此时即上言,认为“文臣七迁而内臣始得一磨勘,其法不均。宜如文武官例,增其岁考”仁宗接受杨畋的意见,诏内臣在入内高班以上的,仍旧可在十年磨勘一次。没有劳绩而有赃或私罪的,或公罪在徒以上的,就二十年磨勘一次。不过,在此事上,杨畋却为他的同僚批评,认为他以文臣的升迁与内臣相比为失当。

杨畋身为谏官,可说是恪尽阙职,也不畏权贵。在是年十二月九日,他与司马光一同上奏,严劾皇城司贪赃枉法、庇护杀人犯。仁宗接纳他们的意见,将涉案的皇城司亲事官决杖配下军。是月十四日,他又与司马光上书,建议宋廷如复置丰州(今陕西区府谷县西北),不如将原在腹内的永宁堡(今甘肃甘谷县西西十里铺附近)徙于丰州故城。

嘉祐七年(1062)正月十二日,他再次和司马光上言,以去年水灾请仁宗罢上元观灯。后来仁宗御宣德门观灯,也要特别向近臣解释一番。是年二月,仁宗女兖国公主与夫婿李玮不合,仁宗将涉嫌挑拨公主与附马关系的内臣及公主乳母逐出宫外,公主以自杀要挟仁宗召还众人,仁宗爱女情深,打算依从。杨畋这时与另外两位谏官司马光和龚鼎臣力谏仁宗不要听从公主的话。起初仁宗执意不从,终因司马光的坚持,才收回成命。到三月,仁宗终于叫公主与驸马离婚,并责降公主。对于宗庙礼仪、祭天地大典,杨畋也是一丝不苟,尽他谏官的责任。据宋人笔记所载,真宗时已经以太祖和太宗配天于南郊大典,到仁宗时,他又想将其父真宗与太祖和太宗一起配天。杨畋对此极力反对,仁宗只好收回成命,仍以太祖和太宗配天于南郊。据《蔡襄年谱》作者考订,在是年立春前后,他的好友蔡襄,相约两三个僚友,曾造访杨畋的宅第,并与他论画谈诗。

杨畋于是年四月卒,年仅56岁。他卒时的最后官位是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杨畋为官清廉,自奉甚俭,担任郡守时即使监司到来,也只菜果数器而已。他死时家无余财,身后萧条,只以故衣成敛。据苏辙所记,杨畋患病时,苏辙去他寝处探望,杨畋没说什么,只说:“死矣,将以寂灭为乐。”他的好友兼姻亲、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李寿朋见此,即往见时为翰林侍读学士王素,称“杨公死无以敛,幸经筵诸公赙之”。王素除了立刻拿出膊金外,更对李寿朋表示他要将此事奏告仁宗。第二天经筵时,王素即向仁宗奏告杨畋死无以敛的苦况,请求仁宗恩恤。仁宗念杨畋功绩,即命内臣赐杨家黄金百两,还特别吩咐所派的内臣,不得接受贫寒的杨家的回赠。另外宋廷又追赠杨畋为右谏议大夫。除特赐黄金200两外,本来在端午赐给经筵讲官的御飞白书扇,亦遣中使特别赐给,命放置在杨的柩处。因宋廷所赐及杨畋友人所赠,杨畋乃得以下葬,其遗属也得以克养。他的旧部陶弼感念其知遇之恩,特地折钱5000给杨畋家。是年五月杨家奉其柩归,人定七月在洛阳下葬,大概葬于其父杨琪墓地所在的杜泽源。苏辙作哀辞一篇给执绋者歌之。

历史评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贤而有文武材。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①数以言事有直名。②数言事,无所顾望,言有人所不能言者。③公所为文,庄厉谨洁,类其为人。而尤好为诗,其词平易不迫,而能自道其意。读其书,咏其诗,视其平生之大节如此。嗟乎!盖所谓善人之好学而能言者也。(《新秦集》序)

北宋文学家苏辙:①公始以文词得官,其后将兵于南方,与蛮战亦有功。其为将,能与士卒均劳苦,饮食比其最下者.而军行常处其先,以此得其死力。常学李靖兵法,知其出入变化之节。②平居读书勤苦,过于少年。好为诗,喜大书,皆可爱。(《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

北宋文学家韩维:文章老益壮,欲掩李杜光。新诗来连翩,奔走获与藏,调高岂能继,爱重如琳琅。(《奉酬乐道》)

《宋史》:①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②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

清代学者毕沅:畋素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及卒,家无馀资。(《续资治通鉴》)

主要作品

杨畋卒后,他的姻亲李寿朋将他的遗文遗稿编为20卷,取名《新秦集》,以杨家的世家为麟州治所新秦。李寿朋又请得当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为文集写序。杨畋的《新秦集》到宋末元初,仍为《文献通考》所著录,然今已不传。

轶事典故

据僧人守瑞(1025年—1072年)所编的《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所记,杨畋就任荆湖南路提刑时,经过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云盖山海会寺,曾与寺中高僧杨歧方会谈起禅来。方会邀他入院烧香,杨畋答应完成平乱之后再烧香。杨畋请方会给他指点前程,方会有颂云:“示作王臣,佛祖罔措。为指迷源,杀人无数。”似乎预言杨畋此行多有杀业。

人际关系

高祖:杨弘信,趁五代之乱雄踞麟州,自为刺史。

曾祖:杨重勋,杨业之弟。在父亲杨弘信去世后袭职,独据麟州20年。归宋后加封为“保静军节度使”,移镇宿州。

祖父:杨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死于任上。

父亲:杨琪(980年—1050年),字宝臣。官至供备库副使,历任河东、京西、淮南提典刑狱公事。

妻子:娶妻陶氏,继室曾氏。杨畋晚年续娶的妻子恭氏,虽然才24岁,但愿意守节不改嫁。后获封为长寿县太君。

儿子:杨祖仁(1061年—1119年后),杨畋去世时只有八个月大。绍圣二年(1095)三月,以右宣义郎、签书崇信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赐绯鱼袋。宣和元年(1119年)六月,为朝散大夫、前提点信州上清宫,赐紫金鱼袋。

妹妹:杨氏,嫁张景儒。她事母延安郡太君李氏至孝。李氏病重时,杨氏亲侍汤药及起居至其寿终,而执丧哀不胜悲恸。于绍圣二年(1095)二月初二逝于家,年六十。杨氏因遇南郊祀恩,封寿阳县君,后因光国夫人朝谒禁中,为她请命服,而得赐冠帔。

妹婿:张景儒,字文通,以父荫补官出仕。历任河南府密县主簿、知郑州新郑县、知泽州晋城县。后以父致仕,恩授孟州观察推官,又再历任郑州观察、河阳三城节度推官。父死守丧,服除用荐改授卫尉寺丞,迁大理寺丞、太子中舍,历知河南伊阙、眉州彭山和河南长水三县,又曾管勾永兴路机宜,又签书永兴军判官,赐绯鱼银鱼。

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召还,为三司户部判官,奉使河东。丁父忧,会侬智高陷邕州,召至都门外,辞以丧服不敢见。仁宗赐以服饰御巾,入对便殿。即日,除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畋至韶州,会张忠战死,智高自广州回军沙头,将济。畋令苏缄弃英州,蒋偕焚粮储,及召开赟、岑宗闵、王从政退保韶州。贼势愈炽,畋不能抗,遂杀蒋偕、王正伦,败陈曙,复据邕州。畋坐是落知谏院、知鄂州,再降为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明年,又降为太常博士,岁终,徙邠州。

后世纪念

杨畋及其夫人陶氏墓志均出土并收藏于河南洛阳。杨畋墓志方形,青石质,边长74厘米,厚13厘米,志文楷书41行,满行50字,共1847字,由王陶撰文、宋敏求书、李寿朋篆盖。首行题“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兼提举万寿观公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并序”,字体雅致灵秀、流畅谨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