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12:36
杨箕村[Yángjī Cūn] 历史地名。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道辖内。东临广州大道中,南达东兴北路,西濒杨箕涌,北近中山一路,面积 0.25 平方千米。北宋天禧三年(1020),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先民在此造田开村,称簸箕里。村民主要姓氏为姚、李、秦、梁,有“三姚二李一秦梁”之说,于明代先后从江西、福建等地陆续迁来。明弘治年间(1488)改称簸箕村。清同治《番禺县鹿步司所属图》仍标为簸箕村。1934 年,因与其他村重名,须改名,因“簸箕”与“扬箕”是同义词,兼取“发扬光大祖先恩德”之意,故改称扬箕村。1947年版《广州市地图》中标为扬箕村,1995 年版《番禺县志》载为“扬箕村”。《天河区志》载有“冼猎扬”堡(即冼村、猎德、扬箕)。今在广州大道中西侧路边仍有“扬箕市场”招牌。现公开的地图、地铁站名均标为“杨箕村”。2010 年,杨箕村启动旧村改造,兴建 15 幢 36—42层电梯楼,供村民回迁居住,原村内玉虚宫原地保留,其它宗祠建筑均拆除,另辟“宗祠文化广场”,重建姚氏大宗祠、姚公祠、李氏大宗祠、梁氏大宗祠等 7 座祠堂。
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先民在此造田开村,称簸箕里。村民主要姓氏为姚、李、秦、梁,有“三姚二李一秦梁”之说,于明代先后从江西、福建等地陆续迁来。
明弘治年间(1488)改称簸箕村。清同治《番禺县鹿步司所属图》仍标为簸箕村。
1934年,因与其他村重名,须改名,因“簸箕”与“扬箕”是同义词,兼取“发扬光大祖先恩德”之意,故改称扬箕村。
1947年版《广州市地图》中标为扬箕村,1995 年版《番禺县志》载为“扬箕村”。《天河区志》载有“冼猎扬”堡(即冼村、猎德、扬箕)。今在广州大道中西侧路边仍有“扬箕市场”招牌。现公开的地图、地铁站名均标为“杨箕村”。
2010年,杨箕村启动旧村改造,兴建15幢36一42层电梯楼,供村民回迁居住,原村内玉虚宫原地保留,其它宗祠建筑均拆除,另辟“宗祠文化广场”,重建姚氏大宗祠、姚公祠、李氏大宗祠、梁氏大宗祠等7座祠堂。
从簸箕里到杨箕村
绿影缤纷 自然美景
杨箕村地处广州东郊,毗邻东山口,旧属番禺永泰乡。
距今960年前,已经有人在这片土地上栖息了。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黄氏族人在此造田建业。当时的杨箕村,还是一片河滩小墩,被珠江水冲积成块状,形状颇似民间筛米的箕,由此得名“簸箕里”。
时光荏苒,从宋仁宗嘉祐年间开始,因为战乱、朝廷委派入粤任职或同宗推荐等原因,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赖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达祖、姚氏礼庭祖、梁氏贵明祖,先后进村择地建点开基。他们大都是从陕西、河南、江西、闽浦等地南迁的移民。在这片空白的土地上,勤劳地开拓自己的家园。
杨箕村东华里是以前的几大闸门之一
渐渐地,簸箕里根据姚李秦梁四大姓氏,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居住方位,形成“四社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
此时,最初踏足这里的黄氏族人已从这片土地淡出。据说,当第一支姚姓家族从博罗回迁杨箕的时候,他们本来是与黄姓人一同在杨箕村的石门口一带开发的。可是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已经发展到“姚盛黄弱”,两大族群之间无论是人口还是权势都有了很大的差距,姚氏族人开始有意吞并黄氏。他们想出“抽签合族”的办法,向黄氏族人施加压力。结果不出人意料,黄氏族人抽签抽输了,他们从此就跟姚姓入族,改为姚姓。再后来,黄姓人陆续离开杨箕村,石门口一带成为姚姓族人的聚居之地。
成村之后,簸箕村有了自己的乡政议事机构,名字叫做“父老团”和“雍睦堂”。父老团的成员从四大宗族乡绅阶级中6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中选出,它对村落中发生的事务具有决策权。决策之后,“雍睦堂”的成员负责具体执行。
而簸箕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上世纪30年代。无独有偶,当时广州河南西郊新窖镇也有个同名的“簸箕村”。因为重名,两个“簸箕村”选派代表共商改名大计。最后,新窖镇的“簸箕村”因在河南,改名“南箕村”。东郊的“簸箕村”由于当年沙河涌两岸有数个杨桃园,便更名为“杨箕村”。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改的名字其实是“扬箕村”,取的是“发扬光大祖辈荣耀”之意。
绿影缤纷 自然美景
那个时候的杨箕村或许贫困,风景却很不错。
杨箕村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靠近珠江。这里地势平坦、北高南低。村的东南部有几座小墩:烟墩、墩头和美人墩。北部错落几座小山冈:木荫岗、白山、红岗咀、汪山。村周边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则是一望无尽的良田美土。
杨箕村村志记载,杨箕村的原始地势地貌,是村心稍高,东西倾斜,北高南低,就像一只头向白云山,尾在珠江河的水龟。
杨箕村三面环水,东临火甲涌、南临珠江、西环沙河涌,水源充沛。东面的村口,有一列翠竹林带,西边出口沿沙河涌边是一排整齐的古榕树,南边的出口是一条东西流向的水松圳,圳坑两旁站立两排高耸的水松树,北边的出口排列着十多棵高大石栗树。杨箕村有位叫伯蕴的教师,曾经这样感慨:“东出翠竹林,西入古榕荫,南临水松帐,北沿禄影行。”说的就是杨箕村绿影缤纷的自然美景。杨箕村就安安静静地伫立在这些山水良田之间。在当年,杨箕村的东南西北分别有雄镇、泰来、长庚、永巩四个牌坊——现代的杨箕村,依然保留着泰来坊、雄镇坊的复制品——它们是杨箕村四面唯一与外界相通的通道。杨箕村当时是广州东郊一个非常偏远的村子,为防匪患和其他大村的侵凌,村的四周围用土夯筑成一道数米高、厚2米余的“城墙”,四大门户牌坊同时也就成为村的关口,入夜后,门口用数根大杉木封闭门口,牌坊上层是更楼,有更夫打更报平安。
四座牌坊延伸出来的大街,是村民前往农田耕作的主干道,同时也连贯着全村80多条横街小巷,串通着全村的房舍。村内有祠堂6间、公厅5间、庙宇4间、社学3间,鳌耳举人屋7间、还有400多间蚝壳墙、桩泥墙、红米石脚墙的明清风格住宅。
良田两千亩
清朝雍正年间,杨箕村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比大得多。解放前,杨箕村的范围东至石牌、林和交界处,北至现沙河街、体院、动物园一带,西至达道路口,南至珠江河畔,拥有绵延不绝的2860亩良田。甚至在黄埔、博罗和潭溪、东山新河浦等地都有杨箕村的地。
虽然杨箕村拥有珠江冲积而成的良田数千亩,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它一直是一座贫困的村落。杨箕村老村长姚镇江回忆,建国前,在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才能养上一头猪。改革开放前,杨箕村的土地大多数用来种菜,是广州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定价统购统销,长期每50公斤蔬菜只卖4.6元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一个月辛苦劳作挣工分只有3元多钱,而工人的月工资是30多元,村民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
杨箕村地处广州的主要交通干道,在中山一路和广州大道的“夹缝”中,与广州未来的CBD珠江新城比邻。在一幢幢最奢华最现代的高楼大厦的脚下,古老的杨箕村匍匐着身子,如同孤岛,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像杂乱而旺盛的野草,在这里疯长。
如果不断东扩的广州是一条巨鲸,那么杨箕就是它如鲠在喉的“硬骨头”。当云淡风轻的郊野风光被高楼大厦代替,当村里的祠堂、庙宇、牌坊被一点点蚕食,昔日眉清目秀的杨箕村,已经被失去个体差异的低矮建筑所充斥。它因为低廉的房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在此蜗居,同时也因为脏乱差而被冠以诸多恶名。
杨箕村,一座九百多岁的古老村庄。公元2008年,它在等待属于自己最后的命运判决。也许过不了多久,这座让人爱恨交织的城中村,就要从广州的版图上消失。
我们有必要记住的,不仅是这个即将消失的杨箕村,还有那个早已消失的杨箕村……
杨箕村站
广州夜13路 [ 锦城花园总站(东风东) - 吉山村总站 ]
广州B15路 [ 锦城花园总站(东风东) - 吉山村总站 ]
广州夜13路 [ 锦城花园总站(东风东) - 吉山村总站 ]
广州B15路 [ 锦城花园总站(东风东) - 吉山村总站 ]
广州夜15路 [ 同德围总站[横滘村] -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 ]
广州37路 [ 东山口(总站) - 赤沙总站(广东商学院) ]
广州夜78路 [ 中山八路(总站) -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 ]
广州551路 [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 - 晓港湾总站(瑞宝茶叶城) ]
广州B8路 [ 宝岗大道总站 - 棠下小区总站 ]
广州夜10路 [ 东山口(总站) - 龙洞总站[广东金融学院] ]
广州夜15路 [ 同德围总站[横滘村] -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 ]
广州37路 [ 东山口(总站) - 赤沙总站(广东商学院) ]
广州夜40路 [ 广园新村总站 - 员村总站[美林花园] ]
广州夜78路 [ 中山八路(总站) -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 ]
广州243路 [ 革新路总站(光大花园) - 员村总站[美林花园] ]
广州299路 [ 昌岗路总站 - 员村总站[绢麻厂] ]
广州502路 [ 白云路(总站) - 沙太货运站(总站) ]
广州502沙田班车 [ 白云路(总站) - 沙田村(总站) ]
广州541路 [ 恒宝广场总站 - 科韵路(总站) ]
广州548路 [ 珠江泳场(总站) - 大观路北(总站) ]
广州551路 [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 - 晓港湾总站(瑞宝茶叶城) ]
广州813路 [ 革新路总站(光大花园) - 棠下小区总站(西区) ]
广州夜9路 [ 车陂总站 - 黄石路总站 ]
广州夜10路 [ 东山口(总站) - 龙洞总站[广东金融学院] ]
广州B5快线 [ 黄埔港(总站) - 宝岗大道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