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2 13:21
杨绳武(1900~1968.02.24)原名杨恩洪。直隶(今河北)保定市区人。早年就读于保定同仁小学、通州潞河中学。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毕业后回同仁高小,接受中华教育改进会的约请,到各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考察。1924年创办保定同仁中学,冲破教会的阻力,实行了同仁与培基女校的合并,开创华北男女生合校的先河。1928年河北省教育厅颁布私立学校立案令,立案取消宗教课,教会断绝学校经济来源,他得到社会各界支援,度过了难关。在任校长最初6年里,学生由72人增至1700余人。他总揽校务,还每周授课20多个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投身抗日斗争,率同仁中学部分师生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任视导主任,辗转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为抗敌伤兵服务,1942年与抗日名将张克侠一起创建自忠中学。1948年张克侠、何基沣等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自忠中学解散。在国立一中任教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学生。1948年到美国肯塔基州伯瑞亚大学进修畜牧专业。新中国成立初回国,在北京、南京、广东等地任教。他提倡教育新思想,在同仁中学、自忠中学进行教育实践。教育理念是教育与生活、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为社会的前进服务。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了中等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当选为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委员。1968年2月24日逝世。
杨绳武,原名杨恩洪,又名继宗,字绳武。保定市区清苑县田蒿村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早年就读于保定同仁小学、通州潞河中学。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与冰心一起荣膺斐托斐荣誉金章。毕业后回同仁高小,接受中华教育改进会的约请,到各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考察。从燕京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参加由中国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先后到北平、天津德州、济南、泰安、上海、杭州、福州、开封、太原、保定等地推行新法测验,并成为陶先生的忘年挚交。
1924年1月,新法测验工作结束后,回到保定,担任母校同仁小学校长。他改革教会学校性质,废除强迫学生学《圣经》和“做礼拜”等宗教仪式,以博爱牺牲精神培养学生,并在省政府教育厅备案,使同仁小学成为正规的私立学校。为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他筹措经费聘请名师将小学扩为中学,并在保定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新型中学。在校务管理上则实行经济公开,民主管理。在教育教学上,推广新教育法。倡导三段教学法(一、劝服与说服;二、警告与训诫;三、惩罚),以代替警察式管理方法。以三馆制(图书馆、博物馆、游艺馆)代替旧式读死书的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以动物园、植物园、幻灯、电影辅助教学。组织歌咏队、球队、口琴队、演讲会、时事研究会、游艺会、同乐会,增进学生对各项知识的广泛兴趣,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育部中学科科长参观该校后,称这所学校为“后起之秀”。在任校长最初6年里,学生由72人增至1700余人。他总揽校务,还每周授课20多个学时。1925年张学良参观同仁中学,给予很高评价。1932年美国一家杂志刊登了胡本德·梅布尔埃列斯的一篇文章,高度称赞杨绳武的献身精神和同仁中学的教育实践。
1931年暑假后,他在国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察,以求制定新的教育方针。为振兴农村教育,他与几位朋友合作,在清苑县樊家庄搞平民教育试点,并完成了《中国新教育片断》等论文。经过考察,他结合同仁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毕业后又有大部分因不能升学,而需返乡的实际,基于“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了“实用知识,健康身体、生活技能,服务精神”新的教育方针。1937年春他又赴日本考察,回国后,正计划进一步实施新教育计划时,抗战爆发,他毅然担任保定市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支部主任职务,并兼任保定抗日后援会交际股和慰劳股股长,组织随军服务活动。1938年春,奉命到洛阳、西安等地发动随军工作和随军服务,武汉失守后入川,到青年会军人服务总部任视导主任。1939年秋建立豫鄂区部,任主任。
1943年应33集团军副司令张克侠之邀, 创办了33集团军子弟中学,称“自忠中学”。团结组织以中共党员、进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实施新教育思想,培养教育爱国青年。1948年为躲离国民党迫害,到美国进修畜牧专业。1950年初回国,先到通县华北.农联任总干事,1951年应华东农业部部长张克侠邀请,到南京华东农林干部学校任教导主任,兼授畜牧、音乐、俄语等课。1953年该校改称南京林业专科学校后,任校务主任。1957年调句容农校,任畜牧教员。1964年调广州军区外语大队任教,采用自创的“听说领先法’'进行教学,使只有初中文化的学员,两年内达到“英语全能”的水平。
1968年2月病故。广州军区有关部门称他是“病逝的烈士”。冰心为他题词:“杨绳武校长坚持以‘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为教书育人的宗旨,一代师表,实堪纪念!”南京大学教授李廉捐铸杨绳武铜像,铜像于1994年在保定第一中学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