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23:00
松叶蕨(Psilotum nudum (L.) P. Beauv.)是松叶蕨科松叶蕨属的小型蕨类。根茎横行,呈褐色圆柱形,仅具假根,二叉分枝,地上茎直立,呈绿色无毛或鳞片;枝绿色三棱形,密生白色气孔;叶为小型叶,散生,不育叶鳞片状三角形,孢子叶二叉形;黄褐色球形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腋;孢子肾形,极面观矩圆形,赤道面观肾形;8-9月采收;松叶蕨的全草名为“石刷把”,始载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松叶蕨的全草名为“石刷把”,始载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中国的珍稀植物》名录中,松叶蕨是蕨类植物中排名第一位的珍稀濒危植物。该书记载:“松叶蕨产秦岭南坡以南广大地区,泛热带其他地区。为古代孑遗(活化石之意)植物,被认为是现有最古老的蕨类植物。”
松叶蕨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已经存在,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维管植物之一,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陆生高等植物。
松叶蕨是松叶蕨科松叶蕨属的小型蕨类,根茎横行,圆柱形,褐色,仅具假根,二叉分枝。高15-51厘米。地上茎直立,无毛或鳞片,绿色,下部不分枝,上部多回二叉分枝;枝三棱形,绿色,密生白色气孔。叶为小型叶,散生,二型;不育叶鳞片状三角形,无脉,长2-3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尖,草质;孢子叶二叉形,长2-3毫米,宽约2.5毫米。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腋或叶尖,球形,2瓣纵裂,常3个融合为三角形的聚囊,直径约4毫米,黄褐色。孢子肾形,极面观矩圆形,赤道面观肾形。8-9月采收。
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日本、韩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南至东南,主要包括浙江(仙居、缙云、永嘉、乐清、文成、泰顺、宁波)、江苏、安徽、重庆、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海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生于岩石缝中或树干上。
松叶蕨附生于树干或长在石缝中。性喜温暖、潮湿及半阴的环境,生长适温为21-27℃,冬季室温为1-15℃。要求高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尤其幼苗期更加重要。适栽于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松叶蕨是现存最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它以着生的方式生长,连市区的榕树上也可以见到。它也常附着在桫椤科植物的茎干上,偶尔才出现在阔叶树的腐木上。
繁殖方法一般为分株繁殖。
孢子繁殖:松叶蕨一般以孢子繁殖为主。要大量繁殖,可通过孢子播种。
分株繁殖:松叶蕨生长比较缓慢,在盆栽条件下,生长好的约需3年才可结合换盆进行分株繁殖。注意要将其基部的根状茎剪断后再用手拉,使其分开。分株法全年可进行,以5-6月为好,分株后保持盆土湿润。
盆栽基质:应栽于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用泥炭土3份、沙1份配合成培养土,也可用蕨根、树皮块和苔藓等物作栽培基质;也可以栽植在温室内假山的岩石上,栽植时在岩石的表面先垫一层苔藓或腐殖土,也可将松叶蕨栽种在普通的陶盆中。每隔2-3年需换一次盆,换盆时间2-8月皆可,注意不要伤根。
肥料:一般半月左右施一次稀释的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洒施,最多每周一次。冬季不施肥。
浇水:松叶蕨吸收水分的能力较弱,在栽培中注意盆栽基质不可过于潮湿,同时应使透气良好。保持植株周围较高的空气湿度。
光照:喜半阴,夏季忌阳光直射。要求60%左右的遮阳,冬季在温室或室内向阳处可不遮阳。
温度:喜温暖,冬季应放在室内越冬,夜间温度应在8℃以上,白天温度宜在20%左右,短时间5℃左右的低温不会受冻害。
其他管理:发现有枯枝、黄叶随时剪除,以保持整株枝、叶清新、美观,有利于新枝萌发。
松叶蕨是古生代孑遗物种,也是松叶蕨亚门在中国唯一的分布种,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陆生嵌类植物,对研究植物系统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待于在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机理、群落结构、生境特征等方面深入研究。
松叶蕨具有观赏价值,因其植株形秀丽,结构原始、独特,形态柔美,茎翠绿,耐荫性较强,十分奇特,可配植于假山观赏,可用于室内盆栽观赏,若配以山石更为雅致。
松叶蕨全草入药,味甘、辛,性温,入心、肝、胃三经,据《泉州本草》记载,其有活血通经、逐血破癌、祛风除湿、活血止血、利关节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关节痛风,风湿痹痛,反胃呕吐,妇人经闭,风疹,吐血,跌打损伤等症状。
保护级别:松叶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
濒危原因:过度采挖,生境破坏。
保护措施:建立野生植物保护区。